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P8

  ..续本文上一页钵啰佉多,而饮食中的毒性都消除了,这是传说尸利仇多 S/ri^gupta的故事。尸利仇多(或译申日,德护)在饮食中放了毒药,然后请佛与僧众去应供。 [P506] 『目得迦』以为唱了「三钵啰佉多」,毒就没有了,所以义净注为:「或是密语神咒,能解毒故」。然同属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十诵律』卷六一,却这样(大正二三‧四六四下)说:

   「佛如是咒愿:淫欲、瞋恚、愚痴,是世界中毒。佛有实法,除一切毒;解除舍已,一切诸佛无毒。以是实语故。毒皆得除。……未唱等供,不得食」。

  依『十诵律』,消除饭食中毒质,是由于实语,与唱三钵啰佉多无关。『十诵律』的意见,与『增壹阿含经』、『月光童子经』、『申日儿本经』、『德护长者经』所说相合(7)。『十诵律』所说的「等供」,是三钵啰佉多的义译。『佛说梵摩难国王经』(大正一四‧七九四中)说:

   「夫欲施者,皆当平心,不问大小。佛于是令阿难,临饭说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悉平等」。

  「僧跋」是众僧饭皆悉平等,正与「等供」的意义相合。佛教的制度,多数比丘在一处受供,是不问年老年少,有没有学德,相识或不相识,应该平等心布施供养,比丘们也应该平等心受供养。所以在开始饭食时,唱「三钵啰佉多」,唤起大家的平等用心。这句话,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号令。多数比丘在一处受供,坐定了以后,钵中放好了饭食。为了保持秩序,不致参差杂乱,所以要有一指令,才一致的开始取食。于是「三钵啰佉多」,在唤起供养者与受供者的等心而外,又附有开始取食的意义。一听到唱「三钵啰佉多」,就开始取食;时间流传得久了,似乎这就 [P507] 是开始取食的指令。于是乎或解说为「时至」、「正至」、「善至」。为什么要唱「三钵啰佉多」的原意,一般是模糊了,而只是习惯了的流传下来。有的与消毒的故事相结合,而解说为「由是力故,诸毒皆除」,「三钵啰佉多」也就被误解为秘密神咒了。咒愿,说达!9孍,唱僧跋,主要为受供前后的颂赞。

  谛语satyavacana,或译为实语。这是真诚不虚妄的誓言,与一般的发誓相近。谛语,是印度一般人所深信的。从种种谛语的传说来看,谛语是:说谛语的人,必要备有良好的功德,才能从真诚不虚妄的誓言中,发出神奇的力量,实现誓言的目的。不只是内心的想念,还要口里说出来,语言也就有了一分神秘的意味,所以谛语也称为真实加持satya^dhis!t!ha^na,saccadhit!t!ha^na 。起初,佛法是没有谛语的,但在世俗信仰的适应下,渐渐的参杂进来。如『中部』的「鸯掘摩经』,佛命鸯掘摩罗An%gulima^la,以「从圣法中新生以来,不曾忆念杀生」的谛语,使产妇脱离了难产的灾厄,得到了平安(8)。汉译『杂阿含经』的同一事实,就没有谛语救产难部分(9)。如『十诵律』等所传,佛以「佛(或作三宝)没有贪、瞋、痴三毒」的谛语,消除了饮食中的毒素(10)。『法句』『义释』Dhammapada-At!t!hakatha^有同一故事,却没有除毒的谛语(11)。这可见谛语的出现于佛教圣典,是后起的。到了部派时代,谛语的信仰,非常普遍。所以在当时传出的「本生」中,释尊前生的谛语故事,相当的多。依本生而归纳出来的 [P508] 菩萨德行──波罗蜜多,铜鍱部Ta^mras/a^t!i^ya也就有了谛语加持。谛语所引起的作用,以治病或恢复身体健全为最多。如尸毘王S/ivi割肉救鸽本生,「时菩萨作实誓愿: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即出语时,身复如本」(12)。如睒S/ya^ma 为毒箭所射,也由于谛语而康复(13)。『小品般若经』说:「以此实语力故,此城郭火,今当灭尽」(14),那谛语更有改变自然的力量。凡称为谛语或实语的,主要是由于谛语者的功德力,但也可能是得到鬼神的协助。如『小品经』所说的谛语灭火,或是本身没有灭火的力量,而由「非人」来助成。睒本生中,也是得到帝释S/akradeva^na^m indra神力的加持。在所说的谛语中,可能有神力在护助,就近于咒语,所以『十诵律』称谛语为「咒愿」(15)。大乘佛法初兴,谛语还相当流行。但不久,就为佛与菩萨的神力,密咒的神力所取而代之了!

  语言音声的神秘性,从古以来,就有人信仰的。在印度,或称为mantra,或称为vidya^, vijja^,或称为dha^ran!i^,说起来浅深不一,而与神秘的语言有关,却是一致的。在中国,都可以译为咒。严格的说,佛法是彻底否定了的,出家人是禁止的。如『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大正一‧八九下)说: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P509]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嚙能为解咒,……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神秘的迷信行为,佛教出家众是不许学习的。南传的『沙门果经』、『梵网经』,都有同样的叙述(16)。似乎这是禁止邪命自活,如没有因此而得到经济的报酬,或者就不妨的。然『梵网经』等称之为「无益而徒劳的明咒」,是否定明咒之神效的。『中阿含经』卷四七『多界经』(大正一‧七二四上)说: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必有是处」。

  依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所传的『多界经』,即使痛苦到极点,可能有死亡的危险,真正通达真谛的圣者,是不会为了生命,到外教那里去学习神咒。可见这些「徒劳无益的明咒」,只是愚痴凡夫所有的信仰──迷信。

  咒语的引入佛法中,治蛇毒咒该是最早的了。『杂阿含经』说:优波先那Upasena为毒蛇所伤而死,临死而面色如常,没有什么变异。因此,佛为比丘们说防治毒蛇的咒语,如卷九( [P510] 大正二‧六一上──中)说:

   「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常慈念于彼 坚固赖咤罗 慈伊罗盘那 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 亦慈迦拘咤及彼黑瞿昙 难陀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与多足 亦悉起慈悲慈悲于诸龙 依于水陆者 慈一切众生 有畏及无畏 安乐于一切 亦离烦恼生欲令一切贤 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 众恶不来集 凶害恶毒蛇 能害众生命如此真谛言 无上大师说 我今诵习此 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 不能害我身」 「贪欲瞋恚痴 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恶毒 永除名佛宝 法宝灭众毒 僧宝亦无余破坏凶恶毒 摄受护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坞‧耽婆隶‧耽婆隶‧耽陆‧波婆耽陆‧!4抖渧肃‧!4抖渧‧枳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谛尼罗枳施‧婆罗拘!B苻‧坞隶‧坞娱隶‧悉波诃」。

  『根有律』与『杂阿含经』所说相同(17)。所说的偈颂──伽陀,是谛语、实语。又分为二:初七颂半,是佛的慈心护念八大龙王,及一切众生的谛语。慈心,是不受毒害的,所以慈心谛语,能使蛇等不能伤害。次二颂半,是佛、法、僧没有烦恼毒的谛语,与除灭尸利仇多饭食中毒素的谛语相同,所以伽陀是防治蛇伤的谛语。次说「咒术章句」,『根有律』作「禁咒」,原文可 [P511] 能为mantra,这才是咒语。『相应部』与『杂阿含经』相当的部分,但说优波先那受蛇伤而死,没有伽陀,也没有咒语(18)。『铜鍱律』中,有比丘为毒蛇所伤,所以佛说「自护咒」attaparitta (19)。初说四颂,与『杂阿含经』的前五颂相同,仅四大龙王。次说「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匍行的蛇蝎等有量」,近于除毒的谛语。自护咒,只是谛语而已。『四分律』说:「自护慈念咒:毗楼勒叉慈……慈念诸龙王,干闼婆,罗剎娑,今我作慈心,除灭诸毒恶,从是得平复。断毒,灭毒,除毒,南无婆伽婆」(20)。也是慈心的谛语。从这里可以看出:优波先那为毒蛇所伤而死,面色如常,编入『相应部』「处相应」(『杂阿含经』同),原是没有伽陀与咒语的。律师们开始以谛语防治毒蛇;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师们,才在防护谛语下,附入世俗治毒蛇的咒语。以后,又附入『杂阿含经』中。

  世俗咒术的引入佛法,不外乎受到印度习俗的影响。印度自「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 以来,称为mantra的咒语,非常流行。咒语的神效,被一般传说为事实。对于修道,佛法以为咒术是无益的;也不许僧众利用咒术来获取生活(邪命),但咒术的效力,在一般是公认的,所以在部派佛教中,容受咒术的程度,虽浅深不等,而承认咒术的效力,却是一致的。世俗有以咒术杀生的信仰,现在的各部广律,也要考虑到咒术杀害生命,所犯罪过的轻重。如『铜鍱律』说:以咒术除鬼害而杀鬼(21)。『五分律』说:「随心遣诸鬼神杀」(22)。『四分律』说:「咒 [P512] 药与,令胎堕」(23)。『僧祇律』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