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缽啰佉多,而飲食中的毒性都消除了,這是傳說屍利仇多 S/ri^gupta的故事。屍利仇多(或譯申日,德護)在飲食中放了毒藥,然後請佛與僧衆去應供。 [P506] 『目得迦』以爲唱了「叁缽啰佉多」,毒就沒有了,所以義淨注爲:「或是密語神咒,能解毒故」。然同屬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十誦律』卷六一,卻這樣(大正二叁‧四六四下)說:
「佛如是咒願:淫欲、瞋恚、愚癡,是世界中毒。佛有實法,除一切毒;解除舍已,一切諸佛無毒。以是實語故。毒皆得除。……未唱等供,不得食」。
依『十誦律』,消除飯食中毒質,是由于實語,與唱叁缽啰佉多無關。『十誦律』的意見,與『增壹阿含經』、『月光童子經』、『申日兒本經』、『德護長者經』所說相合(7)。『十誦律』所說的「等供」,是叁缽啰佉多的義譯。『佛說梵摩難國王經』(大正一四‧七九四中)說:
「夫欲施者,皆當平心,不問大小。佛于是令阿難,臨飯說僧跋。僧跋者,衆僧飯皆悉平等」。
「僧跋」是衆僧飯皆悉平等,正與「等供」的意義相合。佛教的製度,多數比丘在一處受供,是不問年老年少,有沒有學德,相識或不相識,應該平等心布施供養,比丘們也應該平等心受供養。所以在開始飯食時,唱「叁缽啰佉多」,喚起大家的平等用心。這句話,同時也就成了一種號令。多數比丘在一處受供,坐定了以後,缽中放好了飯食。爲了保持秩序,不致參差雜亂,所以要有一指令,才一致的開始取食。于是「叁缽啰佉多」,在喚起供養者與受供者的等心而外,又附有開始取食的意義。一聽到唱「叁缽啰佉多」,就開始取食;時間流傳得久了,似乎這就 [P507] 是開始取食的指令。于是乎或解說爲「時至」、「正至」、「善至」。爲什麼要唱「叁缽啰佉多」的原意,一般是模糊了,而只是習慣了的流傳下來。有的與消毒的故事相結合,而解說爲「由是力故,諸毒皆除」,「叁缽啰佉多」也就被誤解爲秘密神咒了。咒願,說達!9孍,唱僧跋,主要爲受供前後的頌贊。
谛語satyavacana,或譯爲實語。這是真誠不虛妄的誓言,與一般的發誓相近。谛語,是印度一般人所深信的。從種種谛語的傳說來看,谛語是:說谛語的人,必要備有良好的功德,才能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中,發出神奇的力量,實現誓言的目的。不只是內心的想念,還要口裏說出來,語言也就有了一分神秘的意味,所以谛語也稱爲真實加持satya^dhis!t!ha^na,saccadhit!t!ha^na 。起初,佛法是沒有谛語的,但在世俗信仰的適應下,漸漸的參雜進來。如『中部』的「鴦掘摩經』,佛命鴦掘摩羅An%gulima^la,以「從聖法中新生以來,不曾憶念殺生」的谛語,使産婦脫離了難産的災厄,得到了平安(8)。漢譯『雜阿含經』的同一事實,就沒有谛語救産難部分(9)。如『十誦律』等所傳,佛以「佛(或作叁寶)沒有貪、瞋、癡叁毒」的谛語,消除了飲食中的毒素(10)。『法句』『義釋』Dhammapada-At!t!hakatha^有同一故事,卻沒有除毒的谛語(11)。這可見谛語的出現于佛教聖典,是後起的。到了部派時代,谛語的信仰,非常普遍。所以在當時傳出的「本生」中,釋尊前生的谛語故事,相當的多。依本生而歸納出來的 [P508] 菩薩德行──波羅蜜多,銅鍱部Ta^mras/a^t!i^ya也就有了谛語加持。谛語所引起的作用,以治病或恢複身體健全爲最多。如屍毘王S/ivi割肉救鴿本生,「時菩薩作實誓願: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複如故!即出語時,身複如本」(12)。如睒S/ya^ma 爲毒箭所射,也由于谛語而康複(13)。『小品般若經』說:「以此實語力故,此城郭火,今當滅盡」(14),那谛語更有改變自然的力量。凡稱爲谛語或實語的,主要是由于谛語者的功德力,但也可能是得到鬼神的協助。如『小品經』所說的谛語滅火,或是本身沒有滅火的力量,而由「非人」來助成。睒本生中,也是得到帝釋S/akradeva^na^m indra神力的加持。在所說的谛語中,可能有神力在護助,就近于咒語,所以『十誦律』稱谛語爲「咒願」(15)。大乘佛法初興,谛語還相當流行。但不久,就爲佛與菩薩的神力,密咒的神力所取而代之了!
語言音聲的神秘性,從古以來,就有人信仰的。在印度,或稱爲mantra,或稱爲vidya^, vijja^,或稱爲dha^ran!i^,說起來淺深不一,而與神秘的語言有關,卻是一致的。在中國,都可以譯爲咒。嚴格的說,佛法是徹底否定了的,出家人是禁止的。如『長阿含經』卷一四『梵動經』(大正一‧八九下)說: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爲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沙門瞿昙無如此事」。 [P509]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爲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象咒,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嚙能爲解咒,……沙門瞿昙無如此事」。
神秘的迷信行爲,佛教出家衆是不許學習的。南傳的『沙門果經』、『梵網經』,都有同樣的敘述(16)。似乎這是禁止邪命自活,如沒有因此而得到經濟的報酬,或者就不妨的。然『梵網經』等稱之爲「無益而徒勞的明咒」,是否定明咒之神效的。『中阿含經』卷四七『多界經』(大正一‧七二四上)說:
「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必有是處」。
依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所傳的『多界經』,即使痛苦到極點,可能有死亡的危險,真正通達真谛的聖者,是不會爲了生命,到外教那裏去學習神咒。可見這些「徒勞無益的明咒」,只是愚癡凡夫所有的信仰──迷信。
咒語的引入佛法中,治蛇毒咒該是最早的了。『雜阿含經』說:優波先那Upasena爲毒蛇所傷而死,臨死而面色如常,沒有什麼變異。因此,佛爲比丘們說防治毒蛇的咒語,如卷九( [P510] 大正二‧六一上──中)說:
「即爲舍利弗而說偈言:常慈念于彼 堅固賴咤羅 慈伊羅盤那 屍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 亦慈迦拘咤及彼黑瞿昙 難陀跋難陀 慈悲于無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 亦悉起慈悲慈悲于諸龍 依于水陸者 慈一切衆生 有畏及無畏 安樂于一切 亦離煩惱生欲令一切賢 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岩 衆惡不來集 凶害惡毒蛇 能害衆生命如此真谛言 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 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 不能害我身」 「貪欲瞋恚癡 世間之叁毒 如此叁惡毒 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衆毒 僧寶亦無余破壞凶惡毒 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塢‧耽婆隸‧耽婆隸‧耽陸‧波婆耽陸‧!4抖渧肅‧!4抖渧‧枳跋渧‧文那移‧叁摩移‧檀谛尼羅枳施‧婆羅拘!B苻‧塢隸‧塢娛隸‧悉波诃」。
『根有律』與『雜阿含經』所說相同(17)。所說的偈頌──伽陀,是谛語、實語。又分爲二:初七頌半,是佛的慈心護念八大龍王,及一切衆生的谛語。慈心,是不受毒害的,所以慈心谛語,能使蛇等不能傷害。次二頌半,是佛、法、僧沒有煩惱毒的谛語,與除滅屍利仇多飯食中毒素的谛語相同,所以伽陀是防治蛇傷的谛語。次說「咒術章句」,『根有律』作「禁咒」,原文可 [P511] 能爲mantra,這才是咒語。『相應部』與『雜阿含經』相當的部分,但說優波先那受蛇傷而死,沒有伽陀,也沒有咒語(18)。『銅鍱律』中,有比丘爲毒蛇所傷,所以佛說「自護咒」attaparitta (19)。初說四頌,與『雜阿含經』的前五頌相同,僅四大龍王。次說「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匍行的蛇蠍等有量」,近于除毒的谛語。自護咒,只是谛語而已。『四分律』說:「自護慈念咒:毗樓勒叉慈……慈念諸龍王,幹闼婆,羅剎娑,今我作慈心,除滅諸毒惡,從是得平複。斷毒,滅毒,除毒,南無婆伽婆」(20)。也是慈心的谛語。從這裏可以看出:優波先那爲毒蛇所傷而死,面色如常,編入『相應部』「處相應」(『雜阿含經』同),原是沒有伽陀與咒語的。律師們開始以谛語防治毒蛇;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師們,才在防護谛語下,附入世俗治毒蛇的咒語。以後,又附入『雜阿含經』中。
世俗咒術的引入佛法,不外乎受到印度習俗的影響。印度自「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 以來,稱爲mantra的咒語,非常流行。咒語的神效,被一般傳說爲事實。對于修道,佛法以爲咒術是無益的;也不許僧衆利用咒術來獲取生活(邪命),但咒術的效力,在一般是公認的,所以在部派佛教中,容受咒術的程度,雖淺深不等,而承認咒術的效力,卻是一致的。世俗有以咒術殺生的信仰,現在的各部廣律,也要考慮到咒術殺害生命,所犯罪過的輕重。如『銅鍱律』說:以咒術除鬼害而殺鬼(21)。『五分律』說:「隨心遣諸鬼神殺」(22)。『四分律』說:「咒 [P512] 藥與,令胎墮」(23)。『僧祇律』說…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