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des/a [P414] 。楞伽島,是現在的錫蘭。從這傳教的區域,看出區域的遼遠,已超出阿育王統治的領域。在這些地名與人名中,發現幾點可注意的事:一、當時的印度佛教,與臾那人已有相當深的關系。不但阿育王時的傳教者,要傳到臾那世界,而臾那人達磨勒棄多、摩诃達摩勒棄多,已經在佛法中出家,並取得領導一方的地位。摩诃達磨勒棄多,還是阿育王弟帝須Tissa的和尚。可見在印度的臾那人,信佛的一定不在少數。二、在傳教的九人中,竟有四位名勒棄多的:勒棄多(護),摩诃勒棄多(大護),達磨勒棄多(法護),摩诃達磨勒棄多(大法護)。四位中,二位是臾那人。傳教的地點,都在西部(阿波蘭多迦、摩诃勒咤),西北(臾那世界),西南(婆那婆私)。西南佛教中心的優禅尼,是西方──南北交通的要道。這裏近西海岸,與西方臾那人間,文化、經濟有較多接觸的地方。叁、西海岸的餓鬼說,有特殊的意義。如(大衆部說)從富樓那,或(上座部說)從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出家的億耳S/ron!a-kot!ikarn!a,在海岸見種種餓鬼(19)。舍利弗S/a^riputra弟子僧護Sam!gharaks!ita,入海經餓鬼界,知道餓鬼的種種業報。這些餓鬼,都是比丘、比丘尼等犯戒所得的業報(20)。餓鬼說,與僧製有關,有警策出家人,守護戒律的意義。僧護,就是僧伽勒棄多。在『相應部』、『雜阿含經』(弟子所說部分)中,說到大目犍連見到種種餓鬼,因勒叉那Lakkhan!a的發問而傳述出來,也都是出家者犯禁戒的業報(21)。勒叉那與勒棄多,雖語音小異,而解說爲「護」,卻是一樣的(22)。所以,西方 [P415] 沿海地區傳說的餓鬼,起初與重律的勒棄多有關,是非常明白的。中國傳說,目連救母,是餓鬼的濟度;而在南傳,卻是濟度舍利弗的母親(23)。舍利弗與目犍連,是佛的「雙賢弟子」,是阿毗達磨者的根源;而沿海有關僧製的餓鬼傳說,也與這二位的學系有關。法藏部Dharmaguptaka 自稱「目犍連是我大師」,而『舍利弗問經』作:「目犍羅優波提舍,起昙無屈多迦」(24)。南方所傳的達磨勒棄多、摩诃達磨勒棄多,『善見律毗婆沙』,竟譯爲昙無德、大昙無德(25)。昙無德是達磨!5鵋多,就是法藏或法護,!5鵋多也是「護」的意思。『善見律毗婆沙』的譯者僧伽跋陀羅 Sam!ghabhadra,是『衆聖點記』的傳來者,爲分別說部的律師。在他,是肯認阿育王時的達磨勒棄多,就是昙無德──法藏部部主;法藏部也確是分別說部的一派。阿育王時的西南系,是有力的分別說部。與臾那人,有關戒律的餓鬼說有關,這是值得留意的事!
注【52-001】『阿育王傳』七卷,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經』十卷,梁僧伽婆羅譯;『雜阿含經』卷二叁、二五,均先後同本異譯。又部分與Divya^vada^na相同。
注【52-002】編入『妙雲集』下編(9)『佛教史地考論』(一一五)。
注【52-003】編入『妙雲集』下編(9)『佛教史地考論』(一八叁──一八四)。
注【52-004】木村泰賢、幹舄龍祥『結集史分派考』(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一叁卷,異部宗輪論附錄二二)。
注【52-005】木村泰賢、幹舄龍祥『結集史分派考』(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一叁卷,異部宗輪論附錄四四──四五)。 [P416]
注【52-006】『部執異論』(大正四九‧二0中)。
注【52-007】『分別功德論』卷二(大正二五‧叁七中)。
注【52-008】『大唐西域記』卷一一(大正五一‧九叁四上)。
注【52-009】『島史』(南傳六0‧五四)。『大史』(大正六0‧一九二)。『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六六)。『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二上)。
注【52-010】拙作『佛滅紀年抉擇談』(編入妙雲集下編(9)佛教史地考論一五四)。
注【52-01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0下──五一一中)。
注【52-012】『阿育王傳』卷五(大正五0‧一二0下)。
注【52-01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上、一五中)。
注【52-014】『大史』(南傳六0‧一九五)。『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六九)。『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二中)。 參閱拙作『佛滅紀年抉擇談』(妙雲集下編(9)佛教史地考論一四五──一四六)。
注【52-016】冢本啓祥『初期佛教教團史之研究』(二五九──二六一)。
注【52-017】『大史』(南傳六0‧二叁0──二叁四)。『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八0──八六)。 『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四下──六八七上)。
注【52-018】前田慧學『原始佛教聖典成立史之研究』(一六四──一六七)。 [P417]
注【52-019】『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大正二叁‧一0五0上──一0五一上)。『十誦律』卷二五(大正二叁 ‧一七九上──一八0中)。
注【52-020】『因緣僧護經』(大正一七‧五六五下──五七二中)。
注【52-021】『相應部』「勒叉那相應」(南傳一叁‧叁七七──叁八七)。『雜阿含經』卷一九(大正二‧一叁五上── 一叁九上)。
注【52-022】『翻梵語』卷二(大正五四‧九九五中)。
注【52-023】『小部』『餓鬼事經』(南傳二五‧二0──二一)。
注【52-024】『舍利弗問經』(大正二四‧九00下)。
注【52-025】『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四下)。
第二節 政局動亂中的佛教
第一項 政局的動亂
阿育王As/oka時代(約爲西元前二七一──二叁二),是孔雀Maurya王朝的盛世,也是佛教從印度佛教而進入世界佛教的時代。阿育王去世,南、北、東、西──各地方的政局(可能阿育王晚年)開始變動,終于政治中心華氏城Pa^t!aliputra,也被破滅。佛教在政局變 [P418] 亂,民族與文化的複雜環境中,也就部派的分化加速,漸漸的邁向大乘佛法的時代。
阿育王的後人,平庸而又都在位不久,經四代而到毗黎诃陀羅多Br!hadratha王,在西元前一八五年前後,爲當時的軍事統帥弗沙蜜多羅Pus!yamitra所殺,創立熏伽Sun%ga Dynasty 王朝。那時的印度,早已四分五裂,熏伽王朝的統治區,主要爲恒河Gan%ga^流域。當時從北而來的希臘Yavana軍隊,曾侵入恒河流域的摩偷羅Madhura^、沙祇多 Sa^keta、阿瑜陀Ayodhya^,連華氏城也受到威脅。幸虧弗沙蜜多羅王的抗戰,終于擊退了希臘的入侵者,保持了恒河流域的安全。西元前一八0年,弗沙蜜多羅舉行馬祭,弗王孫婆蘇蜜多羅Vasumitra,率領護衛祭馬的軍隊,遠達印度河兩岸,擊敗希臘的軍隊。佛教傳說,弗王的破壞佛教,到達北印的奢伽羅S/a^kala(1)。熏伽王朝與地方政權,在動亂不安定的狀態中,中央政權無疑是衰落了。政權延續了十代,一百余年,到西元前七叁年,在內憂外患中,爲大臣婆須提婆Vasudeva所篡立,新成立甘婆Kan!va王朝。但摩竭陀Magadha 華氏城中心的政權,越來越衰弱,終于在西元前二八年,爲南方案達羅Andhra部隊所滅亡。中印度摩竭陀中心的王朝滅亡了,釋尊遊化的區域,不是受到外族所統治,就是陷于地方政權的據地分立狀態。一直到西元四世紀初,旃陀羅笈多第一Candragupta Ⅰ時代,中印度才再度統一。 [P419]
孔雀王朝衰落,地方的政權開始異動。東南有質多Cheta王朝與娑多婆诃Sa^tava^hana 王朝的興起。一、質多王朝,在今奧裏薩Orissa到瞿陀婆利河Goda^vari^一帶。據哈提貢發Ha^thi-gumpha^銘文,質多王朝的佉羅毗羅Kha^ravela,與熏伽王朝的弗沙蜜多羅王同時。佉王爲一代的雄主,在即位第八年,擊潰了王舍城Ra^jagr!ha的軍隊。十二年,兵抵恒河,戰勝摩竭陀的Pus!yamitra(即弗沙蜜多羅)王;並侵入案達羅。佉王爲質多王朝的第叁代,可見質多朝的興起,早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以後的情形不詳,大概是爲案達羅所滅的。二、案達羅Andhra的崛起:阿育王死後,案達羅族即宣告獨立。該族的發祥地,在瞿陀婆利Goda^vari^及訖利史那Krishn!a的兩河之間。『大唐西域記』所記的馱那羯磔迦 Dha^nyakat!aka,也叫「大案達羅」,曾爲案達羅的舊都所在地。早在西元前叁、四世紀間,敘利亞Syria的使臣梅伽替尼Megasthenes,駐節華氏城,就知道南方案達羅族的強盛 ──市府叁十,步兵十萬,騎兵二千,象(軍)千頭;但那時的案達羅,是服屬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死後,案達羅族的悉摩迦王Simuka(,即娑多迦Sindhuka),宣告獨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