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P6

  ..續本文上一頁並編入妙雲集下編佛教史地考論一一七──一一八、又二八七──二九二)。

  注【53-004】『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大正五0‧叁一五中)。

  注【53-005】民國叁二、叁叁年間,有人帶了『古代印度』譯稿(似乎是國立編譯館譯的),到四川北碚漢藏教理院來。我當時摘錄一部分,爲今所依據。

  注【53-006】羽田亨著『中央亞細亞的文化』。高桑駒吉著『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周祥光著『印度通史』。 [P426]

  

  第二項 邊地佛教在政局動亂中成長

  阿育王As/oka以後,印度開始了全面的動亂。佛教在政局動亂中,不免會遭遇困境,有中印度與西北印度的法難傳說。中印度的法難,是熏伽S/un%ga王朝弗沙蜜多羅Pus/yamitra 的破法。『阿育王傳』說到弗沙蜜多羅,「殺害衆僧,毀壞僧房」,並侵害到北印度的舍伽羅 S/a^kala(1)。『舍利弗問經』,也有此傳說(2)。法顯的『摩诃僧祇律私記』,也說到中天竺惡王的破法,「諸沙門避之四奔,叁藏比丘星離」(3)。這一傳說,或不免言過其實,但弗沙蜜多羅,舉行婆羅門教的馬祭,在當時流行的宗教中,從孔雀Maurya王朝的特重佛教,而轉移爲重視固有的婆羅門教,應該是可信的事實。失去了王權的支持,佛教從類似國教的地位而下降,會有被壓抑與歧視的感覺,並多少有被壓迫的事實。依『舍利弗問經』所說:「壞諸寺塔八百余所」,恒河中流──中國佛教的衰落,也許就是邊地佛教越來越興盛的原因之一。

  

  西北印度的法難,就是臾那人Yona、安息人Pahlava、塞迦人Saka的先後侵入。『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說:

  

   「未來之世,當有叁惡王出。……擾害百姓,破壞佛法。……南方有王名釋拘,……西方有王名曰缽羅,……北方有王名閻無那,亦將十萬眷屬,破壞僧坊塔寺,殺諸道人」。 [P427]

  

  「道人」,這裏指比丘說。從西北方來的異民族,對于印度的佛教──塔寺及比丘,起初是不會受到尊重保護的。在戰爭過程中,寺塔僧衆的受到損害,可說是勢所難免。直到西元二世紀初,案達羅Andhra王朝的瞿昙彌子Gautami^putra S/ris/a^ta^karn!i,擊破塞迦族的叉诃羅多人Kshahara^ta,自稱爲印度宗教的保護者;特別尊重婆羅門教,對佛教也相當尊崇。這可以推見塞迦族在西印度,對婆羅門教及佛教,都曾有過某種程度的傷害。中印度衰落,西北印度異族的不斷侵入,在佛教受到損害時,不免泛起了佛法末日將臨的感覺。這所以『阿育王傳』中,敘述了叁惡王的破壞佛法,接著說到拘舍彌Kaus/a^mbi^法滅的預言。在律典中,拘舍彌是僧伽首先诤論分部的地方,看作佛法衰危的主要原因。面對叁惡王的侵擾,佛教內部派別的紛歧,于是結合了「滿千年已,佛法欲滅」的「正法千年」說,拘舍彌诤論說,叁惡王入侵說,作出拘舍彌法滅的預言,以勉勵佛弟子的護持佛法。

  

  阿育王以後,佛教在政局的動亂中,與邊遠地區的異民族相接觸,漸漸的受到他們的信仰與尊敬,這與大乘佛教的興起,是有深切意義的,這可以從部派的分化發展去說明。阿育王時代,根本二部是已經存在了。上座部Sthavira以摩偷羅Madhura^爲重心,分出了分別說 Vibhajyava^din、說一切有Sarva^stiva^din二系。大衆部Maha^sa^m!ghika是以東方的毗舍離Vais/a^li^爲中心,雖當時也許還沒有明顯的再分化的部派對立,然與分別說、說一切有 [P428] 同樣的,以教義的特色爲名的,如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 、說一切行如灰聚的雞胤部Kukkut!ika,相信在思想上已經分化了。這叁部,據真谛的『部執論疏』說:「大衆部並度(疑是「廣」字)行央掘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引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4)。央掘多羅An%guttara^pa,即上央伽,在央伽An%ga的北方,恒河的那邊,與『大唐西域記』所傳的弗栗恃國相當(5)。弗栗恃Vr!ji 即跋耆,跋耆族從毗舍離而向東分布。在這一區域的佛教,傳說含有大乘經,或信或者不信,因而引起叁部的分化。在阿育王時代,這是不可能的。如解說爲大乘學者,意會到大乘思想的興起,是由此流衍出來的,所以作出這樣的傳說,那就是不無理由了。此後,大衆部分出的多聞部 Bahus/ruti^ya,真谛Parama$rtha傳說爲還在央掘多羅。有關多聞部的銘文,在案達羅的 Na^ga^rjunikon!d!a及西北印度的Pa^la^t!u^ Dheri^發見,流行在這裏,是西元後二、叁世紀的事 (6)。又分出說假部Pan~n~atti,與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有關;大迦旃延與阿盤提 Avanti有關。大衆部分出的學派,流行在南方而有重要意義的,是阿育王時的大天Maha^deva ,傳教到摩酰沙漫陀羅Mahisaman!d!ala而分出的部派。依『異部宗輪論』說:大天住製多山Caityas/aila,成爲製多山部。從製多山部分出東山住部Pu^rvas/aila、西山住部 Aparas/aila(7)。『大唐西域記』卷一0(大正五一‧九叁0下)說: [P429] 「馱那羯磔迦國,……(王)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 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

  

  馱那羯磔迦Dha^nyakat!aka的東山與西山僧伽藍,無疑爲古代東山住與西山住二部的根本道場。據『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推定:馱那羯磔迦王城,爲Amara^vati^。今Amara^vati^ Tope ,爲古代的東山寺;而西面(實際是西西北)的Dha^ran!i kot!a古城,爲西山寺的遺址(8) 。『論事』所傳的案達羅學派,即王山Ra^jagiriya、義成Siddhattha、西山、東山── 四部。這四部,被稱爲案達羅學派。有關四部的銘文,及製多山部的,都在案達羅Amara^vati^ 一帶發見(9)。可以推見這四部,是隨案達羅王國的興起而盛行的。根本大衆部,在案達羅王朝下,也非常興盛,從案達羅東方,到西方那私迦,都有銘文可以證實(10)。大衆部也還向西北流行,西元前一世紀起,有關大衆部的銘文,在摩偷羅發見(11)。『摩诃僧祇律』,特地說到摩偷羅的衆多精舍(12),也可以知道大衆部在這裏的流行。其後,傳向北印度,有犍陀羅地方的銘刻(13)。玄奘也說到:迦濕彌羅Kas/mi^ra、烏仗那Udya^na有大衆部。而大衆部分出的說出世部,流行于西北的梵衍那Ba^miya^n(14)。大衆部傳到西北,是西元以後,特別是貴霜Kus!a^n!a王朝的時代。大衆部雖也分化到西北,而主要是從東方(沿海岸)而傳入南方──案達羅。從東方而向南方的中途,烏荼Ud!ra(古代屬羯!B雕迦)是值得重視的地方。在玄奘的時代──西元七 [P430] 世紀初,烏荼是「僧徒萬余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15)。烏荼的補澀波祇Pus!pagiri僧伽藍,推定爲今Puri州的Kondgiri或Udayagiri。這裏的峒窟很多,有早在西元前二世紀開鑿的。這裏發見的Ha^thi-gumpha^銘刻,就記載著羯!B雕迦國Kalin%ga質多Cheta王朝佉羅毗羅Kha^ravela的勳業(16)。

  

  上座分別說系,以阿盤提Avanti爲重鎮,發展分化而成四部。其中,銅鍱部Ta^mras/a^t!i^ya 是南傳于錫蘭的,就是現代所稱的南傳佛教。在印度本土,分成叁部:一、化地部── 彌沙塞Mahi^s/a^saka,從來解說爲「正地」、「教地」、「化地」,是創立部派者的名字。然近人研究,認爲這是流行于西印度莫酰(或作莫诃Mahi^河地方的學派,所以名爲Mahi^s/a^saka (17)。二、法藏部Dharmaguptaka,也可譯爲法護部。阿育王時的臾那人達摩勒棄多 Yonoka Dhammarakkhita,也是「法護」的意義。『善見律毗婆沙』,將達摩勒棄多譯作昙無德,那是認爲這就是「法藏」了。達摩勒棄多傳教于阿波蘭多迦Apara^ntaka,可能與佛世富樓那Pu^rn!a傳教所到的西方相近,推定爲今孟買Bombay以北的Sopa^^ra^,與北面的 Kon%kan地方。這二部的早期教區,從分別說系由阿盤提而向南來說,分化在這裏,倒是相當合適的。叁、飲光部(迦葉遺Ka^s/yapi^ya:阿育王派遣的傳教師中,有迦葉族的末示摩Majjhima 等,到雪山邊Himavantapades/a。在Sa^n~ci^的塔裏,發見有傳教于雪山的,迦葉族 [P431] 末示摩等的舍利銘刻。傳教到雪山,而舍利卻在邬阇衍Ujjayaini^附近的Sa^n~ci^發見,可說(生前或死後)回到了分別說的故鄉。這可能就是分別說所分出的飲光部的來源!銅鍱部自稱上座部,而『異部宗輪論』說: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又轉名爲雪山部Haimavata(18),也許與傳教到雪山邊有關。總之,這都是屬于上座分別說系的。依『異部宗輪論』,知道化地部與法藏部的教義…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