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编入妙云集下编佛教史地考论一一七──一一八、又二八七──二九二)。
注【53-004】『付法藏因缘传』卷五(大正五0‧三一五中)。
注【53-005】民国三二、三三年间,有人带了『古代印度』译稿(似乎是国立编译馆译的),到四川北碚汉藏教理院来。我当时摘录一部分,为今所依据。
注【53-006】羽田亨着『中央亚细亚的文化』。高桑驹吉着『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周祥光着『印度通史』。 [P426]
第二项 边地佛教在政局动乱中成长
阿育王As/oka以后,印度开始了全面的动乱。佛教在政局动乱中,不免会遭遇困境,有中印度与西北印度的法难传说。中印度的法难,是熏伽S/un%ga王朝弗沙蜜多罗Pus/yamitra 的破法。『阿育王传』说到弗沙蜜多罗,「杀害众僧,毁坏僧房」,并侵害到北印度的舍伽罗 S/a^kala(1)。『舍利弗问经』,也有此传说(2)。法显的『摩诃僧祇律私记』,也说到中天竺恶王的破法,「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3)。这一传说,或不免言过其实,但弗沙蜜多罗,举行婆罗门教的马祭,在当时流行的宗教中,从孔雀Maurya王朝的特重佛教,而转移为重视固有的婆罗门教,应该是可信的事实。失去了王权的支持,佛教从类似国教的地位而下降,会有被压抑与歧视的感觉,并多少有被压迫的事实。依『舍利弗问经』所说:「坏诸寺塔八百余所」,恒河中流──中国佛教的衰落,也许就是边地佛教越来越兴盛的原因之一。
西北印度的法难,就是臾那人Yona、安息人Pahlava、塞迦人Saka的先后侵入。『阿育王传』卷六(大正五0‧一二六下)说:
「未来之世,当有三恶王出。……扰害百姓,破坏佛法。……南方有王名释拘,……西方有王名曰钵罗,……北方有王名阎无那,亦将十万眷属,破坏僧坊塔寺,杀诸道人」。 [P427]
「道人」,这里指比丘说。从西北方来的异民族,对于印度的佛教──塔寺及比丘,起初是不会受到尊重保护的。在战争过程中,寺塔僧众的受到损害,可说是势所难免。直到西元二世纪初,案达罗Andhra王朝的瞿昙弥子Gautami^putra S/ris/a^ta^karn!i,击破塞迦族的叉诃罗多人Kshahara^ta,自称为印度宗教的保护者;特别尊重婆罗门教,对佛教也相当尊崇。这可以推见塞迦族在西印度,对婆罗门教及佛教,都曾有过某种程度的伤害。中印度衰落,西北印度异族的不断侵入,在佛教受到损害时,不免泛起了佛法末日将临的感觉。这所以『阿育王传』中,叙述了三恶王的破坏佛法,接着说到拘舍弥Kaus/a^mbi^法灭的预言。在律典中,拘舍弥是僧伽首先诤论分部的地方,看作佛法衰危的主要原因。面对三恶王的侵扰,佛教内部派别的纷歧,于是结合了「满千年已,佛法欲灭」的「正法千年」说,拘舍弥诤论说,三恶王入侵说,作出拘舍弥法灭的预言,以勉励佛弟子的护持佛法。
阿育王以后,佛教在政局的动乱中,与边远地区的异民族相接触,渐渐的受到他们的信仰与尊敬,这与大乘佛教的兴起,是有深切意义的,这可以从部派的分化发展去说明。阿育王时代,根本二部是已经存在了。上座部Sthavira以摩偷罗Madhura^为重心,分出了分别说 Vibhajyava^din、说一切有Sarva^stiva^din二系。大众部Maha^sa^m!ghika是以东方的毗舍离Vais/a^li^为中心,虽当时也许还没有明显的再分化的部派对立,然与分别说、说一切有 [P428] 同样的,以教义的特色为名的,如一说部Ekavya^vaha^rika、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 、说一切行如灰聚的鸡胤部Kukkut!ika,相信在思想上已经分化了。这三部,据真谛的『部执论疏』说:「大众部并度(疑是「广」字)行央掘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此部引华严、涅槃、胜鬘、维摩、金光明、般若等诸大乘经」(4)。央掘多罗An%guttara^pa,即上央伽,在央伽An%ga的北方,恒河的那边,与『大唐西域记』所传的弗栗恃国相当(5)。弗栗恃Vr!ji 即跋耆,跋耆族从毗舍离而向东分布。在这一区域的佛教,传说含有大乘经,或信或者不信,因而引起三部的分化。在阿育王时代,这是不可能的。如解说为大乘学者,意会到大乘思想的兴起,是由此流衍出来的,所以作出这样的传说,那就是不无理由了。此后,大众部分出的多闻部 Bahus/ruti^ya,真谛Parama$rtha传说为还在央掘多罗。有关多闻部的铭文,在案达罗的 Na^ga^rjunikon!d!a及西北印度的Pa^la^t!u^ Dheri^发见,流行在这里,是西元后二、三世纪的事 (6)。又分出说假部Pan~n~atti,与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有关;大迦旃延与阿盘提 Avanti有关。大众部分出的学派,流行在南方而有重要意义的,是阿育王时的大天Maha^deva ,传教到摩酰沙漫陀罗Mahisaman!d!ala而分出的部派。依『异部宗轮论』说:大天住制多山Caityas/aila,成为制多山部。从制多山部分出东山住部Pu^rvas/aila、西山住部 Aparas/aila(7)。『大唐西域记』卷一0(大正五一‧九三0下)说: [P429] 「驮那羯磔迦国,……(王)城东据山,有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僧伽蓝。城西据山,有阿 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僧伽蓝」。
驮那羯磔迦Dha^nyakat!aka的东山与西山僧伽蓝,无疑为古代东山住与西山住二部的根本道场。据『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推定:驮那羯磔迦王城,为Amara^vati^。今Amara^vati^ Tope ,为古代的东山寺;而西面(实际是西西北)的Dha^ran!i kot!a古城,为西山寺的遗址(8) 。『论事』所传的案达罗学派,即王山Ra^jagiriya、义成Siddhattha、西山、东山── 四部。这四部,被称为案达罗学派。有关四部的铭文,及制多山部的,都在案达罗Amara^vati^ 一带发见(9)。可以推见这四部,是随案达罗王国的兴起而盛行的。根本大众部,在案达罗王朝下,也非常兴盛,从案达罗东方,到西方那私迦,都有铭文可以证实(10)。大众部也还向西北流行,西元前一世纪起,有关大众部的铭文,在摩偷罗发见(11)。『摩诃僧祇律』,特地说到摩偷罗的众多精舍(12),也可以知道大众部在这里的流行。其后,传向北印度,有犍陀罗地方的铭刻(13)。玄奘也说到:迦湿弥罗Kas/mi^ra、乌仗那Udya^na有大众部。而大众部分出的说出世部,流行于西北的梵衍那Ba^miya^n(14)。大众部传到西北,是西元以后,特别是贵霜Kus!a^n!a王朝的时代。大众部虽也分化到西北,而主要是从东方(沿海岸)而传入南方──案达罗。从东方而向南方的中途,乌荼Ud!ra(古代属羯!B雕迦)是值得重视的地方。在玄奘的时代──西元七 [P430] 世纪初,乌荼是「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15)。乌荼的补涩波祇Pus!pagiri僧伽蓝,推定为今Puri州的Kondgiri或Udayagiri。这里的峒窟很多,有早在西元前二世纪开凿的。这里发见的Ha^thi-gumpha^铭刻,就记载着羯!B雕迦国Kalin%ga质多Cheta王朝佉罗毗罗Kha^ravela的勋业(16)。
上座分别说系,以阿盘提Avanti为重镇,发展分化而成四部。其中,铜鍱部Ta^mras/a^t!i^ya 是南传于锡兰的,就是现代所称的南传佛教。在印度本土,分成三部:一、化地部── 弥沙塞Mahi^s/a^saka,从来解说为「正地」、「教地」、「化地」,是创立部派者的名字。然近人研究,认为这是流行于西印度莫酰(或作莫诃Mahi^河地方的学派,所以名为Mahi^s/a^saka (17)。二、法藏部Dharmaguptaka,也可译为法护部。阿育王时的臾那人达摩勒弃多 Yonoka Dhammarakkhita,也是「法护」的意义。『善见律毗婆沙』,将达摩勒弃多译作昙无德,那是认为这就是「法藏」了。达摩勒弃多传教于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可能与佛世富楼那Pu^rn!a传教所到的西方相近,推定为今孟买Bombay以北的Sopa^^ra^,与北面的 Kon%kan地方。这二部的早期教区,从分别说系由阿盘提而向南来说,分化在这里,倒是相当合适的。三、饮光部(迦叶遗Ka^s/yapi^ya:阿育王派遣的传教师中,有迦叶族的末示摩Majjhima 等,到雪山边Himavantapades/a。在Sa^n~ci^的塔里,发见有传教于雪山的,迦叶族 [P431] 末示摩等的舍利铭刻。传教到雪山,而舍利却在邬阇衍Ujjayaini^附近的Sa^n~ci^发见,可说(生前或死后)回到了分别说的故乡。这可能就是分别说所分出的饮光部的来源!铜鍱部自称上座部,而『异部宗轮论』说: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又转名为雪山部Haimavata(18),也许与传教到雪山边有关。总之,这都是属于上座分别说系的。依『异部宗轮论』,知道化地部与法藏部的教义…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