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P10

  ..續本文上一頁

  『四谛論』所說,是引「分別部說」。分別部,依真谛譯『部執異論』,與玄奘所譯說假部 Prajn~aptiva^din相當。說假部說一時見四谛,其實是見滅谛無爲寂靜離生滅。見滅就是離苦、斷集、修道,所以說一時見四谛。法藏部所說相近,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說:

  

   「有說:唯無相叁摩地,能入正性離生,如達摩!5鵋多部說。彼說以無相叁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法藏部與說假部,見無爲寂靜入道,也就是「見滅得道」。分別說部系的化地部Mahi^s/a^saka ,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下)說:

  

  「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能見諸谛,要已見者能如是見」。 [P365]

  

  這是于四谛一時現觀abhisamaya,一念頓入的。不過要先見苦谛,見苦谛才能頓見諸谛。這是一心見道,而又是見苦得道的折衷派。大衆部等四部同說:「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谛諸相差別」(17)。「若地有現觀邊諸世俗智,此地即有世第一法」(18)。大衆部是在現觀見谛以前的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位,能一心觀四谛,但這還是現觀以前的世俗智。由此引入現觀。以意推測,也應是見滅谛無爲。銅鍱部的修證次第,在「行道智見清淨」時,以無常、苦、無我,起叁解脫門。而轉入「智見清淨」,也就是聖道現前,是無相、不起、離、滅,以「涅槃所緣」而入的(19),也是見滅得道。在這二系中,大衆部及上座部系分別說部各派,都一心見道。滅──涅槃空寂的契入,雖修道次第方便不同,而「見滅得道」,與大乘佛法的「無生忍」,實是血脈相通的。

  

  5.與「五識無離染」相對的「五識有離染」說:這一問題,有關修行的方法,意義非常重要!依『異部宗輪論』,有叁說不同(20),如: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大衆部等四部,又化地部說。 「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說一切有部說。 「五識無染,亦非離染」── 犢子部說。

  

  染是染汙,這裏指煩惱說。有染,是與染汙(可能)相應的。離染,不是沒有染汙,而是有 [P366] 對治煩惱的能力,能使煩惱遠離(伏或斷)的。佛法以離惡行善爲本,但要遠離煩惱,非修道─ ─定慧不可。在六識中,意識是有染汙的,也是能離染汙的;意識修習定慧(道),是古代佛教所公認,所以沒有說到。但論到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就有叁派不同。犢子部以爲:五識能直接了知色等五塵,沒有瞋、愛等煩惱。引起煩惱,是第六意識的事。修道離染,當然也是意識。依犢子部「五識無染無離染」說,人的起煩惱造業而受生死,離煩惱而得解脫,與五識無關。說一切有部以爲:五識是能與染汙相應的,但五識沒有離染的作用。並舉出「但取自相,唯無分別」的理由,以說明不能離染。離煩惱要修共相作意,如無常、無我等,五識卻只能取自相。離煩惱要由分別抉擇,而五識僅有自性分別,沒有隨念與計度分別。所以離染只是第六意識中事,修道要從意識中用功。大衆部與化地部以爲:五識有染,也有離染的能力。『論事』第十品叁、四──二章,說大衆部「修道者有五識」,「五識有善惡」(即染與離染)(21),就是這一問題。如說一切有部,修道──定慧始終是意識的功用。所以定中意識,沒有見色、聞聲等作用。精勤修道,純屬靜的修行。定力、慧力深了,在行、住、坐、臥中,受定力的余勢影響,甯靜自在,但還是散心。所以五識不能離染,決定了靜的修道生活。可是大衆部、化地部等不同了,五識有離染作用,在見色、聞聲時,眼識等能不取著相,不起煩惱,進而遠離煩惱。這樣,修道不但在五識的見聞時進行,「在等引位有發語言」(22),定中也能說話,這不是語默、動靜都可以修道 [P367] 嗎?『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說:

  

   「四部同說……道因聲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

  

  這是傳說大天Maha^deva「五事」中的「道因聲故起」。傳說:大天夜晚一再說「苦哉!苦哉」!弟子問起,大天說:「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終不現起,故我昨夜數唱苦哉」(23)。內心精誠的口唱「苦哉」,因耳聽「苦哉」的聲音,能夠引起聖道。這是音聲佛事,與口到、耳到、心到的念佛一樣。大天的「道因聲故起」,只是應用這一原則。五識有離染,也就可在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時修道。所以五識有離染,是修行方法上的理論原則。「苦言引道」,是五識修道的實施方法。這一方法,在大乘佛法中,多方面予以應用。連中國禅宗的修行特色,也可從這一原則而理會出來。

  

  部派佛教的異義極多,只就上舉的五項來說,「佛身無漏」,「一切無」,「心性本淨」,「一心見道」,「五識有離染」,在信仰上,理論上,修證的方法上,都看出與大乘佛法間的類同性。這是大衆部及上座分別說部系的,所以這些部派的分化發展,等于佛教傾向于大乘的發展。上面說到,佛陀晚年,佛教內部就有分化傾向。佛涅槃後,五百結集與七百結集時,都有重僧伽,不重小小戒的傾向,終于發展而成立大衆部。大衆部受到阿難A^nanda在東方化導的影響,阿難是重僧伽,小小戒可舍,多聞,重福德(願供養佛而不證阿羅漢),不輕視女性的(西 [P368] 方系受到舍利弗S/a^riputra阿毗達磨學風的影響)。大衆部在東方盛行,又移到南方。印度的分別說系,起初的化區在西南,與大衆部系有較深的關系。這一東方系的佛教,在發展中,成爲大乘佛法興起的主流,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注【47-001】『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上)。

  注【47-00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47-003】『論事』(南傳五七‧二一二──二一九、五八‧一叁七──一四0)。

  注【47-004】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四四九──四五二)。

  注【47-005】『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下)。

  注【47-006】『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

  注【47-00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四四(大正二七‧二二九上)。又卷七六(大正二七‧叁九一下──叁九二上)。又卷一七叁(大正二七‧八七一下)。

  注【47-008】『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47-009】『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叁(大正二七‧八七一下)。

  注【47-010】『四分律』卷四0(大正二二‧八五叁中)。

  注【47-011】『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八六上)。『佛本行集經』卷叁二(大正叁‧八0叁中)。

  注【47-01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叁0下)。 [P369]

  注【47-013】『阿毗達磨大毗娑沙論』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0中)。

  注【47-014】『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15】『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一四──一五)。

  注【47-016】『成實論』卷叁(大正叁二‧二五八中)。

  注【47-017】『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1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大正二七‧一四上)。

  注【47-019】『清淨道論』(南傳六四‧四叁一)。

  注【47-020】『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一六中──下)。

  注【47-021】『論事』(南傳五八‧一四六──一五二)。

  注【47-02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2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中)。

  

  第叁項 聲聞身而菩薩心的大德

  從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教,在過渡期間,一定有些「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的人物,但史料非常的缺乏。釋尊時代,佛教有豐富的史料傳說下來;阿育王As/oka時代,也還留下多少,以後就不同了。重經法的大衆部Maha^sa^m!ghika系,也許是重于理想的關系,可說 [P370] 沒有留下什麼人與事的記錄,可以供我們探索,這真是最大的遺憾!流傳于北方的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等,偶然留下些聲聞行者而有大乘傾向的傳說;從部派演進到大乘佛教的中介人物,由此而可以想象到多少。

  

  說一切有部說到「五事惡見」,如『十八部論』(大正四九‧一八上)說:

  

   「時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緣,叁名多聞,說有五處以教衆生。所謂:從他饒益、無知、疑、由觀察、言說得道,此是佛(教),從(此)始生二部」。

  

  『十八部論』的異譯『部執異論』說:「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1)。『異部宗輪論』說:「四衆共議」,由于大天Maha^deva的「五事」(2),與『大毗婆沙論』說相合(3)。『部執異論』與『異部宗輪論』,又說到「二百年滿」,因外道大天宣說大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