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P10

  ..续本文上一页

  『四谛论』所说,是引「分别部说」。分别部,依真谛译『部执异论』,与玄奘所译说假部 Prajn~aptiva^din相当。说假部说一时见四谛,其实是见灭谛无为寂静离生灭。见灭就是离苦、断集、修道,所以说一时见四谛。法藏部所说相近,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说:

  

   「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5鵋多部说。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法藏部与说假部,见无为寂静入道,也就是「见灭得道」。分别说部系的化地部Mahi^s/a^saka ,如『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下)说:

  

  「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 [P365]

  

  这是于四谛一时现观abhisamaya,一念顿入的。不过要先见苦谛,见苦谛才能顿见诸谛。这是一心见道,而又是见苦得道的折衷派。大众部等四部同说:「以一剎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17)。「若地有现观边诸世俗智,此地即有世第一法」(18)。大众部是在现观见谛以前的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位,能一心观四谛,但这还是现观以前的世俗智。由此引入现观。以意推测,也应是见灭谛无为。铜鍱部的修证次第,在「行道智见清净」时,以无常、苦、无我,起三解脱门。而转入「智见清净」,也就是圣道现前,是无相、不起、离、灭,以「涅槃所缘」而入的(19),也是见灭得道。在这二系中,大众部及上座部系分别说部各派,都一心见道。灭──涅槃空寂的契入,虽修道次第方便不同,而「见灭得道」,与大乘佛法的「无生忍」,实是血脉相通的。

  

  5.与「五识无离染」相对的「五识有离染」说:这一问题,有关修行的方法,意义非常重要!依『异部宗轮论』,有三说不同(20),如:

  

   「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大众部等四部,又化地部说。 「眼等五识身,有染无离染」──说一切有部说。 「五识无染,亦非离染」── 犊子部说。

  

  染是染污,这里指烦恼说。有染,是与染污(可能)相应的。离染,不是没有染污,而是有 [P366] 对治烦恼的能力,能使烦恼远离(伏或断)的。佛法以离恶行善为本,但要远离烦恼,非修道─ ─定慧不可。在六识中,意识是有染污的,也是能离染污的;意识修习定慧(道),是古代佛教所公认,所以没有说到。但论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就有三派不同。犊子部以为:五识能直接了知色等五尘,没有瞋、爱等烦恼。引起烦恼,是第六意识的事。修道离染,当然也是意识。依犊子部「五识无染无离染」说,人的起烦恼造业而受生死,离烦恼而得解脱,与五识无关。说一切有部以为:五识是能与染污相应的,但五识没有离染的作用。并举出「但取自相,唯无分别」的理由,以说明不能离染。离烦恼要修共相作意,如无常、无我等,五识却只能取自相。离烦恼要由分别抉择,而五识仅有自性分别,没有随念与计度分别。所以离染只是第六意识中事,修道要从意识中用功。大众部与化地部以为:五识有染,也有离染的能力。『论事』第十品三、四──二章,说大众部「修道者有五识」,「五识有善恶」(即染与离染)(21),就是这一问题。如说一切有部,修道──定慧始终是意识的功用。所以定中意识,没有见色、闻声等作用。精勤修道,纯属静的修行。定力、慧力深了,在行、住、坐、卧中,受定力的余势影响,宁静自在,但还是散心。所以五识不能离染,决定了静的修道生活。可是大众部、化地部等不同了,五识有离染作用,在见色、闻声时,眼识等能不取着相,不起烦恼,进而远离烦恼。这样,修道不但在五识的见闻时进行,「在等引位有发语言」(22),定中也能说话,这不是语默、动静都可以修道 [P367] 吗?『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说:

  

   「四部同说……道因声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

  

  这是传说大天Maha^deva「五事」中的「道因声故起」。传说:大天夜晚一再说「苦哉!苦哉」!弟子问起,大天说:「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故我昨夜数唱苦哉」(23)。内心精诚的口唱「苦哉」,因耳听「苦哉」的声音,能够引起圣道。这是音声佛事,与口到、耳到、心到的念佛一样。大天的「道因声故起」,只是应用这一原则。五识有离染,也就可在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时修道。所以五识有离染,是修行方法上的理论原则。「苦言引道」,是五识修道的实施方法。这一方法,在大乘佛法中,多方面予以应用。连中国禅宗的修行特色,也可从这一原则而理会出来。

  

  部派佛教的异义极多,只就上举的五项来说,「佛身无漏」,「一切无」,「心性本净」,「一心见道」,「五识有离染」,在信仰上,理论上,修证的方法上,都看出与大乘佛法间的类同性。这是大众部及上座分别说部系的,所以这些部派的分化发展,等于佛教倾向于大乘的发展。上面说到,佛陀晚年,佛教内部就有分化倾向。佛涅槃后,五百结集与七百结集时,都有重僧伽,不重小小戒的倾向,终于发展而成立大众部。大众部受到阿难A^nanda在东方化导的影响,阿难是重僧伽,小小戒可舍,多闻,重福德(愿供养佛而不证阿罗汉),不轻视女性的(西 [P368] 方系受到舍利弗S/a^riputra阿毗达磨学风的影响)。大众部在东方盛行,又移到南方。印度的分别说系,起初的化区在西南,与大众部系有较深的关系。这一东方系的佛教,在发展中,成为大乘佛法兴起的主流,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注【47-001】『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

  注【47-002】『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47-003】『论事』(南传五七‧二一二──二一九、五八‧一三七──一四0)。

  注【47-004】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四九──四五二)。

  注【47-005】『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下)。

  注【47-006】『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

  注【47-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四(大正二七‧二二九上)。又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一下──三九二上)。又卷一七三(大正二七‧八七一下)。

  注【47-008】『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47-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三(大正二七‧八七一下)。

  注【47-010】『四分律』卷四0(大正二二‧八五三中)。

  注【47-011】『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六上)。『佛本行集经』卷三二(大正三‧八0三中)。

  注【47-01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三0下)。 [P369]

  注【47-013】『阿毗达磨大毗娑沙论』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0中)。

  注【47-014】『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15】『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一四──一五)。

  注【47-016】『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注【47-017】『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1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大正二七‧一四上)。

  注【47-019】『清净道论』(南传六四‧四三一)。

  注【47-020】『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一六中──下)。

  注【47-021】『论事』(南传五八‧一四六──一五二)。

  注【47-022】『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注【47-02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中)。

  

  第三项 声闻身而菩萨心的大德

  从部派佛教而演进到大乘佛教,在过渡期间,一定有些「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的人物,但史料非常的缺乏。释尊时代,佛教有丰富的史料传说下来;阿育王As/oka时代,也还留下多少,以后就不同了。重经法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系,也许是重于理想的关系,可说 [P370] 没有留下什么人与事的记录,可以供我们探索,这真是最大的遗憾!流传于北方的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等,偶然留下些声闻行者而有大乘倾向的传说;从部派演进到大乘佛教的中介人物,由此而可以想象到多少。

  

  说一切有部说到「五事恶见」,如『十八部论』(大正四九‧一八上)说:

  

   「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教),从(此)始生二部」。

  

  『十八部论』的异译『部执异论』说:「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1)。『异部宗轮论』说:「四众共议」,由于大天Maha^deva的「五事」(2),与『大毗婆沙论』说相合(3)。『部执异论』与『异部宗轮论』,又说到「二百年满」,因外道大天宣说大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