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

  

  第一节 佛教的向外发展

  第一项 佛教中国与边地

  佛教广大流行起来,在佛化的区域内,首先出现了佛教中国Madhyades/a janapada与边国pratyantajanapada的分别。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游化到阿盘提Avanti,教化亿耳S/ron!a-kot!ikarn!a出家,因为当地的出家人少,得不到十师而延迟了受具足戒的时间。受戒后,亿耳到舍卫城S/ra^vasti^来见佛,佛才方便的制定:边地可依五师受具足戒。从此,佛教有了中国与边地的分别。依佛教的定义,佛陀在世游化到的区域,是「中国」。佛不曾到达,没有佛法或佛法经弟子们传来的区域,是「边地」。婆罗门教旧有中国的名称,是婆罗门教的教化中心区;佛教也就以佛的游化区为中国──佛教的文化中心区,并由此而向外延申出去。佛教中国的界限,出于律典而略有不同(1): [P398]

  

  图片

   │『铜鍱律大品』 │『十诵律』 │『根有律皮革事』 │『四分律』

   ──┼─────────────────┼───────┼──────────────┼─────

   东 │Kajan%gala maha^sa^la^ │伽郎婆(娑?)│奔荼林奔荼水 │白木调国

   │以外 │罗聚落 │ │

   ──┼─────────────────┼───────┼──────────────┼─────

   东南│Salalavati^ nadi^ │ │ │

   ──┼─────────────────┼───────┼──────────────┼─────

   南 │Setakan!n!ika nigama │白木聚落 │摄伐罗佛底水 │静善塔

   ──┼─────────────────┼───────┼──────────────┼─────

   西 │Thun!a Bra^hman!aga^ma │住婆罗门聚落 │邬波窣吐奴婆罗门 │一师梨仙人

   │ │村 │种山 │

   ──┼─────────────────┼───────┼──────────────┼─────

   北 │Usi^raddhajapabbata │优尸罗山不远蒲│嗢尸罗山 │柱

   │ │泉萨罗树 │ │

   ──┼─────────────────┼───────┼──────────────┼─────

   东北│ │竹河 │ │

  

  

  

  比较不同的传说,『十诵律』与『铜鍱律』最相近,只是『铜鍱律』多一东南方,『十诵律』多一东北方。东方的Kajan%gala,即『大唐西域记』的羯朱嗢祇罗国,在瞻波Campa^以东四百余里,推定为现在的Ra^jmaha^l,地在恒河右岸。『根有律皮革事』作「奔荼水奔荼林」,那显然是越过恒河,到达『西域记』所说的「奔那伐弹那」Pun!d!avardhana,或译分那婆 [P399] 陀那(见『阿育王经』)了。西方的「住婆罗门聚落」,推定为现在的Stha^nes/vara,即『西域记』所说的萨他泥湿伐罗国,地在摩偷罗Madhura^附近。传说佛没有入摩偷罗城,因为摩偷罗城有五种过失:地不平正,多尘,狗凶猛,夜叉暴恶,乞食难得(2),所以摩偷罗在中国边缘以外。北方的优尸罗山,推定为现在Hardwar以北的Usi^ra-giri山。南方的地点不明。这是近代研究所得的一般结论(3),大致可信。但佛教中国的南方,经中佛与舍利弗S/a^riputra、阿难 A^nanda、富兰那Pura^n!a等,都有从南山Daks!in!a^giri到王舍城Ra^jagr!ha的记录(4)。南山不会远在阿盘提,应在王舍城以南,远也不会越过赤道线。『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对「佛陀教化及其地区」,从经律中所说的游历路线,圣典所载的说法处所,成道后安居的地点,归纳出佛陀游化的地区,大致与佛教中国相合(5)。赤沼智善『原始佛教之研究』,所说佛陀游化往来路线:如从舍卫城出发,经沙祇Sa^keta、阿荼脾A^l!avi^而到拘睒弥 Kaus/a^mbi^。从此向东,经波罗奈Va^ra^n!asi^到王舍城。王舍城北上,经巴连聚落Pa^t!aliga^ma ──后来的华氏城,渡河到毗舍离Vais/a^li^。向北经波婆Pa^va^、拘尸那Kus/inagara ,转西到迦毗罗城Kapilavastu,再进又回到了舍卫城(6)。这一主要的游行圈,从王舍城到舍卫城,东西两大重镇,包括当时的主要化区。从王舍城向东,到瞻波,更东到羯朱嗢祇罗。从王舍城向南,到南山。从拘睒弥(或舍卫城)向西,到摩偷罗附近,或向西北到拘留Kuru [P400] ,那是现在的Dehli一带。佛陀游化的地区,是恒河流域,主要是中下流域。佛教以这一地区为中心,而向外扩展开来。

  

  在佛陀的游化区域中,东方摩竭陀Magadha的王舍城,西方拘萨罗Kos/ala^的舍卫城,是佛化的两大重镇。佛法不一定在都市;依后代的佛教史所见,佛教的力量源泉,并不在都市。但文化高,经济繁荣地区,尤其是政治重心的都市,对教化的开展来说,到底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国的向外开展,北是希马拉耶山区Hima^laya,南是南山,在当时是文化经济的落后地区,离政治中心又远,所以向南北发展是不容易的。向东,渡过恒河是奔那伐弹那;再向东又是大河,那是远从西藏方面流来的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大河障隔,那边的文化经济都落后,所以佛教向东发展的,是沿恒河而下到海口;再沿海岸向南,或乘船到海外。东、南、北,受到环境的限制,所以佛教的向外发展,重心放在向西──恒河上流而推进。释尊时代就有大迦旃延的开化阿盘提,富楼那Pu^rn!a的教化西方输卢那(输那西方Suna^parantaka ),积极的向西方边地推进了。

  

  在佛教向西开展中,出现了中国与边国,边地佛教与中国佛教对抗的事实。据释尊四十五年安居的传说,在成佛二十年以后,一直都在舍卫城安居(末年在毗舍离)(7)。传说阿难侍佛二十五年(8)。这可以理解出:在释尊教化的后半期,定居舍卫城的时间多,而早期宏化东方的王舍城 [P401] ,反而少去了。恒河南岸(东方)的「摩竭、鸯伽二国人,皆信乐苦行」(9),这也许是提婆达多 Devadatta的「五法是道」,摩诃迦叶Maha^ka^s/yapa的「头陀行」,受到相当推重的原因!佛多住舍卫城,舍利弗与大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成为协助教化的「双贤弟子」(10),被称为众比丘的生母与养母(11)。舍利弗与大目犍连的学风,是与阿毗达磨abhidharma 密切相关的(12)。到了佛入涅槃,王舍城举行结集:大迦叶是上座,阿难集出「经」,优波离 Upa^li集出「律」,成为佛教界公认的大德。后来,阿难留在华氏城Pa^t!aliputra与毗舍离宏法;而重律的,却与西方(论法)系融合而向西发展。东方是重法(经)的,西方是重律而又重阿毗达磨的,两大系逐渐形成。佛灭百年(一世纪中),为了毗舍离跋耆Vr!ji比丘的受取金银,引起西方与东方的大诤论。当时舍卫国佛教,已失去领导地位;西方系的中心,已移到摩偷罗。三菩陀──商那和修Sa^n!ava^si在摩偷罗教化;西方的支持者,波利耶Pa^t!heyya 比丘,阿盘提、达!9孍Daks!in!a^比丘。当时的论诤,跋耆比丘宣说:「一切诸佛皆出东方,长老上座莫与毗耶离中国比丘斗诤」(13)!这是东方与西方,也是中国与边地佛教的抗争,而胜利属于边地的西方。胜负的关键,在拘舍弥的离婆多Revata。商那和修他们,想获得他的支持,远远的来访问他,他听见就先走了。一直追踪到萨寒若Sahaja^ti,离婆多为他们的热诚所感动,加入了西方阵营(14)。从他起初一直走避来说,显然并不想参预双方的争执。在地理上,拘睒 [P402] 弥是佛教中国的西部,可说在东西之间。国名跋蹉Vatsa,P.Vam!sa,即「犊(子)」。佛教发展到七百结集时代,由于佛教的分头发展,区域辽远,师承不同,分化的情势已…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七章 边地佛教之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