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
第一節 佛教的向外發展
第一項 佛教中國與邊地
佛教廣大流行起來,在佛化的區域內,首先出現了佛教中國Madhyades/a janapada與邊國pratyantajanapada的分別。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遊化到阿盤提Avanti,教化億耳S/ron!a-kot!ikarn!a出家,因爲當地的出家人少,得不到十師而延遲了受具足戒的時間。受戒後,億耳到舍衛城S/ra^vasti^來見佛,佛才方便的製定:邊地可依五師受具足戒。從此,佛教有了中國與邊地的分別。依佛教的定義,佛陀在世遊化到的區域,是「中國」。佛不曾到達,沒有佛法或佛法經弟子們傳來的區域,是「邊地」。婆羅門教舊有中國的名稱,是婆羅門教的教化中心區;佛教也就以佛的遊化區爲中國──佛教的文化中心區,並由此而向外延申出去。佛教中國的界限,出于律典而略有不同(1): [P398]
圖片
│『銅鍱律大品』 │『十誦律』 │『根有律皮革事』 │『四分律』
──┼─────────────────┼───────┼──────────────┼─────
東 │Kajan%gala maha^sa^la^ │伽郎婆(娑?)│奔荼林奔荼水 │白木調國
│以外 │羅聚落 │ │
──┼─────────────────┼───────┼──────────────┼─────
東南│Salalavati^ nadi^ │ │ │
──┼─────────────────┼───────┼──────────────┼─────
南 │Setakan!n!ika nigama │白木聚落 │攝伐羅佛底水 │靜善塔
──┼─────────────────┼───────┼──────────────┼─────
西 │Thun!a Bra^hman!aga^ma │住婆羅門聚落 │邬波窣吐奴婆羅門 │一師梨仙人
│ │村 │種山 │
──┼─────────────────┼───────┼──────────────┼─────
北 │Usi^raddhajapabbata │優屍羅山不遠蒲│嗢屍羅山 │柱
│ │泉薩羅樹 │ │
──┼─────────────────┼───────┼──────────────┼─────
東北│ │竹河 │ │
比較不同的傳說,『十誦律』與『銅鍱律』最相近,只是『銅鍱律』多一東南方,『十誦律』多一東北方。東方的Kajan%gala,即『大唐西域記』的羯朱嗢祇羅國,在瞻波Campa^以東四百余裏,推定爲現在的Ra^jmaha^l,地在恒河右岸。『根有律皮革事』作「奔荼水奔荼林」,那顯然是越過恒河,到達『西域記』所說的「奔那伐彈那」Pun!d!avardhana,或譯分那婆 [P399] 陀那(見『阿育王經』)了。西方的「住婆羅門聚落」,推定爲現在的Stha^nes/vara,即『西域記』所說的薩他泥濕伐羅國,地在摩偷羅Madhura^附近。傳說佛沒有入摩偷羅城,因爲摩偷羅城有五種過失:地不平正,多塵,狗凶猛,夜叉暴惡,乞食難得(2),所以摩偷羅在中國邊緣以外。北方的優屍羅山,推定爲現在Hardwar以北的Usi^ra-giri山。南方的地點不明。這是近代研究所得的一般結論(3),大致可信。但佛教中國的南方,經中佛與舍利弗S/a^riputra、阿難 A^nanda、富蘭那Pura^n!a等,都有從南山Daks!in!a^giri到王舍城Ra^jagr!ha的記錄(4)。南山不會遠在阿盤提,應在王舍城以南,遠也不會越過赤道線。『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對「佛陀教化及其地區」,從經律中所說的遊曆路線,聖典所載的說法處所,成道後安居的地點,歸納出佛陀遊化的地區,大致與佛教中國相合(5)。赤沼智善『原始佛教之研究』,所說佛陀遊化往來路線:如從舍衛城出發,經沙祇Sa^keta、阿荼脾A^l!avi^而到拘睒彌 Kaus/a^mbi^。從此向東,經波羅奈Va^ra^n!asi^到王舍城。王舍城北上,經巴連聚落Pa^t!aliga^ma ──後來的華氏城,渡河到毗舍離Vais/a^li^。向北經波婆Pa^va^、拘屍那Kus/inagara ,轉西到迦毗羅城Kapilavastu,再進又回到了舍衛城(6)。這一主要的遊行圈,從王舍城到舍衛城,東西兩大重鎮,包括當時的主要化區。從王舍城向東,到瞻波,更東到羯朱嗢祇羅。從王舍城向南,到南山。從拘睒彌(或舍衛城)向西,到摩偷羅附近,或向西北到拘留Kuru [P400] ,那是現在的Dehli一帶。佛陀遊化的地區,是恒河流域,主要是中下流域。佛教以這一地區爲中心,而向外擴展開來。
在佛陀的遊化區域中,東方摩竭陀Magadha的王舍城,西方拘薩羅Kos/ala^的舍衛城,是佛化的兩大重鎮。佛法不一定在都市;依後代的佛教史所見,佛教的力量源泉,並不在都市。但文化高,經濟繁榮地區,尤其是政治重心的都市,對教化的開展來說,到底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國的向外開展,北是希馬拉耶山區Hima^laya,南是南山,在當時是文化經濟的落後地區,離政治中心又遠,所以向南北發展是不容易的。向東,渡過恒河是奔那伐彈那;再向東又是大河,那是遠從西藏方面流來的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大河障隔,那邊的文化經濟都落後,所以佛教向東發展的,是沿恒河而下到海口;再沿海岸向南,或乘船到海外。東、南、北,受到環境的限製,所以佛教的向外發展,重心放在向西──恒河上流而推進。釋尊時代就有大迦旃延的開化阿盤提,富樓那Pu^rn!a的教化西方輸盧那(輸那西方Suna^parantaka ),積極的向西方邊地推進了。
在佛教向西開展中,出現了中國與邊國,邊地佛教與中國佛教對抗的事實。據釋尊四十五年安居的傳說,在成佛二十年以後,一直都在舍衛城安居(末年在毗舍離)(7)。傳說阿難侍佛二十五年(8)。這可以理解出:在釋尊教化的後半期,定居舍衛城的時間多,而早期宏化東方的王舍城 [P401] ,反而少去了。恒河南岸(東方)的「摩竭、鴦伽二國人,皆信樂苦行」(9),這也許是提婆達多 Devadatta的「五法是道」,摩诃迦葉Maha^ka^s/yapa的「頭陀行」,受到相當推重的原因!佛多住舍衛城,舍利弗與大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成爲協助教化的「雙賢弟子」(10),被稱爲衆比丘的生母與養母(11)。舍利弗與大目犍連的學風,是與阿毗達磨abhidharma 密切相關的(12)。到了佛入涅槃,王舍城舉行結集:大迦葉是上座,阿難集出「經」,優波離 Upa^li集出「律」,成爲佛教界公認的大德。後來,阿難留在華氏城Pa^t!aliputra與毗舍離宏法;而重律的,卻與西方(論法)系融合而向西發展。東方是重法(經)的,西方是重律而又重阿毗達磨的,兩大系逐漸形成。佛滅百年(一世紀中),爲了毗舍離跋耆Vr!ji比丘的受取金銀,引起西方與東方的大诤論。當時舍衛國佛教,已失去領導地位;西方系的中心,已移到摩偷羅。叁菩陀──商那和修Sa^n!ava^si在摩偷羅教化;西方的支持者,波利耶Pa^t!heyya 比丘,阿盤提、達!9孍Daks!in!a^比丘。當時的論诤,跋耆比丘宣說:「一切諸佛皆出東方,長老上座莫與毗耶離中國比丘鬥诤」(13)!這是東方與西方,也是中國與邊地佛教的抗爭,而勝利屬于邊地的西方。勝負的關鍵,在拘舍彌的離婆多Revata。商那和修他們,想獲得他的支持,遠遠的來訪問他,他聽見就先走了。一直追蹤到薩寒若Sahaja^ti,離婆多爲他們的熱誠所感動,加入了西方陣營(14)。從他起初一直走避來說,顯然並不想參預雙方的爭執。在地理上,拘睒 [P402] 彌是佛教中國的西部,可說在東西之間。國名跋蹉Vatsa,P.Vam!sa,即「犢(子)」。佛教發展到七百結集時代,由于佛教的分頭發展,區域遼遠,師承不同,分化的情勢已…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七章 邊地佛教之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