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P2

  ..續本文上一頁強暴等理由,問題也比男衆多。尤其是女衆的愛念重,心胸狹隘,體力弱,古代社會積習所成的情形,無可避免的會增加僧伽的困難。在重男輕女的當時社會,佛是不能不鄭重考慮的。但問題應謀求解決,在佛陀慈悲平等普濟精神下,終于同意阿難的請求,准予女衆出家,到得了修道解脫的平等機會。「女衆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如作爲頭陀苦行與持律者,見到僧伽品質漸雜,而歸咎于女衆出家,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女衆出家,雖是阿難請求,卻是佛所允可的。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大迦葉當時爲什麼不說?現在佛入涅槃,不到幾個月,怎麼就清算陳年舊賬呢?問題是並不這麼簡單的。大迦葉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爲一女性的厭惡者。雖曾經結婚,而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婦關系,後來就出家了。他與佛教的尼衆,關系十分不良好。被尼衆們稱爲「外道」(25),被輕視爲「小小比丘」(26);說他的說法,「如販針兒于針師家賣」(等于說「聖人門前賣字」)(27)。大迦葉與尼衆的關系,一 [P322] 向不良好,在這結集法會上,就因阿難傳佛遺命「小小戒可舍」,而不免將多年來的不平,一齊向阿難責怪一番。

  

  還有幾項過失,是怪阿難「侍奉無狀」。阿難沒有請佛住世,佛要水喝而阿難沒有供給,阿難足踏佛衣。這包含了一個問題:佛入涅槃,聖者們不免惆怅,多少會嫌怪阿難的侍奉不周:佛就這樣早入涅槃了嗎?佛不應該這樣就涅槃了的!總是阿難侍奉不周。這如父母老死了,弟兄姊妹們,每每因延醫、服藥的見解不同,而引起家庭的不愉快一樣。

  

  五百結集會上,大迦葉與阿難的問題,論戒律,阿難是「律重根本」的,小小戒是隨時機而可以商議修改的。大迦葉(與優波離)是「輕重等持」的;舍小小戒,被看作破壞戒法。這就是「多聞第一」的重法系,「頭陀第一」、「持律第一」的重律系的對立。論女衆,阿難代表修道解脫的男女平等觀;大迦葉等所代表的,是傳統的重男輕女的立場。在這些問題上,阿難始終站在佛的一邊。從大迦葉起初不要阿難參加結集來說,怕還是受到釋族比丘中心運動的影響!

  

  五百結集終了,富蘭那長老率領五百比丘,從南山來,對大迦葉主持的結集,提出了異議,如『銅鍱律』『小品』(南傳四‧四叁叁)說:

  

   「君等結集法律,甚善!然我親從佛聞,亦應受持」。

  

  這是說,富蘭那長老所親聞的佛說,也要受持流通了。『五分律』舉出富蘭那自己的意見: [P323] 「我親從佛聞:內宿,內熟,自熟,自持食從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無淨人淨果除核食之。……我忍余事,于此七條,不能行之」(28)。依『五分律』說:「內宿」是寺院內藏宿飲食;「內熟」是在寺院內煮飲食;「自熟」是比丘們自己煮;「自持食從人受」,是自己伸手受食,不必從人受(依優波離律,要從別人手授或口授才可以吃);「自取果食」,「就池水受」(藕等),都是自己動手;「無淨人淨果除核食」,是得到果實,沒有淨人,自己除掉果實,就可以吃了。這都是有關飲食的規製,依優波離所集律,是禁止的,但富蘭那長老統率的比丘衆,卻認爲是可以的。富蘭那長老的主張,不正是小小戒可舍嗎?對專在生活小節上著眼的優波離律,持有不同意見的,似乎並不少呢!

  

  叁、東西方的嚴重對立:在阿難弟子的時代──「佛滅百年」(佛滅一世紀內),佛教界發生東西雙方的爭論,有毗舍離Vais/a^li^的七百結集。詳情可檢拙作『論毗舍離七百結集』(29)。問題是爲了「十事非法」。耶舍伽幹陀子Yasa-ka^ka^n!d!akaputta,見到毗舍離跋耆Vajji^ 族比丘,以銅缽向信衆乞取金錢(這是主要的诤端),耶舍指斥爲非法,因此被跋耆比丘驅擯出去。耶舍到西方去,到處宣傳跋耆比丘的非法,邀集同志,准備來東方公論。跋耆比丘知道了,也多方去宣傳,爭取同情。後來西方來了七百位比丘,在毗舍離集會。采取代表製,由東西雙方,各推出代表四人,進行論決。結果,跋耆比丘乞取金錢(等十)事,被裁定爲非法。 [P324]

  

  王舍城結集以來,大體上和合一味,尊重僧伽的意思。尊敬大迦葉;說到律,推重優波離;說到法,推重阿難,成爲一般公認的佛教。從傳記看來,阿難與優波離弟子,向西方宏化,建樹了西方摩偷羅Madhura^爲重心的佛教。在東方,摩竭陀Magadha的首都,已從王舍城移到華氏城Pa^t!aliputra,與恒河北岸,相距五由旬的毗舍離,遙遙相對,爲東方佛教的重心。阿難一向多隨佛住在舍衛城S/ra^vasti^晚年經常以王舍城、華氏城、毗舍離爲遊化區。等到阿難入滅,他的遺體分爲兩半,爲華氏城與毗舍離所供養(30)。阿難晚年的宏化,對東方佛教,無疑會給以深遠的影響。當時支持耶舍的,有波利耶Pa^t!heyya比丘,摩偷羅、阿盤提Avanti 、達!9孍那Daks!in!a^比丘。有力量的支持者,是摩偷羅的叁菩陀Sambhu^ta,即商那和修Sa^n!ava^si,薩寒若Sahaja^ti的離婆多Revata。這是摩偷羅爲中心,恒河上流及西南(達!9孍那即南方)的比丘。其中波利耶比丘六十人,都是頭陀行者,是這次诤論的中堅分子。或說波利耶在東方,論理應屬于西方,可能就是『西域記』所說的波理夜呾啰Parya^tra。東方以毗舍離爲重心,跋耆族比丘爲東方系的主流。東方比丘向外宣說,爭取各地僧伽的同情支持,其理由是(31):

  

   「諸佛皆出東方國土。波夷那比丘是如法說者,波利比丘是非法說者」。 「波夷那、波梨二國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國,善哉大德!當助波夷那比丘」。 [P325] 「諸佛皆出東方,長老上座莫與毗耶離中國比丘鬥诤」。

  

  東方比丘所持的理由,著重于地域文化。波利耶、摩偷羅、阿盤提、達!9孍那,一向是佛教的「邊地」pratyantajanapada。邊國比丘不能正確理解佛的意趣,所以論佛法,應依東方比丘的意見。佛在世時代的迦毗羅衛Kapilavastu,屬于憍薩羅Kos/ala^,不妨說佛出憍薩羅。佛是釋種,與東方的跋耆、波夷那,有什麼種族的關系,而說「世尊出在波夷那」呢?佛被稱爲釋迦牟尼S/a^kyamuni,意義爲釋迦族的聖者。阿難被稱爲「毗提诃牟尼」Videhamun!i (32),即毗提诃的聖者,毗提诃Videha爲東方的古王朝。毗提诃王朝解體,恒河南岸成立摩竭陀王國,傳說國王也是毗提诃族(33)。恒河北岸的毗提诃族,分散爲跋耆、摩羅等族。『長阿含』的『種德經』、『究羅檀頭經』,有六族奉佛的傳說,六族是:釋迦、俱利、冥甯、跋耆、末羅、酥摩(34)。釋迦爲佛的本族。俱利Koliya與釋迦族關系最密切:首府天臂城Devadaha ,『雜阿含經』就稱爲「釋氏天現聚落」(35)。冥甯,『長阿含』『阿!2鲳夷經』,說到「冥甯國阿 !2鲳夷土」(36);『四分律』作「彌尼搜國阿奴夷界」(37);『五分律』作「彌那邑阿!2鲳林」(38)。冥甯的原語,似爲Mina,但巴利語作Malla(摩羅)。六族中別有摩羅,冥甯似爲摩羅的音轉,從摩羅分出的一支。冥甯的阿!2鲳夷Anupriya^,是佛出家時,打發闡那回去的地方,在藍摩Ra^magra^ma 東南境。從此向東,就是拘屍那Kus/inagara、波波Pa^va^,或作波夷那Pa^ci^na [P326] 等摩羅族。跋耆爲摩羅東南的大族,『西域記』說:由毗舍離「東北行五百余裏,至弗栗恃國」(39),弗栗恃爲跋耆梵語Vraja的對譯。弗栗恃「周四千余裏」,西北去尼泊爾Nepa^la千四五百裏;「東西長,南北狹」,約從今Purnes北部迤西一帶,古稱央掘多羅(上央伽An%guttarapa)。酥摩爲「大典尊經』的七國之一,巴利語作Sovi^ra,即喜馬拉耶山區民族。這六族,從釋迦到酥摩,都在恒河以北,沿喜馬拉耶山麓而分布的民族。這東方各族,實爲廣義的釋迦同族。理解恒河北岸,沿希馬拉耶山麓分布的民族,與釋迦族爲近族,那末「世尊出在波夷那」,阿難稱「毗提诃牟尼」,都不覺得希奇了。東方比丘以佛法的正統自居,「世尊出在波夷那,善哉大德,當助波夷那比丘」,這不是與佛世闡那所說:「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的意境相同嗎?這次爭論的「十事非法」,也都是有關經濟生活。除金銀戒外,盡是些飲食小節。跋耆比丘容許這些,正是「小小戒可舍」的立場。從史的發展來看,釋迦族,東方各族比丘爲重心的佛教,雖一再被壓製──提婆達多失敗,阿難被責罰,跋耆比丘被判爲非法,而始終在發展中。以阿難爲代表來說,這是尊重大衆(僧伽)的(見阿難答雨勢大臣問);重法的;律重根本的;尊重女性的;少欲知足而非頭陀苦行的;慈悲心重而廣爲人間教化的。這一學風,東方系自覺得是吻合佛意的。毗舍離七百結集(西方系的結集),代表大迦葉、優波離重律傳統的西方系,獲得了又一次勝利,不斷的向西(南、北)發展。但東方比丘們,不久將再度起來,表示其佛法的立 [P327] 場。

  

  

  注【43-001】『論提婆達多之破僧』(海潮音卷四五‧十一、十二月號)。

  注【43-00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九(大正二四‧一四五中)。

  注【43-003】『摩诃僧祇律』卷二六(大正二二‧四四叁上)。

  注【43-004】『薩婆多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