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P2

  ..续本文上一页强暴等理由,问题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重,心胸狭隘,体力弱,古代社会积习所成的情形,无可避免的会增加僧伽的困难。在重男轻女的当时社会,佛是不能不郑重考虑的。但问题应谋求解决,在佛陀慈悲平等普济精神下,终于同意阿难的请求,准予女众出家,到得了修道解脱的平等机会。「女众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如作为头陀苦行与持律者,见到僧伽品质渐杂,而归咎于女众出家,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女众出家,虽是阿难请求,却是佛所允可的。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大迦叶当时为什么不说?现在佛入涅槃,不到几个月,怎么就清算陈年旧账呢?问题是并不这么简单的。大迦叶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为一女性的厌恶者。虽曾经结婚,而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妇关系,后来就出家了。他与佛教的尼众,关系十分不良好。被尼众们称为「外道」(25),被轻视为「小小比丘」(26);说他的说法,「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等于说「圣人门前卖字」)(27)。大迦叶与尼众的关系,一 [P322] 向不良好,在这结集法会上,就因阿难传佛遗命「小小戒可舍」,而不免将多年来的不平,一齐向阿难责怪一番。

  

  还有几项过失,是怪阿难「侍奉无状」。阿难没有请佛住世,佛要水喝而阿难没有供给,阿难足踏佛衣。这包含了一个问题:佛入涅槃,圣者们不免惆怅,多少会嫌怪阿难的侍奉不周:佛就这样早入涅槃了吗?佛不应该这样就涅槃了的!总是阿难侍奉不周。这如父母老死了,弟兄姊妹们,每每因延医、服药的见解不同,而引起家庭的不愉快一样。

  

  五百结集会上,大迦叶与阿难的问题,论戒律,阿难是「律重根本」的,小小戒是随时机而可以商议修改的。大迦叶(与优波离)是「轻重等持」的;舍小小戒,被看作破坏戒法。这就是「多闻第一」的重法系,「头陀第一」、「持律第一」的重律系的对立。论女众,阿难代表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大迦叶等所代表的,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立场。在这些问题上,阿难始终站在佛的一边。从大迦叶起初不要阿难参加结集来说,怕还是受到释族比丘中心运动的影响!

  

  五百结集终了,富兰那长老率领五百比丘,从南山来,对大迦叶主持的结集,提出了异议,如『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三)说:

  

   「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

  

  这是说,富兰那长老所亲闻的佛说,也要受持流通了。『五分律』举出富兰那自己的意见: [P323] 「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28)。依『五分律』说:「内宿」是寺院内藏宿饮食;「内熟」是在寺院内煮饮食;「自熟」是比丘们自己煮;「自持食从人受」,是自己伸手受食,不必从人受(依优波离律,要从别人手授或口授才可以吃);「自取果食」,「就池水受」(藕等),都是自己动手;「无净人净果除核食」,是得到果实,没有净人,自己除掉果实,就可以吃了。这都是有关饮食的规制,依优波离所集律,是禁止的,但富兰那长老统率的比丘众,却认为是可以的。富兰那长老的主张,不正是小小戒可舍吗?对专在生活小节上着眼的优波离律,持有不同意见的,似乎并不少呢!

  

  三、东西方的严重对立:在阿难弟子的时代──「佛灭百年」(佛灭一世纪内),佛教界发生东西双方的争论,有毗舍离Vais/a^li^的七百结集。详情可检拙作『论毗舍离七百结集』(29)。问题是为了「十事非法」。耶舍伽干陀子Yasa-ka^ka^n!d!akaputta,见到毗舍离跋耆Vajji^ 族比丘,以铜钵向信众乞取金钱(这是主要的诤端),耶舍指斥为非法,因此被跋耆比丘驱摈出去。耶舍到西方去,到处宣传跋耆比丘的非法,邀集同志,准备来东方公论。跋耆比丘知道了,也多方去宣传,争取同情。后来西方来了七百位比丘,在毗舍离集会。采取代表制,由东西双方,各推出代表四人,进行论决。结果,跋耆比丘乞取金钱(等十)事,被裁定为非法。 [P324]

  

  王舍城结集以来,大体上和合一味,尊重僧伽的意思。尊敬大迦叶;说到律,推重优波离;说到法,推重阿难,成为一般公认的佛教。从传记看来,阿难与优波离弟子,向西方宏化,建树了西方摩偷罗Madhura^为重心的佛教。在东方,摩竭陀Magadha的首都,已从王舍城移到华氏城Pa^t!aliputra,与恒河北岸,相距五由旬的毗舍离,遥遥相对,为东方佛教的重心。阿难一向多随佛住在舍卫城S/ra^vasti^晚年经常以王舍城、华氏城、毗舍离为游化区。等到阿难入灭,他的遗体分为两半,为华氏城与毗舍离所供养(30)。阿难晚年的宏化,对东方佛教,无疑会给以深远的影响。当时支持耶舍的,有波利耶Pa^t!heyya比丘,摩偷罗、阿盘提Avanti 、达!9孍那Daks!in!a^比丘。有力量的支持者,是摩偷罗的三菩陀Sambhu^ta,即商那和修Sa^n!ava^si,萨寒若Sahaja^ti的离婆多Revata。这是摩偷罗为中心,恒河上流及西南(达!9孍那即南方)的比丘。其中波利耶比丘六十人,都是头陀行者,是这次诤论的中坚分子。或说波利耶在东方,论理应属于西方,可能就是『西域记』所说的波理夜呾啰Parya^tra。东方以毗舍离为重心,跋耆族比丘为东方系的主流。东方比丘向外宣说,争取各地僧伽的同情支持,其理由是(31):

  

   「诸佛皆出东方国土。波夷那比丘是如法说者,波利比丘是非法说者」。 「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 [P325] 「诸佛皆出东方,长老上座莫与毗耶离中国比丘斗诤」。

  

  东方比丘所持的理由,着重于地域文化。波利耶、摩偷罗、阿盘提、达!9孍那,一向是佛教的「边地」pratyantajanapada。边国比丘不能正确理解佛的意趣,所以论佛法,应依东方比丘的意见。佛在世时代的迦毗罗卫Kapilavastu,属于憍萨罗Kos/ala^,不妨说佛出憍萨罗。佛是释种,与东方的跋耆、波夷那,有什么种族的关系,而说「世尊出在波夷那」呢?佛被称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意义为释迦族的圣者。阿难被称为「毗提诃牟尼」Videhamun!i (32),即毗提诃的圣者,毗提诃Videha为东方的古王朝。毗提诃王朝解体,恒河南岸成立摩竭陀王国,传说国王也是毗提诃族(33)。恒河北岸的毗提诃族,分散为跋耆、摩罗等族。『长阿含』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有六族奉佛的传说,六族是:释迦、俱利、冥宁、跋耆、末罗、酥摩(34)。释迦为佛的本族。俱利Koliya与释迦族关系最密切:首府天臂城Devadaha ,『杂阿含经』就称为「释氏天现聚落」(35)。冥宁,『长阿含』『阿!2鲳夷经』,说到「冥宁国阿 !2鲳夷土」(36);『四分律』作「弥尼搜国阿奴夷界」(37);『五分律』作「弥那邑阿!2鲳林」(38)。冥宁的原语,似为Mina,但巴利语作Malla(摩罗)。六族中别有摩罗,冥宁似为摩罗的音转,从摩罗分出的一支。冥宁的阿!2鲳夷Anupriya^,是佛出家时,打发阐那回去的地方,在蓝摩Ra^magra^ma 东南境。从此向东,就是拘尸那Kus/inagara、波波Pa^va^,或作波夷那Pa^ci^na [P326] 等摩罗族。跋耆为摩罗东南的大族,『西域记』说:由毗舍离「东北行五百余里,至弗栗恃国」(39),弗栗恃为跋耆梵语Vraja的对译。弗栗恃「周四千余里」,西北去尼泊尔Nepa^la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约从今Purnes北部迤西一带,古称央掘多罗(上央伽An%guttarapa)。酥摩为「大典尊经』的七国之一,巴利语作Sovi^ra,即喜马拉耶山区民族。这六族,从释迦到酥摩,都在恒河以北,沿喜马拉耶山麓而分布的民族。这东方各族,实为广义的释迦同族。理解恒河北岸,沿希马拉耶山麓分布的民族,与释迦族为近族,那末「世尊出在波夷那」,阿难称「毗提诃牟尼」,都不觉得希奇了。东方比丘以佛法的正统自居,「世尊出在波夷那,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这不是与佛世阐那所说:「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的意境相同吗?这次争论的「十事非法」,也都是有关经济生活。除金银戒外,尽是些饮食小节。跋耆比丘容许这些,正是「小小戒可舍」的立场。从史的发展来看,释迦族,东方各族比丘为重心的佛教,虽一再被压制──提婆达多失败,阿难被责罚,跋耆比丘被判为非法,而始终在发展中。以阿难为代表来说,这是尊重大众(僧伽)的(见阿难答雨势大臣问);重法的;律重根本的;尊重女性的;少欲知足而非头陀苦行的;慈悲心重而广为人间教化的。这一学风,东方系自觉得是吻合佛意的。毗舍离七百结集(西方系的结集),代表大迦叶、优波离重律传统的西方系,获得了又一次胜利,不断的向西(南、北)发展。但东方比丘们,不久将再度起来,表示其佛法的立 [P327] 场。

  

  

  注【43-001】『论提婆达多之破僧』(海潮音卷四五‧十一、十二月号)。

  注【43-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九(大正二四‧一四五中)。

  注【43-003】『摩诃僧祇律』卷二六(大正二二‧四四三上)。

  注【43-004】『萨婆多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