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藏的譯本──四本,即冢書的E.F.G.H.──四說。雖有小異,但大致相合,其分化譜系,依『異部宗輪論』說,是:
圖片
┌ 一說 部Ekavya^vaha^rika
┌┤ 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
│└ 雞胤部Kukkut!ika
├─多聞部Bahus/ruti^ya
大衆部 ───────┤
Maha^sa^m!ghika├───說假部Prajn~aptiva^din
│ ┌ 製多山部Caityas/aila
└───┤ 西山住部Aparas/aila
└ 北山住部Uttaras/aila
[P333]
┌雪山部Haimavata
│ ┌法上部Dharmottari^^ya
│ │賢冑部Bhadraya^ni^ya
上座部────┤ ┌─犢子部 ─────────┤
Sthavira│ │ Va^tsi^putri^ya│正量部Sam!mati^ya
│ │ └密林山部Channagirika
└說一切有部 ────┼───化地部Mahi^s/a^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
Sarva^stiva^din│
├────飲光部Ka^s/yapi^ya,即善歲部 Suvars!aka
│
└─────經量部Sautra^ntika, 即說轉部Sam!kra^ntiva^din
四本不同的是:從犢子部分出的,『十八部論』的六城部S!an!n!agarika,其他叁本作密林山部。大衆部分化到製多山部,以下四本出入不一,如:
圖片
『十八部論』:支提加 佛婆羅 郁多羅施羅
『部執異論』:支提山 北山
[P334]
『異部宗輪論』:製多山 西山住 北山住
西 藏 譯 本:製多山 西山住 北山住
『十八部論』的佛婆羅部Pu^rvas/aila,即東山住部。『部執異論』僅二部,其他的叁本爲叁部。還有,傳爲東晉(或作西晉)失譯的『舍利弗問經』,及『文殊師利問經』所介紹的部派說,即冢書的I.J.──二說。『舍利弗問經』是大衆部經,『文殊師利問經』是大乘經,但所用的部派系列,都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有部(論師)在北印度的大發展,他的部派傳說,爲北方佛教界所普遍采用。『文殊師利問經』所說:多聞部下有只底舸、東山、西山,與『十八部論』相合。『舍利弗問經』作:摩诃提婆部、質多羅部、末多利部,大抵與真谛譯本相同而略有誤解。羅什于西元叁八0年代離龜茲,四0一年來長安;加上『舍利弗問經』的傳述,可見這屬于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在西元四世紀後半,已傳遍西域。所以多拉那他Ta^rana^tha『印度佛教史』,說本書的作者世友Vasumitra,是世親Vasubandhu以後的,爲世親『俱舍論』作注釋的世友所造(4),是不可能的。應認定爲西方系的阿毗達磨論師,『品類足論』等的作者世友所造。
另有上座部所傳(與說一切有部說相近):大衆部次第分裂爲八部,上座部次第分裂爲十部。敘述了從二部而分十八部,但先後次第的經過不詳。其系譜爲: [P335]
圖片
┌ 大衆部Maha^sa^m!ghika
│ 一說部Ekavya^vaha^rika
│ 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
│ 多聞部Bahus/ruti^ya
大衆部────────┤ 說假部Prajn~aptiva^din
Maha^sa^m!ghika │ 製多山部Caityas/aila
│ 東山部Pu^rvas/aila
└ 西山部Aparas/aila
┌ 上座部Sthavira又名雪山部Haimavata
│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又名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
│ 又名說因部Hetuva^din又名Murun!t!aka
│ 犢子部Va^tsi^putri^ya
│ 法上部Dharmottari^^ya
上座部────────┤ 賢冑部Bhadraya^ni^ya
Sthavira │ 一切所貴部Sam!mati^ya又名不可棄部Avantaka又名Kurukula
[P336]
│
│
│ 化地部Mahi^s/a^saka
│ 法藏部Dharmaguptaka
│ 善歲部Suvars!aka又名飲光部Ka^s/yapi^ya
└(無)上部Uttari^ya又名說轉部Sam!kra^ntiva^din
上座部所傳,審細的考察起來,與說一切有部──『異部宗輪論』的傳說相近。不同的是:大衆部系中省去雞胤部,上座部系中缺少密林山部,本末恰合十八部。這一傳說,與『十八部論』特別相近:如製多、東山、西山──叁部;無上部又名說轉部,與『十八部論』的「因大師!4钴 多羅,名僧伽蘭多」(5),都可說完全相合。此外,如上座部又名雪山部;說一切有部又名說因部;飲光部又名善歲部:都與說一切有部所傳相合。所以這一傳說,並沒有獨異的傳說。只是省去兩部,符合古代傳說的十八部。將傳說中的其他部名,如分別說部及Murun!t!aka部,作爲說一切有的別名;不可棄部及Kurukula,作爲正量部(一切所貴部)的別名,都是不對的。不可棄部,依『文殊師利問經』,應是化地部的異名。而Kurukula一名,與雞胤部的原語Kukkuli 相近,而雞胤部正是這一傳說所沒有的。這一說,爲冢書的L.說。
叁、大衆部所傳:這是冢書的M.說。大衆部所傳的是:大衆分爲叁部:上座部、大衆部、分 [P337] 別說部──叁部,然後再分裂,其系譜是:
圖片
┌ 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
┌ 說一切有部 ───────┤
│ Sarva^stiva^din└ 說經部Sautra^ntika
上座部 ────┤ ┌ 正量部Sam!mati^ya
Sthavira│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