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P6

  ..續本文上一頁,是當時北方盛行的律部,並非爲了說明十八部。所以『出叁藏記集』所傳──冢書的K.說,也只是中國學者的想象編定。還有冢書的R.說,即多拉那他所傳叁說(原出『異部精釋』)的第叁說,多少變化了些,減去大山部,而另出雪山部爲大派。這也是受了四大派說的影響,參考說一切有部所傳,以雪山部代上座部,合成四大派:說一切有部、大衆部、正量部、雪山部。從上來的簡略研究,可見依四大部派爲根本的部派傳說,都出于後代的推論編排,與早期的傳說不合,可以不加論究。有關部派分立的系譜,應依四大派所傳的,來進行研究。

  

  

  注【44-001】冢本啓祥『初期佛教教團史之研究』(四一四──四叁六)。

  注【44-002】冢本啓祥『初期佛教教團史之研究』(四叁七──四四九)。

  注【44-003】『大史』(南傳六0‧一七五、又叁七八、四一五)。

  注【44-004】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一四、二四六)。 『十八部論』(大正四九‧一八中)

  

  

  第叁項 部派本末分立的推定

  部派分化的次第與先後,傳說中雖有很大的出入,然比較四大派的不同傳說,仍有相當的共 [P342] 同性。對于不同的部分,如推究其不同的原因,爲什麼會所說不同,相信對部派分化的研究,是有幫助的。部派分化的經過,可以因而得到更近于事實的論定。要論究部派的次第分化,首先要確定二部、叁部、四部──部派的大綱,如下:

  

  圖片

  大衆部──大 衆 部───大 衆 部

   ┌(上座)分別說部───分別說部(上座部)

  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上座(說一切有)部─┤

   └犢 子 部(正 量)

  

  

  

  佛法先分爲大衆部Maha^sa^m!ghika與上座部Sthavira,是佛教界一致的傳說。大衆部傳說:諸大衆分爲叁部:上座部、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大衆部。這一傳說,是上座部中又分二部:一、被稱爲上座的分別說部;一、分別說部分離了以後的(先)上座部,就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前身。等到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分爲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 Va^tsi^putri^ya,就成爲四部,合于後代的四大部說。不過起先是犢子部,後由正量部Sam!mati^ya 取得正統的地位;而分別說部,由赤銅鍱部Ta^mras/a^t!i^ya代表,以上座部正宗自居。這一次第分化的部派大綱,就是古傳二部、叁部、四部的大系。

  

  四大部派的傳說──「大衆說」(「大衆部傳說」的簡稱,以下同例)、「銅鍱說」、「有 [P343] 部說」、「正量說」,所傳的部派生起次第,不是沒有共同性,而只是有些出入。爲什麼傳說不同?研究起來,主要是傳說者高擡自己的部派,使成爲最早的,或非常早的。這種「自尊己宗」的心理因素,是傳說不同的主要原因。先論上座部系的分派:1.法上部Dharmottari^^ya,賢冑部Bhadraya^ni^ya,正量部Sam!mati^ya,密林山部Channagirika或六城部 S!an!n!agarika──四部,是從犢子部生起的;這是「銅鍱說」、「大衆說」、「有部說」──叁傳所同的。「正量說」也是從犢子部生,只是將正量部(己宗)的地位,提高到法上、賢冑、密林山部以上,無非表示在犢子部系中,正量部是主流而已。這是正量部自己的傳說,如將「自尊己宗」心理袪除,那末從犢子部生起正量等四部,成爲教界一致的定論。2.化地部Mahi^s/a^saka 、法藏部Dharmaguptaka、飲光部Ka^s/yapi^ya、銅鍱部Ta^mras/a^t!i^ya──四部,從分別說部生起,是「大衆說」、「正量說」所同的,而「銅鍱說」與「有部說」,卻所說不同,但進一步觀察,仍可發見他的共同性。銅鍱部的傳說,是以上座部、分別說部正統自居的。在他,上座、分別說、銅鍱──叁名,是看作一體的。所以,銅鍱部所說是:

  

  圖片

  上座部(銅鍱)──化地部 ……┬飲光部

   └法藏部

  

  

  

  四部同屬一系,只是在生起先後上,自以爲就是上座部,最根本的。這一理由,也可以解說 [P344] 「有部說」:

  

  圖片

  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

   └─────飲光部

  

  

  

  化地、飲光、法藏,都從說一切有部生;有部自以爲上座部的正統,所以等于說從上座部生。「有部說」沒有銅鍱部,大抵是說一切有部發展在北方,對于遠在錫蘭的銅鍱部,關系不多,沒有看作十八部之一。化地、法藏、飲光等叁部,「銅鍱說」從上座部生,「有部說」從說一切有部生,其實不同的,只是那一點「自尊己宗」而已。3.銅鍱部自以爲就是上座部,所以說上座部系的派別,都是從上座部──從自己根本部生起的。說一切有部恰好相反,認爲根本上座部,已衰變成雪山部,說一切有部取得上座正統的地位,于是乎一切都從說一切有部生了。「正量說」大體與「有部說」相同,只是使犢子部的地位,提高到與說一切有部平等。4.「分別說」Vibhajyava^din ,爲解通上座部系統的關鍵所在。阿育王As/oka時代,「分別說」已經存在,如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以爲佛法是「分別說者」(1)。傳說由摩哂陀Mahinda 傳入錫蘭的,屬于這一系。但在印度,「分別說者」還是同樣存在的。『大毗婆沙論』有「分別論者」──毗婆阇婆提,就是「分別說者」。在說一切有部,分別論者被引申爲一切不正分別的意義。然『大毗婆沙論』的分別論者,主要爲化地部、飲光部等,如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 [P345] 書與論師之研究』所說(2)。如法藏部,『部執異論』說:「此部自說:勿伽羅是我大師」(3)。『舍利弗問經』說:「目犍羅優波提舍,起昙無屈多迦部』(4)。這可見法藏部與銅鍱部一樣,是推目犍連(子帝須)爲祖的。所以「分別說」爲古代叁大部之一;傳入錫蘭的是銅鍱部,印度以化地部爲主流,又生起法藏部與飲光部。這都是「分別說者」,不能說從說一切有部生,也不會從銅鍱部生。四部從分別說部生,分別說從上座部分出,這就是大衆部的傳說。對上座部的分派,大衆部身在局外,所以反能敘述得客觀些。5.說轉部Sam!kra^ntiva^din與經量部Sautra^ntika ,或說經部Su^trava^din,「有部說」是看作同一的。「銅鍱說」與『舍利弗問經』,看作不同的二部。依『異部宗輪論』所敘的宗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5),是說轉而並不是經量。經量部成立比較遲,要在十八部內得一地位,于是或解說爲說轉就是經量部,或以爲從說轉部生起經量部。論上座部的早期部派,應該只是說轉部。

  

  說到大衆部的分裂,上座部叁派──「銅鍱說」、「有部說」、「正量說」,都大致相近。不同的是:大衆部初分,「有部說」是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 、雞胤部Kukkut!ika──叁部。「銅鍱說」與「正量說」,缺說出世部,都只二部。其次,又分出多聞部Bahus/ruti^ya、說假部Prajn~^aptiva^din,「有部說」從大衆部生起,「銅鍱說」與「正量說」,從雞胤部分出。末了,「有部說」從大衆部又出叁部(或二部):製多山 [P346] Caityas/aila、東山Pu^rvas/aila、西山Aparas/aila。而「銅鍱說」與「正量說」,但說分出製多山。這只是東山、西山等,是否在十八部以內,而屬于大衆部末派,傳說還是一致的。所以上座部各系所傳的大衆部分派,大體相同,只是多一部或少兩部而已。對大衆部的分派,上座部各派,身在局外,敘述要客觀些,所以大致相同。大衆部自己的傳說,大衆部分成八部:根本大衆部Mu^lamaha^sa^m!ghika、東山部、西山部、王山Ra^jagirika、雪山Haimavata 、製多山、義成Siddha^rthika、雞胤。根本大衆部,是後起的名稱。沒有一說部、說出世部、多聞部、說假部,反而列舉銅鍱部所傳的後起的部派。可見有關大衆部的分派,「大衆說」是依後期存在于南方的部派而說。這樣,上座部的分派,以大衆說最妥當。大衆部的分派,反而以上座部叁派的傳說爲好。這就是身居局外,沒有「自尊己宗」的心理因素,所以說得更近于實際。這樣,佛法分爲二部、叁部、四部,而分出更多的部派;十八部只是早期的某一階段。確定十八部是誰,是不容易的,這裏只就大綱分派,加以推定而已。 [P347]

  

  圖片

   ┌ |一說部 | |

   │ |────────────────|───────────|說大空(方廣)部

   │ | (說出世部)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