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
大衆部──┤ | | |
│ | ┌多聞部 | |
│ |雞胤部 ─┤ | |
│ | └說假部 | |
│ | | ┌(東山部)|
└ |────────────────|製多部──┤ |
| | └(西山部)|
| | ┌ 法上部 |
| | │ 賢冑部 |
| ┌─────|犢子部──┤ |
| │ | │ 正量部 |
| │ | └ 六城部 |
┌ |上座(說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說轉部
, 上座───┤ | ┌|化地部 |
│ | │|法藏部 |
└ |(上座)分別說部───────┤| |
| │|飲光部 |
| └|銅鍱部 |
[P348]
從部派分裂的系譜中,理會出部派分裂的四階段,每一階段的意義不同。第一階段,分爲大衆與上座二部,主要是僧伽sam!gha內部有關戒律的問題。佛教僧團的原則是:僧伽事,由僧伽共同決定;上座Sthavira受到尊敬,但對僧事沒有決定權。尊上座,重僧伽,是佛教僧團的特色。然在佛教的流傳中,耆年上座建立起上座的權威,上座的影響力,勝過了僧伽多數的意志,引起僧伽與上座們的對立,就是二部分離的真正意義。例如受具足戒,依『摩诃僧祇律』,和上upa^dhya^ya──受戒者的師長,對要求受戒的弟子,只負推介于僧伽及將來教導的責任。是否准予受戒,由僧伽(十師)共同審定通過,承認爲僧伽的一員。這是重僧伽的實例。上座系的律部,和上爲十師中的一人,地位重要,這才強化師資關系,漸形成上座的特殊地位。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對此曾有所論列(6)。又如公決行籌(等于舉手或投票),如主持會議的上座,覺得對自己(合法的一方)形勢不利,就可以不公布結論,使共同的表決無效等(7):這是上座權力改變大衆意志的實例。從曆史發展的觀點來說,從佛陀晚年到五百結集,再到七百結集,只是有關戒律,耆年上座與僧伽多數的诤論。依『島史』、『舍利弗問經』、『西域記』等說:大衆部是多數派,青年多;上座部是耆年多,少數派(8)。大衆部是東方系,重僧伽的;上座部是西方系,重上座的:這是決定無疑的事實。
第二階段的部派分化,是思想的,以教義爲部派的名稱。在上座部中,分爲自稱上座的分別 [P349] 說部,與說一切有系的上座部。說一切有部主張:「叁世實有,法性恒住」。過去有法,現在有法,未來有法,法的體性是沒有任何差別的。說一切有,就是這一系的理論特色。分別說部,依『大毗婆沙論』所說,是現在有者。認爲佛說過去有與未來有,是說過去已發生過的,未來可能生起的。過去「曾有」,未來「當有」,是假有,與現在有的實有,性質不同。這就是「二世無」派。說一切有與分別說,理論上尖銳的對立;部派都是依教理得名的。大衆部方面,也是這樣。初分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一說與說出世,依教義的特色立名,是明顯可知的。雞胤部,或依Gokulika而譯爲牛住(或牛家)部,或依Kukkut!ika或Kaukkut!ika而譯爲雞胤部。『十八部論』作窟居部,『部執異論』作灰山住部。這都是原語因傳說(區域方言)而多少變化,所以引起不同的解說。這些不同名稱,似乎因地點或人而得名。『望月佛教大辭典』(八叁五中)說:
「巴利語kukkut!a,乃!9挺或草等火灰之義」。
『望月佛教大辭典』,在說明譯作灰山住部的「灰」,也不無意義。然這一部的名稱,確就是依此教義得名的,如『論事』二、八(南傳五七‧二七四)說:
「執一切行煻煨,余燼之熱灰,如雞胤部」。
「煻煨」,就是!9挺草等燒成的熱灰。原語kukkut!a顯然與部名一致,而只是些微的音變 [P350] 。依這一部的見解:經上說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受熾然,爲貪瞋癡火,生老病死所燒然,所以一切行(生滅有爲法)都是火燒一樣的使人熱惱苦迫。如熱灰(煻煨)一樣,雖沒有火,但接觸不得,觸到了是會被灼傷的。依一切行是煻煨──熱灰的理論而成部,所以名kukkut!a 。傳說爲牛住、雞胤、灰山,都是語音變化而引起的異說。其次,大衆部又分出多聞部與說假部。說假部是說施設的意思(9),當然依教義得名。多聞部的古代解說,以爲他「所聞過先所聞」(10) ,比從前要廣博得多。我以爲,這不是本來的意義,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上)說: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叁、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佛法說「多聞」,決不是一般廣博的學問,如『雜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下)說:
「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多聞,是能于色等生厭離等,引向解脫的。五音是出世法,與『雜阿含經』義有關,多聞部是依此而名爲多聞的。在這第二階段,上座與大衆部的再分派,都標揭一家獨到的教義,作爲自部的名稱。
第叁階段分出部派的名稱,如大衆部分出的製多山、東山、西山等部,都依地區、寺院爲名 [P351] 。這是佛教進入一新階段,以某山某寺而形成部派中心。在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入錫蘭的,名赤銅鍱部,赤銅鍱是錫蘭的地名。後分爲大寺、無畏山、祇園寺部,也都是依某山某寺爲根本道場而得名。分別說部在印度的,分出化地部、飲光部、法藏部,傳說依開創這一部派的人而得名。在說一切有部中,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即六城部)。犢子、法上、賢冑、正量,都依創立部派者得名;密林山依地得名。佛教中主要的思想對立,在第二階段,多數已明白表露出來。到第叁階段,獨到的見解,不是沒有,而大多是枝末問題。依『異部宗輪論』,從犢子部分出四部,只爲了一偈的解說不同。分宗立派而沒有特出的教義,那只有區域的、寺院的,師資授受的,依地名、山名、人名爲部名了。
第四階段的部派分化,是說轉部。依『異部宗輪論』,說轉部從說一切有部中分出:「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立勝義我,聖道現在(11),這也是依教義立名的。分出的時代,『異部宗輪論』作(佛滅)「四百年初」。依阿育王于佛滅百十六年即位說來推算,約爲西元前九0年。從西元前二00年以來,成立的部派,大抵依地名、人名爲部名;到說轉部興起,表示其獨到的見解,成爲十八部的殿軍。西元前一世紀初,說轉部興起于北方,展開了說「有」的新機運。興起于南方的方廣部Vetullaka──大空說部Maha^sun~n~ata^va^din,展開了「一切空」說,也是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紀的。大乘佛法也在這氣運中興起,部派佛教漸移入大乘佛教 [P352] 的時代…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