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師之研究』(二七四──二七五)。
注【46-005】『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第二項 部派發展中的大乘傾向
部派佛教,要從次第發展形成中去了解。早期分出的大衆部Maha^sa^m!ghika,上座部 Sthavira,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決不能以後來發展完成的部派思想,誤解爲最初就是那樣的。如從大衆部分出的多聞部Bahus/ruti^ya,「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1)。從上座分別說部分出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余義多同大衆部執」(2)。『論事』所敘述的宗義,也有這種情形,如大衆部分出的安達羅派Andhraka,說「一切法有,叁世各住自位」;「過去未來有成就」(3),恰與說一切有部的宗義相合。這類情形,豈不希奇!所以部派思想要從發展中去了解。如最初分爲大衆與上座二部,主要是戒律問題,重僧伽與尊上座的對立。思想方面,當然也各有特色,但容有衆多的不同,而還沒有在見解上對立。以極重要的思想──「叁世有」與「現在有」來說,大衆部系中,有叁世有說;上座部系(如分別說系)也有現在有說。可見在二部初分時,決還沒有以叁世有或現在有,作爲自部的宗義。我從說一切有部的研究中(4),知道犢子部Va^tsi^putri^ya與說一切有部,同從「說一切有」 [P359] 系中分出。說一切有部的經師,與論師系的差別很大,但都不妨是說一切有部。等到論師系成爲正宗,經師系轉而采取現在有說,漸發展成爲經部Sautra^ntika。經部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但決不從論師陣營中分出。這樣,說一切有部的古義,決不能以『婆沙』正義來解說。這種從發展中完成,也因發展而分裂的情形,在大衆部、上座分別說部中,也一定存在的。所以,如以銅鍱部Ta^mras/a^t!i^ya完成了的宗義,作爲(上座)分別說部的本義,那不但錯誤,也無法理解與印度分別說系的關系。部派思想,不能違反思想發展的規律。思想總是「由微而著」,「由渾而劃」,逐漸分化而又互相影響的。由于部派思想的發展與演化,時間久了,有些部派竟不知他出于某部。如雪山部Haimavata,說一切有部以爲,這是衰落了的先上座部,所以「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卻承認「五事」爲如法(5)。銅鍱部傳說,這是大衆部末派,他也確與東山部 Pu^rvas/aila的宗義相近。總之,對部派佛教的理解,應有從發展中形成的認識。
部派成立,就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成爲部派間思想的對立與诤論。無論什麼論诤,都是根據聖典,或進一步的辨析而來。在部派佛教中,可說異義無邊,據『成實論』,有「十論」是佛教界主要的诤論所在,如卷二(大正叁二‧二五叁下)說:
「于叁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诤論者,所謂二世有,二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谛次第得,一時得;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本淨,性 [P360] 本不淨;已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
部派的異義無邊,從引起(初期)大乘佛法的意義來說,有幾項重要的見解,是值得一提的。1.與「佛身有漏」相對的「佛身無漏」說,如說:
「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6)。 「有執佛生身是無漏,如大衆部。彼作是說:經言: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若行、若住,不爲世法之所染汙,由此故知如來生身亦是無漏」(7)。
在部派佛教中,對佛生身有不同的見解:大衆部是超越常情的佛身觀,佛的生身是出世的,無漏的;上座部是現實人間的佛身觀,佛是老比丘身,生身是有漏的。如承認佛法的宗教性,那末在弟子們的心目中,佛陀的超越性,相信佛世就已存在了的。『摩诃僧祇律』卷叁一(大正二二 ‧四八一上)說:
「耆舊童子,往至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聞世尊不和,可服下藥。世尊雖不須,爲衆生故願受此藥!使來世衆生開視法明,病者受藥,施者得福」。
耆舊即耆婆Ji^vaka,爲佛治病,是各部廣律所共有的。大衆部律卻說:「世尊雖不須,爲衆生故願受此藥」。這是說,佛並不需要服藥,只是爲未來比丘們有病服藥,立個榜樣。這表 [P361] 示了佛不用服藥,當然也沒有病,只是「方便示現」而已,這是佛身無漏的具體事例。『論事』一五‧六(南傳五八‧二七四)說:
「有執出世間法老死非世間法,如大衆部」。
佛的老死,不屬世間法,正是佛身無漏的見解。這一根本見地,如闡明起來,那就是:「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8)。只是這些,並不等于大乘法,但大乘的佛陀觀,正就是這樣。這是大衆部特出的見解,與上座部對立起來。『大毗婆沙論』卷四四、七六,只說「大衆部執」,而卷一七叁,卻作「分別論者及大衆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9)。分別說部中,也有與大衆部取同一見解的,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本『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二0下)說:
「今于雙樹間,滅我無漏身」。
法藏部的『四分律』,說到耆婆童子爲佛治病(10);『四分律』與法藏部的佛傳──『佛本行集經』,說到佛初成道,腹內患風(11),都沒有「方便」的表示。法藏部的佛身無漏說,是後起的,可能遲到大乘興起的時代。
2.對「一切有」的「一切無」說:叁藏聖典中,說有,說空,都是有所據的。但宣說一切無(空),不能不說是非常的見解。『成實論』「一切有無品」,對一切有與一切無,所說都不分 [P362] 明。這是叁藏中的「十論」之一,應該是部派佛教的一項見解。『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說: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佛法中的方廣道人(道人是比丘的舊譯),說一切法無,爲龍樹Na^ga^rjuna所破斥的,應是銅鍱部所傳的方廣部Vetullaka,也稱說大空部Maha^sun~n~ata^va^din。『論事』一七‧六──一0;一八‧一──二,說到大空部執。『順正理論』說:「都無論者,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皆似空花」(12),可能也是這一學派。稱爲方廣部,與九分教中的「方廣」vaipulya,vetulla 有關。大乘佛法興起,經典都名爲「方廣」(或譯方等vaipulya)。「一切無」者在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深義上,無疑已到達大乘法的邊緣。
3.對「心性不淨」的「心性本淨」說:心性本淨,『大毗婆沙論』說是「分別論者」(13)。『異部宗輪論』說:大衆等四部,同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淨」(14)。在銅鍱部的『增支部』一集中,說到心極光淨性(15)。印度分別說者所傳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說:
「心性清淨,爲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亦有修心。心性清淨,離客塵垢。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能 [P363] 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論文與『增支部』經說相同。在部派中,大衆部,上座部中的分別說部各派,是說心性本淨的。上座部中的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應與說一切有相同),反對心性本淨說,如『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叁叁中)說:
「所引(心性本淨)至教,與理相違,故應此文定非真說。……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
依此論文,可見說一切有部,不承認「心性本淨」是佛說的。如不敢說他不是佛說,那就要說這是不了義教,不能依文解義的。『成實論』主也以爲是不了義說,但覺得對于懈怠衆生,倒不無鼓勵的作用(16)。心性本淨說,在後期大乘法中,是無比重要的教義。其實早見于『增支部』,在大衆部,分別說部中,不斷發揚起來。
4.對「次第見谛」的「一念見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是聖者如實知見的真理。經上或說「見苦、集、滅、道」,或說「見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引起不同修法的根源。說一切有系是次第見(四)谛的,如說一切有部十六心見谛,犢子部Va^tsi^putri^ya系十二心見谛,經部室利邏多S/ri^ra^ta八心見谛,都屬于漸見系統。見谛要從見苦谛開始,所以是「見苦得道」的。一心見谛說,傳有明確說明的,如真谛Parama$rtha譯『四谛論』卷一(大 [P364] 正叁二‧叁七八上、叁七九上)說:
「若見無爲法寂離生滅,四義一時成。異此無爲寂靜,是名苦谛。由除此故,無爲法寂靜,是名集谛。無爲法即是滅谛。能觀此寂靜,及見無爲,即是道谛。以是義故,四相雖別,得一時觀」。 「我說一時見四谛:一時離(苦),一時除(集),一時得(滅),一時修(道)。故說余谛,非爲無用。……複次,四中隨知一已,即通余谛,如知一粒,則通余粒」。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與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