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了兩項重要的信仰。一、「神通延壽」:如『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五中)說:
「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19)。
修四神足的,能延長壽命到一劫,或一劫以上,所以阿羅漢入邊際定的,能延長壽命(20)。後來的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長住世間的傳說,由此而流傳起來(也可以與修定的長生不老說相結合)。修四神足是可以住壽一劫以上的,啓發了佛壽不止八十歲的信仰。二、「普入八衆」:如『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一六中)說:
「佛告阿難:世有八衆。何謂八?一曰剎利衆,二曰婆羅門衆,叁曰居士衆,四曰沙門衆,五曰四天王衆,六曰忉利天衆,七曰魔衆,八曰梵天衆」。 「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衆坐起言語,不可稱數。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彼有好色,我色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說。阿難!我廣爲說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衆,往反無數,廣爲說法,而莫知我誰」(21)。 [P264]
「八衆」──人四衆、天四衆,源出『雜阿含經』的『八衆誦』。人中,婆羅門教說四姓階級,佛法不承認首陀羅s/u^dra爲賤民,以沒有私蓄的出家者──沙門s/raman!a來替代。天四衆是:梵、魔ma^ra、叁十叁天、四大王衆天,四王天統攝八部鬼神。八衆,統括了人與神的一切。依經說,佛不知多少次的到八衆中去,就是「現種種身」,而所現的身,都比一般的要高明。與他們坐起言談,就是「說種種法」,當然比他們說得更高妙。這樣的往來談論,他們竟不知道是誰。佛的神通變現,不但可以變現爲種種天身、人身,而也暗示了一項意見:在剎利、婆羅門、居士──在家人中,沙門──通于佛教及外道的出家人中,梵天、魔天、帝釋、四大天王、龍、夜叉等鬼神中,都可能有佛的化身在內,當然我們並不知道有沒有。化身,原是印度神教的一種信仰,在佛法中漸漸流行,將在大乘佛法中興盛起來。
世界的起源,是神教──婆羅門教及東方沙門團的重要論題,但這是佛所不加說明的──「無記」avyakr!ta。世界的來源,個體生命的來源,還有未來的歸宿,『雜阿含經』總合這些問題爲「十四無記」。在著重身心修證的,于佛法有所悟入的,這些當然沒有戲論的必要。但在一般神教者,及重于仰信的佛教者,是不能滿足的,如善宿及鬘童子Ma^lun%kya^putra,就是這類的人。關于世界起源,『波梨經』舉出了印度的古代傳說:梵(自在)天創造說;耽著戲樂(或譯「戲忘」)說,意亂(或譯「意憤」)說,無因緣說(22)。過去起源,未來歸宿,印度的 [P265] 宗教家,唯物論的順世派Loka^yata,提出各式各樣的見解。將這些異說條理而組織起來的,有『中部』(一0二)『五叁經』。關于未來的,是「死後有想」、「死後無想」、「死後非想非非想」、「死後斷滅」、「現法涅槃」等五大類。過去的,是「常無常」等四句,「邊無邊」等四句,「一想異想」四句,「有苦有樂」四句(這部經,說一切有部應該是屬于『長阿含經』的)(23)。『長部』的(一)『梵網經』與(二九)『清淨經』,也條理而敘述了這些異見(24)。其中,關于過去的「常無常」論,「邊無邊」論,「無因緣」論,都解說爲出于禅定的經驗或推理。禅定中見到某一境界,而就此論斷爲「常無常」等。這可說事出有因,只是論斷的錯誤。解說他而又破斥他,顯出了佛的崇高偉大!關于起源,還有『長部』(二七)『起世因本經』,『長阿含經』譯名『小緣經』。對于這一世界的初成,以及社會發展過程,有所說明。這主要是說明剎帝利種姓,是比婆羅門種姓更早的。常童子Sanatkuma^ra──梵天說:「人類種姓中,剎帝利殊勝;明行具足者,人天中最勝」。這一頌,本出于「八衆誦」的「梵天相應」(25),代表東方的觀念,王族(政治)勝過了婆羅門(宗教)。佛法是種姓平等論的,但對婆羅門自以爲高貴的妄執,就以社會發展說,剎帝利早于婆羅門的見解來否定他。『長部』(叁)『阿摩晝經』,也采用同一論法,並說明釋迦族的來源(26)。後來,綜合『起世因本經』、『阿摩晝經』的所說,而更擴大的結集出來,就是『長阿含經』末後的『世記經』。 [P266]
『長部』是以婆羅門(沙門)──印度宗教爲對象,佛法透過天神的信仰而表示出來。印度傳統的宗教,重行儀是祭祀的,重理智是解脫的宗教。婆羅門的犧牲祭,佛法從來就不表贊同。在『長部』中,從祭祀的神教,而引導到人生道德的宗教。如(叁一)『教授屍伽羅越經』中,善生Singa^laka奉行父祖傳來的禮拜六方。佛教他,離十四種罪惡,然後禮拜六方,六方是:東方父母,南方師長,西方妻子,北方朋友,下方傭仆,上方婆羅門、沙門(宗教師)。人與父母、師長等,各有相互應盡的義務(中國稱爲「敦倫盡分」);盡人倫應盡的義務(也可說責任),才能得生天的果報。又(五)『究羅檀頭經』,對重視祭祀的婆羅門,教他不要殺傷牛羊,也不可爲了祭祀而加重仆役的勞作,只要用酥、油等來祭祀。這樣,「少煩雜,少傷害,比之犧牲祭,功德更多」(27)。還有比這更好的祭祀,那是時常供養祖先,供養僧衆,叁歸、五戒。不否定神教的名目,卻改變他的內容,佛是溫和的革新者。重智的宗教,引出世間起源,死後情形,涅槃等問題。條理而列舉異見,批評或加以融攝,引上佛法的真解脫道。著重于適應印度的神教,所以『長部』與天神的關系,非常密切。如(一六)『大般涅槃經』,佛將涅槃時,娑羅林四周十二由旬內,充滿了大力諸天」(28)。(一八)『阇尼沙經』,(一九)『大典尊經』,都說到叁十叁天,四天王集會,大梵天來,示現種種的變化,而這都是天神傳說出來的。(二一)『帝釋所問經』,帝釋與五髻Pan~cas/ikha來見佛。『雜阿含經』『八衆誦』,有四位淨居天來贊 [P267] 佛的短篇(29),『長部』擴編而成鬼神大集會的(二0)『大會經』。(叁二)『阿咤曩胝經』,是毗沙門Vais/ravan!a天王,爲了降伏惡神,說護持佛弟子的護咒。天神的禮佛、贊佛、護持佛弟子,『八衆誦』已經如此了,但『長部』著重到這方面,無意中增加了過去所沒有的內容。
『長部』所有的獨到內容,可以略舉四點。一、佛法的出家衆,是禁欲的;在家人受了八關齋戒,也要離淫欲,不許歌舞與觀聽歌舞。佛對遮羅周羅那羅Talaput!a Nat!a聚落主說:「歌舞戲笑作種種伎」,能引起人的貪瞋癡縛,不是生天的善業(30)。原始佛教是「非樂」(與墨子的意境相近)的,推重樸質無華的生活。但『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中,末羅Malla 族人以「舞踴、歌謠、奏樂……」等,供養釋尊的遺體(31)。『長部』(二一)『帝釋所問經』,帝釋的樂神五髻,彈琉璃琴,作歌來娛樂世尊。五髻所唱的歌,是綜合了男女的戀愛,叁寶的敬愛;以男女間的戀愛,來比擬對叁寶的敬愛。五髻曾見到犍闼婆gandharva王耽迷樓Stumburu 的女兒──跋陀Bhadda,一見鍾情,念念不忘。五髻將自己對跋陀的愛念。對叁寶的敬愛,結合而作出這首歌。這樣的歌曲,竟然得到了佛的贊美(32)!嚴肅的,樸實無華的佛法,漸漸的引入了世俗的歡樂氣氛。二、出家人住在阿蘭若處,如知見不正確,意念不清淨,修行沒有方便,都會引起妄想、幻覺;或犯下重大的過失;或見神見鬼,弄到失心發狂;或身心引發種種疾病,如『治禅病秘要法』所說那樣(33)。『長部』(叁二)『阿咤曩胝經』,毗沙門天王, [P268] 因爲比丘們修行時,受到邪惡鬼神的娆亂,所以說阿咤曩胝A^t!a^nat!iya的護經rakkha。護經是列舉護法的大力鬼神,如修行人誦習這部護經,就能鎮伏邪惡的鬼神,而得到了平安。這是印度舊有的,他力與咒術的引入佛法。『長阿含經』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誦本;法藏部立「禁咒藏」,是重咒術的部派。『長部』的『大會經』,只是列舉敬信叁寶的鬼神名字,而『長阿含經』的『大會經』,就作「結咒曰」(34)。因爲誦念護法鬼神的名字,會得到善神的護持,與誦咒的作用一樣。叁、婆羅門,或譯梵志,原語作Bra^hman!a,是四種姓之一。婆羅門是印度的祭師族,有晚年住到森林中,或遊行各處的,又被稱爲沙門。但在釋尊時代,婆羅門是傳統宗教的婆羅門,沙門是東方新興的各沙門團。釋尊及出家的佛弟子,也是沙門,但與外道沙門不同;也不妨稱爲婆羅門,但不是以種姓爲標准的婆羅門。可以說,釋尊(阿羅漢們)才是真正的沙門,真正的婆羅門。所以經上說「沙門」、「沙門義」,「婆羅門法」、「婆羅門義」(35),都是依佛而說的。『雜阿含經』『八衆誦』,諸天每稱佛爲婆羅門,如贊佛說:「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36)。此外,在『梵書』、『奧義書』中,人格神brahman ,是世界的創造者,人類之父,一般譯爲「梵天」。而作爲萬有實體的brahman,一般譯作「梵」。其實是同一名詞,只是作爲宗教的神,宗教哲學的理體,有些不同而已。佛的出世說法,是否定婆羅門教的神學──『奧義書』的梵,而在適應一般信仰中,容忍梵天的存在,不過 [P269] 這是生死衆生,請佛說法者,護持佛法的神。…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