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P7

  ..續本文上一頁但在『長部』中,流露了不同的意義,如(二七)『起世因本經』(南傳八‧一0叁)說:

  

   「法身與梵身,法體與梵體,此是如來名號」。

  

  同本異譯的『長阿含經』『小緣經』說:「大梵名者,即如來號」(37)。『中阿含經』『婆羅婆堂經』說:「彼梵天者,是說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梵是如來,冷是如來,無煩無熱、不離如者是如來」(38)。梵天就是如來,多少有點梵(神)佛的語意不明。就以『長部』的文句來說,法身與梵身,法體與梵體,都是如來的名號,這至少表示了,「法」與「梵」是同義詞。梵,是『奧義書』所說的萬有本體;解脫是小我的契合于梵。法,是釋尊用來表示佛所證覺的內容,證悟是「知法入法」。佛教所覺證的「法」,難道就是婆羅門教所證入的「梵」嗎?「梵」與「法」,作爲同義詞用的,還有『長部』(一)『梵網經』末所說:此經名「梵網」、「法網」(39)。『長阿含經』譯作「梵動」、「法動」(40)。又如「轉*輪」,是佛法中特有的術語,而又可以稱爲「轉梵輪」。「梵輪」的名稱,是與「十力」、「四無所畏」有關的,表彰佛的超越與偉大(41)。推崇佛的崇高,爲什麼要稱「*輪」爲「梵輪」?那應該是爲了適應婆羅門文化。「法」與「梵」作爲同一意義來使用,當然是爲了攝化婆羅門而施設的方便。但作爲同一內容,佛法與婆羅門神學的實質差別性,將會迷糊起來!還有,『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八‧七叁、 [P270] 九四)說:

  

   「自洲,自歸依,勿他歸依!法洲,法歸依,勿他歸依」(42)!

  

  『長部』的『大般涅槃經』也這樣說(43)。自歸依的「自」,巴利語作attan,梵語作a^tman ,就是「我」。雖然,「自依止」可以解說爲,依自己的精進修行。但在『奧義書』中,a^tama ──我,是與梵同體,而被作爲生命實體的。自依止與法依止,不正是「我」與「法」,也可作爲同義詞嗎?如將法身與梵身,法體與梵體,法網與梵網,*輪與梵輪,我依止與法依止,梵是如來,綜合起來看,佛法與梵我合化的傾向,當時已經存在,而被集入『長阿含』中;這對佛法的理論體系,將有難以估計的不良影響!四、上面說過的普入八衆,說明了佛現人天種種身,暗示了種種人天中,都有佛化現的可能。在家與出家,佛與鬼神,佛與魔,都變得迷離莫辨了。總之,到了七百結集時代,部分傾向于適化婆羅門的經典,主要編入『長部』中。雖然是破斥外道的,但一般人會由于天神、護咒、歌樂,而感到「吉祥悅意」。如不能確認爲「世間悉檀」── 適應神教世間的方便說,那末神化的陰影,不免要在佛法中擴大起來。

  

  

  注【39-001】『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叁‧五0四上)。

  注【39-002】『中部』(四七)『思察經』(南傳一0‧四九──五叁)。『中阿含經』卷四八『求解經』(大正一‧七叁一中──七叁二上)。 [P271]

  注【39-003】『中部』(七叁)『婆蹉衢多大經』(南傅一0‧叁二五──叁二七)。『雜阿含經』卷叁四(大正二‧二四六中──二四七上)。

  注【39-004】『中部』(八九)『法莊嚴經』(南傳一一上‧一六0──一六六)。『中阿含經』卷五九『法莊嚴經』(大正一‧七九五中──七九七中)。

  注【39-005】『中部』(九一)『梵摩經』(南傳一一上‧一七九──一九一)。『中阿含經』卷四一『梵摩經』(大正一‧六八五上──六八八下)。

  注【39-006】『長部』(二四)『波梨經』(南傳八‧叁──四)。『長阿含經』卷一一『阿!2鲳夷經』(大正一‧六六上 ──六六中)。

  注【39-007】『長部』(一一)『堅固經』(南傳六‧叁0二──叁0五)。『長阿含經』卷一六『堅固經』(大正一‧ 一0一下──一0二上)。

  注【39-008】『長部』(二四)『波梨經』(南傳八‧八──叁四)。『長阿含經』卷一一『阿!2鲳夷經』(大正一‧六六下──六九上)。

  注【39-009】『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五0)。『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二下)。

  注【39-010】『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八‧九叁)。『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一 ‧四一下──四二上)。

  注【39-011】『長部』(二四)『波梨經』(南傳八‧叁四)。『長阿含經』卷一一『阿!2鲳夷經』(大正一‧六九上)。 [P272] 又『長部』(二五)『優昙婆邏師子吼經』(南傳八‧七二)。

  注【39-012】『長阿含經』卷八『散陀那經』(大正一‧四九中)。『中阿含經』卷二六『優昙婆邏經』(大正一‧五九五下)。

  注【39-013】『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五叁)。『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二下)。

  注【39-014】『長阿含經』卷一0『釋提桓因問經』(大正一‧六叁中)。『長部』(二一)『帝釋所問經』(南傳七‧ 叁0六──叁0七)。

  注【39-015】『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0七──一0八)。『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說:使濁水清淨,是雪山鬼神的神力(大正一‧一九下)。

  注【39-016】『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一‧二八下)。

  注【39-017】『長部』(一八)『阇尼沙經』(南傳七‧二一八──二二0)。『長阿含經』卷五『阇尼沙經』(大正一 ‧叁五中──叁六上)。

  注【39-018】『長部』(一八)『阇尼沙經』(南傳七‧二二一)。『長阿含經』卷五『阇尼沙經』(大正一‧叁六上)。

  注【39-019】『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相同(南傳七‧七一)。

  注【39-020】『阿毗達磨發智論』卷一二(大正二六‧九八一上)。

  注【39-021】『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七八──七九)。『中部』(一二) 『師子吼大經』(南傳九 ‧一一八)。 [P273]

  注【39-022】『長部』(二四)『波梨經』(南傳八‧叁六──四叁)。『長阿含經』卷一一『阿!2鲳夷經』(大正一‧六九上──六九下)。

  注【39-023】『中部』(一0二)『五叁經』(南傳一一上‧二九七──叁0四)。

  注【39-024】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四四──七四五)。

  注【39-025】『相應部』「梵天相應」(南傳一二‧二六0)。『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二‧叁二二下)。

  注【39-026】『長部』(叁)『阿摩晝經』(南傳六‧一叁七──一叁八)。『長阿含經』卷一叁『阿摩晝經』(大正一 ‧八二下──八叁中)。

  注【39-027】『長部』(五)『究羅檀頭經』(南傳六‧二一0)。

  注【39-028】『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二二)。『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二一上)。

  注【39-029】『相應部』「諸天相應」(南傳一二‧叁六──叁七)。『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二‧叁二叁上──叁二叁中)。

  注【39-030】『相應部』「聚落主相應」(南傳一六上‧四──五)。『雜阿含經』卷叁二(大正二‧二二七上──二二七中)。

  注【39-031】『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五二)。『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一‧二八上)。

  注【39-032】『長部』(二一)『帝釋所問經』(南傳七‧二九八──叁0六)。『長阿含經』卷一0『釋提桓因問經』(大正一‧六二下──六叁上)。『帝釋所問經』(大正一‧二四六中──二四七上)。『中阿含經』卷叁 [P274] 叁『釋問經』(大正一‧六叁叁上──下)。

  注【39-033】『治禅病秘要法』(大正一五‧叁叁叁上以下)。

  注【39-034】『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會經』(大正一.八0上──八一中)。

  注【39-035】『相應部』「道相應」(南傳一六上‧一八0──一八二)。『雜阿含經』卷二八.二九(大正二‧二0五中 ──下)。

  注【39-036】如『雜阿含經』卷四八(大正二‧叁五0下)。

  注【39-037】『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大正一‧叁七中)。

  注【39-038】『中阿含經』卷叁九『婆羅婆堂經』(大正一‧六七四上)。

  注【39-039】『長部』(一)『梵網經…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