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P2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勝妙,而終于過去(不究竟);現在成佛,才得究竟的解脫。融攝印度的先賢盛德,引歸到出世的究竟解脫。也就因此,先賢的盛德──世間的善業,成爲佛過去生中的因行,菩薩道就由此而引發出來。此外,律師所傳的佛(釋尊)的本生,雖也有王、臣、長者、婆羅門,而平民、鬼神、旁生──鹿、象、鳥等,也成爲釋尊的前生:這是印度民間傳說的佛化。釋尊的「本生」,越傳越多,南方錫蘭所傳的,『小部』有『本生』集,共五四七則。我國所傳的,如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支謙譯的『菩薩本緣經』;竺法護譯的『生經』。但究竟有多少本生,沒有確定的傳說。

  

  「譬喻」:是梵語阿波陀那的義譯。依『大毗婆沙論』所引──『長譬喻』、『大譬喻』、『大涅槃譬喻』(20),或解說「譬喻」的原始意義,是光輝的事迹,這是大致可信的。然而,「譬喻」在北方,通于佛及弟子,也通于善惡。這些「譬喻」,又與業報因緣相結合;「譬喻」與「因緣」的部類,有些是不容易分別的。如『大譬喻經』,或作『大因緣經』,就是一例。與「因 [P116] 緣」結合的「譬喻」,在當時的通俗弘法,引用來作爲事理的證明,所以或譯爲「譬喻」、「證喻」。『大智度論』提到「菩薩譬喻」(21),這是與佛菩薩思想有關的。考銅鍱部所傳,『小部』有『譬喻』集,都是偈頌,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佛譬喻」爲佛自說的,贊美諸佛國土的莊嚴;末後舉十波羅蜜多,也就是菩薩的大行(22)。「辟支佛譬喻」(23),是阿難A^nanda說的。「長老譬喻」五四七人(24);「長老尼譬喻」四0人(25)。這是聲聞聖者,自己說在往昔生中,見佛或辟支佛等,怎樣的布施、修行。從此,多生中受人天的福報,最後于釋尊的佛法中出家,得究竟的解脫。據此來觀察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的傳說,在『根有律藥事』中,雖次第略有紊亂,而確有內容相同的部分。『藥事』這一部分,可分二大章:一、佛說往昔生中,求無上正覺的廣大因行。又分二段:先是長行,從頂生王到陶輪師止(26)。次是偈頌,與『小部』的「佛譬喻」相當(27)。接著,有氈遮Cin~ca^外道女帶盂謗佛一節(28),是長行,與上下文都不相連接。就文義而論,這是錯簡,應屬于末後一段。二、佛與五百弟子到無熱池Anavatapta,自說本起因緣。先說舍利弗S/a^riputra與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神通的勝劣(29)。次由大迦葉Maha^ka^s/yapa等自說本業,共叁十五人,都是偈頌(30),與『小部』『譬喻』的「長老譬喻」,爲同一原型的不同傳承。末後,佛自說往昔的罪業,現受金槍、馬麥等報(31)。「菩薩阿波陀那」,就是佛說往昔的菩薩因行部分,這是菩薩思 [P117] 想的重要淵源。

  

  「因緣」:一般的說,佛的說法與製戒,都是有因緣的──爲誰說法,爲誰製戒。然原始結集,但直述法義與戒條,說法與製戒的因緣,是在傳授時說明而流傳下來的。這樣的因緣,是沒有特殊部類的。有些偈頌(說法),不知道是怎樣說的,于是有因緣。如「義品因緣」,即漢譯『義足經』的長行。如『小部』『波羅衍那品』(『彼岸道品』),在正說一六章以前,有「序偈」(32);『小部』『那羅迦經』,也有「序偈」(33)。這是說法──偈頌的「因緣」。律部中,分別說部系Vibhajyava^din中,迦葉維師Ka^s/yapi^ya稱佛傳爲『佛往因緣』;尼沙塞師Mahi^s/a^saka稱爲『毗尼藏根本』(34)。分別說部系的佛傳,是淵源于律藏而別組織的。『銅鍱律』從釋尊成佛說起,度五比丘,攝化出家衆,「善來受具」,「叁歸受具」。度叁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在王舍城製立白四羯磨的「十衆受具」(35)。『五分律』從釋迦族遷移到雪山下說起(36);『四分律』從劫初衆所舉王說起,都說到「十衆受具」止(37)。這是建立僧伽的「因緣」。說一切有部律,著重于破僧的「因緣」。從(衆許王或)佛誕生說起,到迦毗羅Kapilavastu 度釋種及提婆達多Devadatta止,爲後來破僧的「因緣」(38)。所以『根有律破僧事』,前九卷就是佛傳。大衆部Maha^sa^m!ghika的佛傳,名爲『大事』,也從律藏中別出。這樣,佛的傳記,是出于律的(建僧或破僧)「因緣」,而發展編集所成的。南傳『小部』的『本生』,前 [P118] 有「因緣」nida^na,分「遠因緣」、「次遠因緣」、「近因緣」。從然燈佛Di^pam!kara 時受記說起,到成佛,轉*輪,回祖國化度,成立祇園Jetavana止(39)。在祇園說『本生』,所以這是本生的「因緣」。律中的「因緣」,與「本生因緣」,都是佛的傳記。在佛傳中,發現佛陀超越世間的偉大。

  

  

  注【18-001】『長部』(一九)『大典尊經』(南傳七‧二四四──二六八)。

  注【18-002】『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八‧七四──八0)。

  注【18-003】『長部』(五)『究羅檀頭經』(南傳六‧一九七──二0九)。

  注【18-004】『長部』(叁)『阿摩晝經』(南傳六‧一叁七──一叁九、一四二──一四四)。

  注【18-005】『中部』(八叁)『大天!4抖林經』(南傳一一上‧一00──一0八)。

  注【18-006】『大般涅槃經』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一下──四五二上)。

  注【18-007】『相應部』「梵天相應」(南傅一二‧二六叁──二六六)。

  注【18-008】『中部』(五0)『魔诃責經』(南傳一0‧七四──八一)。

  注【18-009】『成實論』卷一(大正叁二‧二四五上)。

  注【18-010】『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注【18-011】『長部』(一九)『大典尊經』(南傳七‧二六八)。

  注【18-012】『長部』(七)『大善見王經』(南傳七‧二0一)。 [P119]

  注【18-013】『中部』(八一)『陶師經』(南傳一一上‧七二)。

  注【18-014】『相應部』「蘊相應」(南傳一四‧二二六)。

  注【18-015】『中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一‧五一五上)。

  注【18-016】『中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五下)。

  注【18-017】『中阿含經』卷叁九(大正一‧六七八上)。

  注【18-018】『中阿含經』卷四0(大正一‧六八四上)。

  注【18-019】『中阿含經』卷二(大正一‧四二九中)。

  注【18-02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18-021】『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七中)。

  注【18-022】『譬喻』「佛譬喻」(南傳二六‧一──一0)。

  注【18-023】『譬喻』「辟支佛譬喻」「南傳二六‧─二──二七)。

  注【18-024】『譬喻』「長老譬喻」(南傳二六‧二八──二七‧叁五四)。

  注【18-025】『譬喻』「長老尼譬喻」(南傳二七‧叁五七──五一四)。

  注【18-026】『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叁下)。

  注【18-027】『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叁下──七五下)。

  注【18-028】『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上──中)。 [P120]

  注【18-029】『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七八上)。

  注【18-03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一八(大正二四‧七八上──九四上)。

  注【18-03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注【18-032】『小部』『經集』『彼岸道品』(南傅二四‧叁七0──叁八六)。

  注【18-033】『小部』『經集』『大品』(南傳二四‧二五八──二六叁)。

  注【18-034】『佛本行集經』卷六0(大正叁‧九叁二上)。

  注【18-035】『銅鍱律』『大品』(南傳叁‧一──九九)。

  注【18-036】『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上──一一一中)。

  注【18-037】『四分律』卷叁一──叁叁(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下)。

  注【18-038】『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一0(大正二四‧九九上──一四七中)。

  注【18-039】『本生』「因緣」(南傳二八‧一──二0叁)。

  

  

  

  第叁項 傳說──印度民族德行的精華

  十二分教中,與佛菩薩有關部分,現在可以考見的聖典,上面已約略說…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