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然古代部派衆多,不同部派的聖典,不曾保存下來的,當然很多。所以依此僅有的資料,不能充分理解大乘思想的形成過程,只能說發現其淵源而已。 [P121]
「本事」itivr!ttaka、「本生」ja^taka、「譬喻」avada^na、「因緣」nida^na ,有關釋尊過去生中的事迹,多少是可以相通的。過去生中事──「本事」,如解說爲釋尊的過去事,那「本事」就成爲「本生」了。「譬喻」是賢聖的光輝事迹;屬于釋尊的「譬喻」,從過去到現在,都是「譬喻」。釋尊過去生中的「譬喻」,就與「本生」、「本事」相通。「因緣」的含義極廣,約某人某事說,就與「譬喻」沒有多大的差別。如「因緣」而說到釋尊過去生中事,也就與「本事」、「本生」的內容相通。在後代,這些都是用來作爲通俗教化的資料,或稱爲「譬喻」,或稱爲「因緣」,都是一樣的。所以日本編集的『大正藏』,泛稱這些爲「本緣部」,倒是個適當的名詞!
第二結集時,經部已集成四『阿含』A^^gama;當時的「本事」、「本生」、「譬喻」,已編集在內。律部已集成「經分別」Suttavibhan%ga;「犍度」khandha的母體──「摩得勒伽」ma^t!rka^,也已部分集錄,裏面也有少數「譬喻」與「本生」。此後,有關釋尊的「本事」(又「本生」化了)、「本生」、「譬喻」,更多的流傳出來。後來傳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曾廣泛的編集進去。『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下)說:
「毘尼……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P122]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二部律,就是『十誦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有律』包含了很多的阿波陀那(「譬喻」)與「本生」,『十誦律』卻少得多。如『根有律』的「菩薩譬喻」,『十誦律』就沒有。『十誦律』近于早期的說一切有部律;早于『根有律』,而不是從『根有律』節略出來的。「本生」、「譬喻」,銅鍱部Ta^mras/a^t!i^ya集在『小部』中。但覺音Buddhaghos!a的Suman%galavila^sini^(『長部』注『吉祥悅意』)說:長部師Di^ghabha^n!aka的『小部』,是沒有『譬喻』、『佛種姓』、『行藏』的(1)。『佛種姓』 Buddhavam!s/a是過去佛史。『行藏』Cariya^pit!aka是敘述菩薩的大行,這都是佛與菩薩的事。『十誦律』沒有,長部師不集在『小部』內,可見成立要遲一些。早期的集在經、律以內,後起的或編在律中,或編在經──『小部』中,或散在經、律以外。散在經、律以外,不是沒有這些「本生」、「譬喻」、「因緣」,而是沒有取得與經、律的同等地位,因爲這只是傳說如此。『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叁‧五0九中)說:
「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毗尼,不可以定義」。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八叁(大正二七‧九一六中)也說:
「然燈佛本事,當雲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 [P123]
釋尊前生,遇到然燈Di^pam!kara如來,蒙授記未來作佛,號釋迦牟尼S/a^kyamuni 這是部派間公認的「本生」。但這是傳說,傳說是可能誤傳的,所以說「或然(或)不然」。說一切有部以爲:這類「本生」、「譬喻」、「因緣」,是傳說,所以不在叁藏以內(然燈佛「本生」,『四分律』攝在律內)。傳說是可能誤傳的,所以不能引用爲佛法的定量(准繩)。從「本生」、「譬喻」等的傳說性來說,說一切有部的見地,是富有理性而不是輕率的信賴傳說。
在現有的聖典中,這些傳說──「本事」、「本生」、「譬喻」、「因緣」,都敘述得明白:在那裏說,爲什麼人說。其實,這是假設的,並非實際如此。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五(大正二四‧叁二八下)說:
「當來之世,人多健忘,念力寡少,不知世尊于何方域城邑聚落,說何經典?……若說昔日因緣之事,當說何處?應雲婆羅!7豇斯,王名梵授,長者名相續,邬波斯迦名長淨:隨時稱說」。
「昔日因緣之事」,就是過去生中事。這些傳說,雖傳說中可能有誤,但當時都推爲佛說的。在婆羅!7豇斯Va^ra^n!asi^說,爲梵授王Brahmadatta等說,都是假設的。婆羅!7豇斯,在釋尊以前,早就是印度的宗教聖地;梵授王是傳說中的印度名王。所以說過去因緣事,不妨說在婆羅!7豇斯,爲梵授王等說。這如不知製戒因緣,說是六群比丘,或其中一人,總是不會不合的一樣 [P124] 。所以這些人名、地名,都是假設的代表人物,不能就此以爲是真實的。關于過去生中的傳說,說一切有部保留下這些意見,比起其他部派,的確是高明一著!有關釋尊過去生中的傳說,自佛涅槃後,特別是第二結集(佛滅一世紀)後,更多的傳說出來。這是過去事,在佛教徒的心目中,除了釋尊,還有誰能知道呢?雖然來曆不明,傳說也不一定正確,不一定一致,但不能不承認是佛說: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意見。釋尊在世時,弟子們只是承受佛的教誨而努力修學。釋尊的現生事──誕生、出家、修行、成佛、轉*輪、入涅槃,當然會傳說于人間。過去生中事,大概是不會去多考慮的。但是涅槃以後,由于誠摯的懷念戀慕,在佛陀遺體、遺物、遺迹的崇敬供養中,釋尊的崇高偉大,超越于一般聲聞弟子,漸深深的感覺出來。傳說阿育王As/oka時,大天Maha^deva的唱道五事,一部分正是佛與聲聞平等說的批判(2)。佛是無師自悟的,智慧與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們可及的。爲什麼呢?在生死流轉相續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釋尊在過去生中,累積功德,勝過弟子們,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脫時,才會優缽昙花那樣的偶然出現,超過弟子們所有的功德。佛的功德勝過聲聞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勝過聲聞弟子,這也是各部派所公認的。佛教界存有這樣的共同心理,于是不自覺的傳出了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事迹,可敬可頌,可歌可泣的偉大行爲。這裏面,或是印度古代的名王、名臣、婆羅門、出家仙人等所有的「至德盛業」;或是印度民間傳說的平民、鬼神、鳥獸的故事,表示出難能可貴的德行(也許是 [P125] 從神話來的;可能還有波斯、希臘等成分)。這些而傳說爲釋尊過去生中的大行,等于綜集了印度民族德行,民族精神的心髓,通過佛法的理念,而表現爲崇尚完美的德行。惟有這樣的完人,才能成爲超越世間一切衆生的佛,成爲圓滿究竟的佛。所以這些傳說,是佛教界共同意識的表現,表達出成佛應有的偉大因行。這樣的偉大因行,不只是個人的解脫,是遍及世間,世間的一切善行,都是佛法。
注【19-001】Saman%galavila^sini^I.P.15
注【19-002】五事中的「無知」、「猶豫」,說明聲聞聖者的煩惱不盡,即表示佛的超勝。
第二節 菩薩道的形成
第一項 菩薩的意義
菩薩道的成立,無疑爲依據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出于「本生」ja^taka等傳說。但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成立「菩薩」bodhisattva一名?菩薩的名稱,又成立于什麼時代?這都是值得論究的。
在過去,菩薩是聲聞叁藏所有的名詞,所以想定是釋尊所說。然經近代的研究,「菩薩」這 [P126] 個名詞,顯然是後起的。銅鍱部Ta^mras/a^t!i^ya的『相應部』,在說到過去七佛,觀緣起而成佛時,都這麼說:「世尊應正等覺,未成正覺菩薩時」(1),說到了菩薩。與此相當的『雜阿含經』,但作「佛未成正覺時」,缺少「菩薩」字樣(2)。又如『中阿含經』的『長壽王本起經』,『天經』,『念經』,『羅摩經』,都只說「我本未(得)覺無上正真(或作「盡」)道(或作「覺」)時」(3),而『中部』等卻都加入「菩薩」一詞(4)。漢譯『長阿含經』的『大本經』,說到毗婆屍Vipas/yin成佛以前,稱爲菩薩(5),與『長部』相合。漢譯『長阿含經』,是法藏部 Dharmaguptaka的誦本,法藏部與銅鍱部,是同出于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的。漢譯的『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誦本。可見『阿含』原文,本來是沒有「菩薩」的;說一切有部本還保存原型,而分別說部各派的誦本,(還有屬于大衆部末派的『增壹阿含經』),都以當時傳說的「菩薩」,加入『阿含經』了。未成佛以前,如釋尊的誕生、出家……,一般佛傳都稱之爲「菩薩誕生」,「菩薩出家」。然今發見Bha^rhut 佛塔,欄楯上所有的雕刻中,有釋尊從兜率天Tus!ita下降,入母胎;及離家以後,自己割去發髻,爲叁十叁天Tra^^yastrim!s/a所接去供養的圖像。銘文作「世尊入胎」、「世尊的髻祭」。Bha^rhut 塔的這部分雕刻,爲西元前二世紀作品;在西元前二世紀,對于成佛以前的釋尊,沒有稱之爲菩薩,正與『雜阿含經』等所說相合(6)。 [P127]
在傳說中,有彌勒Maitreya及釋迦S/a^kya授記作佛的事,一般都稱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