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然古代部派众多,不同部派的圣典,不曾保存下来的,当然很多。所以依此仅有的资料,不能充分理解大乘思想的形成过程,只能说发现其渊源而已。 [P121]
「本事」itivr!ttaka、「本生」ja^taka、「譬喻」avada^na、「因缘」nida^na ,有关释尊过去生中的事迹,多少是可以相通的。过去生中事──「本事」,如解说为释尊的过去事,那「本事」就成为「本生」了。「譬喻」是贤圣的光辉事迹;属于释尊的「譬喻」,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譬喻」。释尊过去生中的「譬喻」,就与「本生」、「本事」相通。「因缘」的含义极广,约某人某事说,就与「譬喻」没有多大的差别。如「因缘」而说到释尊过去生中事,也就与「本事」、「本生」的内容相通。在后代,这些都是用来作为通俗教化的资料,或称为「譬喻」,或称为「因缘」,都是一样的。所以日本编集的『大正藏』,泛称这些为「本缘部」,倒是个适当的名词!
第二结集时,经部已集成四『阿含』A^^gama;当时的「本事」、「本生」、「譬喻」,已编集在内。律部已集成「经分别」Suttavibhan%ga;「犍度」khandha的母体──「摩得勒伽」ma^t!rka^,也已部分集录,里面也有少数「譬喻」与「本生」。此后,有关释尊的「本事」(又「本生」化了)、「本生」、「譬喻」,更多的流传出来。后来传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曾广泛的编集进去。『大智度论』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下)说:
「毘尼……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P122]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二部律,就是『十诵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有律』包含了很多的阿波陀那(「譬喻」)与「本生」,『十诵律』却少得多。如『根有律』的「菩萨譬喻」,『十诵律』就没有。『十诵律』近于早期的说一切有部律;早于『根有律』,而不是从『根有律』节略出来的。「本生」、「譬喻」,铜鍱部Ta^mras/a^t!i^ya集在『小部』中。但觉音Buddhaghos!a的Suman%galavila^sini^(『长部』注『吉祥悦意』)说:长部师Di^ghabha^n!aka的『小部』,是没有『譬喻』、『佛种姓』、『行藏』的(1)。『佛种姓』 Buddhavam!s/a是过去佛史。『行藏』Cariya^pit!aka是叙述菩萨的大行,这都是佛与菩萨的事。『十诵律』没有,长部师不集在『小部』内,可见成立要迟一些。早期的集在经、律以内,后起的或编在律中,或编在经──『小部』中,或散在经、律以外。散在经、律以外,不是没有这些「本生」、「譬喻」、「因缘」,而是没有取得与经、律的同等地位,因为这只是传说如此。『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九中)说:
「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毗尼,不可以定义」。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也说: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答: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P123]
释尊前生,遇到然灯Di^pam!kara如来,蒙授记未来作佛,号释迦牟尼S/a^kyamuni 这是部派间公认的「本生」。但这是传说,传说是可能误传的,所以说「或然(或)不然」。说一切有部以为:这类「本生」、「譬喻」、「因缘」,是传说,所以不在三藏以内(然灯佛「本生」,『四分律』摄在律内)。传说是可能误传的,所以不能引用为佛法的定量(准绳)。从「本生」、「譬喻」等的传说性来说,说一切有部的见地,是富有理性而不是轻率的信赖传说。
在现有的圣典中,这些传说──「本事」、「本生」、「譬喻」、「因缘」,都叙述得明白:在那里说,为什么人说。其实,这是假设的,并非实际如此。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五(大正二四‧三二八下)说:
「当来之世,人多健忘,念力寡少,不知世尊于何方域城邑聚落,说何经典?……若说昔日因缘之事,当说何处?应云婆罗!7豇斯,王名梵授,长者名相续,邬波斯迦名长净:随时称说」。
「昔日因缘之事」,就是过去生中事。这些传说,虽传说中可能有误,但当时都推为佛说的。在婆罗!7豇斯Va^ra^n!asi^说,为梵授王Brahmadatta等说,都是假设的。婆罗!7豇斯,在释尊以前,早就是印度的宗教圣地;梵授王是传说中的印度名王。所以说过去因缘事,不妨说在婆罗!7豇斯,为梵授王等说。这如不知制戒因缘,说是六群比丘,或其中一人,总是不会不合的一样 [P124] 。所以这些人名、地名,都是假设的代表人物,不能就此以为是真实的。关于过去生中的传说,说一切有部保留下这些意见,比起其他部派,的确是高明一着!有关释尊过去生中的传说,自佛涅槃后,特别是第二结集(佛灭一世纪)后,更多的传说出来。这是过去事,在佛教徒的心目中,除了释尊,还有谁能知道呢?虽然来历不明,传说也不一定正确,不一定一致,但不能不承认是佛说: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意见。释尊在世时,弟子们只是承受佛的教诲而努力修学。释尊的现生事──诞生、出家、修行、成佛、转*轮、入涅槃,当然会传说于人间。过去生中事,大概是不会去多考虑的。但是涅槃以后,由于诚挚的怀念恋慕,在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供养中,释尊的崇高伟大,超越于一般声闻弟子,渐深深的感觉出来。传说阿育王As/oka时,大天Maha^deva的唱道五事,一部分正是佛与声闻平等说的批判(2)。佛是无师自悟的,智慧与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们可及的。为什么呢?在生死流转相续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释尊在过去生中,累积功德,胜过弟子们,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脱时,才会优钵昙花那样的偶然出现,超过弟子们所有的功德。佛的功德胜过声闻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胜过声闻弟子,这也是各部派所公认的。佛教界存有这样的共同心理,于是不自觉的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可敬可颂,可歌可泣的伟大行为。这里面,或是印度古代的名王、名臣、婆罗门、出家仙人等所有的「至德盛业」;或是印度民间传说的平民、鬼神、鸟兽的故事,表示出难能可贵的德行(也许是 [P125] 从神话来的;可能还有波斯、希腊等成分)。这些而传说为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等于综集了印度民族德行,民族精神的心髓,通过佛法的理念,而表现为崇尚完美的德行。惟有这样的完人,才能成为超越世间一切众生的佛,成为圆满究竟的佛。所以这些传说,是佛教界共同意识的表现,表达出成佛应有的伟大因行。这样的伟大因行,不只是个人的解脱,是遍及世间,世间的一切善行,都是佛法。
注【19-001】Saman%galavila^sini^I.P.15
注【19-002】五事中的「无知」、「犹豫」,说明声闻圣者的烦恼不尽,即表示佛的超胜。
第二节 菩萨道的形成
第一项 菩萨的意义
菩萨道的成立,无疑为依据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出于「本生」ja^taka等传说。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菩萨」bodhisattva一名?菩萨的名称,又成立于什么时代?这都是值得论究的。
在过去,菩萨是声闻三藏所有的名词,所以想定是释尊所说。然经近代的研究,「菩萨」这 [P126] 个名词,显然是后起的。铜鍱部Ta^mras/a^t!i^ya的『相应部』,在说到过去七佛,观缘起而成佛时,都这么说:「世尊应正等觉,未成正觉菩萨时」(1),说到了菩萨。与此相当的『杂阿含经』,但作「佛未成正觉时」,缺少「菩萨」字样(2)。又如『中阿含经』的『长寿王本起经』,『天经』,『念经』,『罗摩经』,都只说「我本未(得)觉无上正真(或作「尽」)道(或作「觉」)时」(3),而『中部』等却都加入「菩萨」一词(4)。汉译『长阿含经』的『大本经』,说到毗婆尸Vipas/yin成佛以前,称为菩萨(5),与『长部』相合。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 Dharmaguptaka的诵本,法藏部与铜鍱部,是同出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的。汉译的『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诵本。可见『阿含』原文,本来是没有「菩萨」的;说一切有部本还保存原型,而分别说部各派的诵本,(还有属于大众部末派的『增壹阿含经』),都以当时传说的「菩萨」,加入『阿含经』了。未成佛以前,如释尊的诞生、出家……,一般佛传都称之为「菩萨诞生」,「菩萨出家」。然今发见Bha^rhut 佛塔,栏楯上所有的雕刻中,有释尊从兜率天Tus!ita下降,入母胎;及离家以后,自己割去发髻,为三十三天Tra^^yastrim!s/a所接去供养的图像。铭文作「世尊入胎」、「世尊的髻祭」。Bha^rhut 塔的这部分雕刻,为西元前二世纪作品;在西元前二世纪,对于成佛以前的释尊,没有称之为菩萨,正与『杂阿含经』等所说相合(6)。 [P127]
在传说中,有弥勒Maitreya及释迦S/a^kya授记作佛的事,一般都称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