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P4

  ..续本文上一页为菩萨。在经、律中,弥勒成佛的事,约与过去佛的思想同时。『中阿含经』的『说本经』,首先说到阿那律陀Aniruddha的本起。次说:未来人寿八万岁时,这个世界,「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时,有名为螺S/an%kha的作转轮王;弥勒佛出世,广度众生。当时,尊者阿夷哆 Ajita发愿作转轮王,尊者弥勒发愿成佛(7)。南传的『中部』,没有与『说本经』相当的。但在『长部』的『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说到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有儴伽(螺)作转轮王,弥勒成佛(8),主体部分,与『说本经』相同。『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9),与『长部』说一致。弥勒成佛,是「譬喻」(本末),本只说明未来有佛出世,与一般的授记作佛,文体不同。『说本经』增入了阿夷哆与弥勒发愿,及佛的许可,使其近于授记作佛的体例,但也不完全相同。弥勒成佛,被编入『阿含经』,是相当古老的「譬喻」,但没有说到菩萨一词。释尊授记作佛,传说为然灯佛Di^pam!kara时。当时,释尊是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字因传说而不同:或名弥却(云‧云雷──Megha(10),或名善慧Sumati(11),或名无垢光(12)。青年以「五华献佛」,「布发掩泥」,求成佛道,得到然灯佛给予未来世中成佛的记别。这一传说,有蒙佛授记,决定成佛的特殊意义,所以为多种大乘经所引用。这是各部派公认的传说,但没有编入『阿含经』;也只有法藏部的『四分律』,才编入律部(13)。『四分律』说到弥却菩萨,也说到定光(未成佛前 [P128] )菩萨、弥勒菩萨。但这是后起的「本生」,不能证明「菩萨」因此事而得名。

  

  上座部Sthavira系所传的论典,都说到了菩萨,如说一切有部(论师系)的根本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八(大正二六‧一0一八上)说:

  

   「齐何名菩萨?答: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八(大正二八‧五八五上──中)说:

  

   「云何菩萨人?若人三十二相成就;不从他闻,不受他教,不请他说,不听他法,自思、自觉、自观,于一切法知见无碍;当得自力自在、豪尊胜贵自在,当得知见无上正觉,当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成就大慈,转于*轮:是名菩萨人」。

  

  『舍利弗阿毗昙论』,属于印度本土的分别说部,「菩萨人」,出于该论的『人品』。南传(锡兰的分别说部)的『论事』,也说到菩萨(14)。属于上座部系的论书,都有菩萨,而对「菩萨」的地位,同样的说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依说一切有部,那是三大阿僧劫修行圆满,百劫修相好的阶段。上座部系的菩萨,地位是相当高的。依论典所见,菩萨名称的成立,不可能迟于西元前二世纪的。

  

  佛法进入部派时代,在发展中呈现的事象,有值得注意的:一、佛法,着重于初转*轮的四谛说。四谛是佛法纲宗:苦与集,是生死苦迫的因果事实;灭是苦集的息灭;道是灭苦集的道。 [P129] 在四谛中,佛法只是解脱生死苦而归于涅槃的寂灭。佛弟子在佛法中修行,以解脱生死,证入涅槃为最高理想。或说声闻乘修四谛法(15),也只是这一普遍事实的叙述。二、在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奉中,佛的崇高伟大,被强力的宣扬起来。佛与弟子间的差别,也被深深的发觉出来。发现『阿含经』中,佛以求成「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 为目的;与声闻弟子们以涅槃为理想,似乎有些不同。本来,声闻弟子证果时,经上也说:「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正觉」)(16)。决定趣向三菩提,不正是声闻弟子的目标吗?如佛于波罗奈Va^ra^n!asi^转*轮:*轮是佛心中的菩提,在弟子心中显现出来,从此至彼,所以比喻为转*轮。佛与声闻弟子所证的正法,是没有差别的。然在佛教界,一般以「前蕴灭,后蕴不复生」,证入涅槃为目的;菩提,似乎只是达成理想的工具一样。在这普遍的情形下,形成了这样的差别:佛以成无上菩提为目的,声闻弟子以证入涅槃为目的。三、部派分化过程中,释尊过去生中的事,或「本生」,或「譬喻」,更多更广的传布开来,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佛在过去生中的修行,与声闻弟子不一样。释尊在过去生中,流转于无量无数的生死中,称之为声闻s/ra^vaka、辟支佛pratyeka-buddha,都不适当。这么多的广大修行,多生累劫,总不能没有名称。佛是以求成无上菩提为理想的,所以称为菩萨bodhisattva ,就是勇于求成(无上)菩提的人。这一名称,迅速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这一名称,约成立于 [P130] 西元前二00年前后。由于解说不一,引起上座部论师们的反应,作出以「成就相异熟业」为菩萨的论定。上座部各派的意见相同,所以其时间不会太迟。至于Bha^rhut塔上的铭刻,仍作「世尊入胎」、「世尊髻之祭」,而不用菩萨名称,只是沿用『阿含经』以来的语法,不足以证明当时佛教界,还没有菩萨一词。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与萨埵的缀合语。菩提与萨埵缀合所成的菩萨,他的意义是什么?在佛教的发展中,由于菩萨思想的演变,所以为菩萨所下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解说。菩提 bodhi,译义为「觉」,但这里应该是「无上菩提」。如常说的「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佛菩提、无上菩提的简称,否则泛言觉悟,与声闻菩提就没有分别了。菩(提)萨(埵)的意义,『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引述Har Dayal所著书所说── 菩萨的七种意义;及西藏所传,菩萨为勇于求菩提的人(17)。今依佛教所传来说:萨埵sattva 是佛教的熟悉用语,译义为「有情」──有情识或有情爱的生命。菩萨是求(无上)菩提的有情,这是多数学者所同意的。依古代「本生」与「譬喻」所传的菩萨,也只是求无上菩提的有情。然求菩提的萨埵,萨埵内含的意义,恰好表示了有情对于(无上)菩提的态度。初期大乘经的『小品般若经』,解说「摩诃(大)萨埵」为「大有情众最为上首」,萨埵还是有情的意义 。『大品般若经』,更以「坚固金刚喻心定不退坏」,「胜心大心」,「决定不倾动心」,「真利乐心 [P131] 」,「爱法、乐法、欣法、熹法」──五义,解说于「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的意义(18)。所举的五义,不是别的,正是有情的特性。生死流转中的有情,表现生命力的情意,是坚强的,旺盛的。是情,所以对生命是爱、乐、欣、熹的。释尊在成佛不久,由于感到有情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6槱阿赖耶」,不容易解脱,而有想入涅槃的传说(19)。但这种情意:如改变方向,对人,就是「真利乐心」;对正法──无上菩提,就是「爱法、乐法、欣法、!6槱法」心。菩萨,只是将有情固有的那种坚定、爱着的情意特性,用于无上菩提,因而菩萨在生死流转中,为了无上菩提,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爱好,那样的精进!H氏七义中,第六,萨埵是「附着」义;第七,是「力义」;西藏传说为「勇心」义,都与『般若经』所说相合。所以,菩萨是爱乐无上菩提,精进欲求的有情。如泛说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名词),就失去菩萨所有的,无数生死中勤求菩提的特性。

  

  

  注【20-001】『相应部』「缘起相应」(南传一三‧六──一五)。

  注【20-002】『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一上──中)。

  注【20-003】『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三六下)。卷一八『天经』(大正一‧五三九中)。卷二五『念经』(大正一‧五八九上)。卷五六『罗摩经』(大正一‧七七六上)。

  注【20-004】『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二00)。『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四一)。 [P132] 『中部』(一九)『双考经』(南传九‧二0六)。『中部』(二六)『圣求经』(南传九‧二九四)。

  注【20-005】『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正一‧三下)。

  注【20-006】干舄龙祥『本生经类思想史之研究』(六六──六七)。

  注【20-007】『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下)。

  注【20-008】『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九二──九四) 。

  注【20-009】『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中)。

  注【20-010】『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四上──七八五下)。『增壹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中──五九九下)。『佛本行集经』卷三(大正三‧六六五上──六六六中) 。

  注【20-011】『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0下)。

  注【20-012】『修行本起经』(大正三‧四六一下)。

  注【20-013】『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七九中──七八六下)。

  注【20-014】『论事』(南传五七‧三六三──三七一)。

  注【20-015】『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