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P5

  ..续本文上一页31;三下)。

  注【20-016】『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下)。『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五)。

  注【20-017】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八一──一八二)。

  注【20-0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一(大正七‧六0上──六一上)。 [P133]

  注【20-019】『成唯识论』卷三引经(大正三一‧一五上)。此经语本出律部,编入『增壹阿含』。

  

  

  

  第二项 菩萨修行的阶位

  成佛以前,为了求得无上菩提,久修大行的,名为菩萨。菩萨过去生中的久远修行,功德展转增上,这是当然的事。对无量本生(1)所传说的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古人渐渐的分别前后,而菩萨的修行阶位,也就逐渐的显示出来,这是大乘菩萨行位说的渊源。

  

  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说菩萨有「四种微妙性行」。属于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说到「四行」。法藏部出于分别说部 Vibhajyava^din ,说出世部出于大众部Maha^sa^m!ghika,部派的系统不同,而所说却相近。可能是:说出世部的教区,在梵衍那Ba^miya^n(2),即今Ghorband河与Indu河上流,梵衍那溪谷山地(3);法藏部盛行于罽宾,化区相近,所以有共同的传说。「四行」是(4):

  

  图片

  『佛本行集经』 『大事』

  自性行 自性行prakr!ti-carya^

  愿性行 愿行pran!idha^na-carya^

  顺性行 顺行anuloma-carya^

  [P134]

  

  转性行 不退行anivartana-c.

  

  

  

  依『佛本行集经』,一、「自性行」:在没有发愿成佛以前,「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知已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这是菩萨种姓。虽没有发心,也不一定见佛,却已成就了重道德,重宗教,又能多作慈善事业的性格。这是生成了的菩萨种姓,也可能是从积集善根,成就这样的菩萨法器。二、「愿性行」:是发愿希求无上菩提。三、「顺性行」:是随顺本愿,修六波罗蜜多成就的阶段。四、「转性行」:依『大事』是「不退转行」,就是供养然灯佛Di^pam!kara,蒙佛授记阶段。『佛本行集经』说:「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这是说,供养然灯佛,蒙佛授记的事,读诵然灯佛授记「因缘」,就可以明白。然灯佛授记,正是不退转位。所以『佛本行集经』与『大事』,所说的意义相同;『佛本行集经』的「转性行」,应该是「不退转性」的讹脱。四性行,明确的分别出菩萨的行位──种性位,发心位,随顺修行位,不退转位。后三位,与『小品般若经』说相合。

  

  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或依修行的时劫,逢见的如来,分别菩萨道的进修阶位。不过各部派的意见,是异说纷纭的。一、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从「身值三十亿佛,皆同一号,号释迦如来」起,到「善思如来」止(5),应该是「自性行」位。从「示诲幢如来,……初发道心」(6), [P135] 是「愿性行」位。「我念往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帝释幢如来;这样的佛佛相承,到胜上如来,「我身悉皆供养承事」(7),是「顺性行」位。见然灯佛授记;再「过于阿僧祇劫,当得作佛」(8),是「不退转性」位。然灯佛以来,从一切胜佛到迦叶佛,共十四佛(9)。二、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说,发心以来,是经三大阿僧祇劫,又百大劫成佛的,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一中──八九二下)说:

  

   「过去久远,人寿百岁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出现于世。……时有陶师,名曰广炽,…… 愿我未来当得作佛。……发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即毗婆尸)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至逢事迦叶波佛时,方得圆满」。 「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然灯。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千佛,最初即然灯,最后名胜观。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叶波。当知此依释迦菩萨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传说的三阿僧企耶中劫逢事诸佛,与论师说有些不同。『 [P136] 药事』的长行与偈颂,也小有出入,如长行的宝髻佛(与论师同),偈颂作帝释幢佛(10)。这可见对于菩萨行的传说,意见是多么纷纭!说一切有部所传,然灯佛以后,又过一阿僧祇劫,与『佛本行集经』说相合。三、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如『佛种姓经』说:从然灯佛授记,到迦叶佛,经历了「四阿僧祇又十万劫」。授记以前,没有留下传说。从然灯佛起,逢事二十四佛,才圆满成佛(11)。四、说出世部的『大事』说:自性行时期,释尊过去逢Apara^jitadhvaja佛。愿行时期,逢过去的释迦牟尼S/a^kyamuni佛而发心,与说一切有部说相合。顺行时期,逢 Samita^vin佛。不退行时期,见然灯佛而得授记(12)。依上来四说,可见部派间对释尊过去生中,所经时劫,所逢见的佛,传说是不完全一致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可能与大众部相同),为后代北方的论师所通用,其实并不一定。所以『大智度论』这样说:「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13)。无量阿僧祇劫,『佛本行集经』也有此说(14),不一定是大乘者的创说。又梁译『摄大乘论释』说:「有五种人,于三阿僧 只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15)。后二说,是梁译所独有的。『论』说七阿僧只劫,是「余部别执」,「别部执」(16),也应该是部派的异说。

  

  菩萨修行的阶位,大乘立有种种行位。部派佛教中,也有「十地」说。如『修行本起经』说:「积德无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17)。『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属化地部﹞ [P137] 说:「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18)。『过去现在因果经』说:「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19)。这些不明部派的佛传,都说到了十地。『佛本行集经』,在所说「一百八法明门」中,也说:「从一地至一地智」(20)。十地说似乎为各部派所采用,虽然内容不一定相同。现存说出世部的『大事』,有明确的十地说,十地是(21): 初「难登地」dura^roha^ 二「结合地」baddhama^na^ 三「华庄严地」pus!paman!d!ita 四「明辉地」rucira^ 五「应心地」cittaviatara^ 六「妙相具足地」ru^pavati^ 七「难胜地」durjaya^ 八「生诞因缘地」janmanides/a 九「王子位地」yauvara^jyta^ 十「灌顶地」abhis!eka

  

  『大事』的十地说:初地是凡夫而自觉发心的阶位。第七地是不退转地。第八生诞因缘,第 [P138] 九王子,第十灌顶,这是以世间正法化世的轮王,比拟以出世法化世的佛。轮王诞生,经王子,也就是太子位,然后灌顶。灌顶,是印度国王登位的仪式,灌了顶就成为(国)轮王。十地的生诞因缘,是成佛的因缘圆满,决定要诞生了。王子位,是从兜率天下降,出胎,直到菩提树下坐。灌顶位,就是成佛。这一十地说,与大乘「发心」等「十住(地)」说,及「欢喜」等「十地」说,都有类似的地方,特别是十住说。第七不退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 ──这四住,与『大事』的(七──十)后四地,无论是名称,意义,都非常相近。初发心住,也与初难登地相当。『大事』十地与大乘的十住说,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欢喜等十地,虽名称不同,然第五难胜地sudurjaya^,与『大事』的第七难胜地durjaya^相近;第十法云地,经说十方诸佛放光,为菩萨灌顶(22),也保存最后灌顶的古义。部派的十地说,彼此不一定相合,但依『大事』的十地说,也足以看出与大乘菩萨行位的关系。

  

  

  注【21-001】『七万七千本生诸经』,见『付法藏因缘传』卷二(大正五0‧三0四下)。

  注【21-002】『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五一‧八七三中)。

  注【21-003】『望月佛教大辞典』(四六七四)。

  注【21-004】『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下)。『大事』Maha^vastuV01.I.PP.1.46-63.

  注【21-005】『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五下──六五六中)。 [P139]

  注【21-006】『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中)。

  注【21-007】『佛本行集经』卷一──二(大正三‧六五七上──六五九中)。

  注【21-008】『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