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P6

  ..续本文上一页#8231;六六八中)。

  注【21-009】『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六六九上──六七二上)。

  注【21-01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中、七四上──七五上)。

  注【21-011】『佛种姓经』(南传四一‧二一九以下)。

  注【21-012】『大事』Maha^vastuVo1.I.pp.1.46-63.

  注【21-013】『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21-014】『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七上)。

  注【21-015】『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二九中)。

  注【21-016】『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三0上──下)。

  注【21-017】『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三上)。

  注【21-018】『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七三中)。

  注【21-019】『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三上)。

  注【21-020】『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二中)。

  注【21-021】 Mah^avastu(大事)vol.I.p.76. [P140]

  注【21-02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七(大正九‧五七二中)。

  

  

  

  第三项 菩萨行──波罗蜜多

  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虽各部派的分类不一致,而都是称之为波罗蜜多(或简译为「波罗蜜」)的。波罗蜜多pa^ramita^,译义为「度」,「到彼岸」。『大智度论』说:「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附注说:「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1)。在一般习用语言中,波罗蜜多有「究竟」、「完成」的意义。如『中部』『不断经』,称赞舍利弗S/a^riputra,于戒、定、慧、解脱,能得自在,得究竟(2);得究竟就是pa^rami^patta的义译。所以,波罗蜜多是可用于果位的。这是修行所成就的,从此到彼的实践道,也就名为波罗蜜多,是「因得果名」。这是能到达究竟的,成为菩萨行的通称。

  

  菩萨的波罗蜜多行,在分类方面,也是各部的意见不一,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中)说:

  

   「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复有别说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 [P141] 闻及忍」。

  

  迦湿弥罗Kas/mi^ra论师,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毗婆沙师Vibha^s!a^,立四波罗蜜多──施、戒、精进、般若。「外国师」,在名称上看来,是迦湿弥罗以外的外国师。然依『大毗婆沙论』所见,在思想上,外国师与「西方师」,「犍陀罗Gandha^ra师」,大致相近(3)。所以外国师是泛称古代罽宾区的佛教。外国师立六波罗蜜多──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在部派中,流行于罽宾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经』,梵衍那 Ba^miya^n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大事』的『多佛品』,不明部派的『修行本起经』,都说到六波罗蜜多(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说:「修行满六波罗蜜」(5),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师说。『增壹阿含经』『序品』说:「人尊说六度无极」(6),传说为大众部 Maha^s^am!ghika说。六波罗蜜多,是多数部派所通用的,所以大乘佛法兴起,也立六波罗蜜多。另一派的六波罗蜜多说,是:施、戒、闻、忍、精进、般若。菩萨波罗蜜多行,不立禅(静虑)波罗蜜多,与迦湿弥罗论师相同,这是值得注意的。

  

  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觉音Buddhaghos!a引『佛种姓』 颂,立十波罗蜜多:施、戒、出离、智慧、精进、忍、真谛、决定、慈、舍(7)。然『小部』的『譬喻』中,『佛譬喻』与之相当的,为六九──七二颂,似乎没有说到智慧。文中的「无上之悟」,是波罗蜜多圆满 [P142] 的果证,不属于因行。颂中说:「行真谛加持,真谛波罗蜜满足」(8)。加持adhit!t!ha^na,即「真谛决定」──「决定」的异译。依此文,加持(决定)是否可以离真谛而别立呢!『所行藏』分三段──施、戒、出离等,在出离段中,说到了出离、决定、真实、慈悲、舍──七波罗蜜。但在摄颂中,又说到忍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不相符合(9)。铜鍱部古义,到底立几波罗蜜多,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想到,『佛譬喻』初颂说:「三十波罗蜜多满」(10)。「三十」,不知是什么意义!也许是初说三波罗蜜多,其后又成立十波罗蜜多。后人综合的说「三十波罗蜜多」,安在『佛譬喻』的最初吧!铜鍱部所传波罗蜜多,有「真谛加持」,这是与「谛语」有关的。或有智,或没有智,同样的都没有禅定,与迦湿弥罗论师相合。

  

  释尊过去生中事──「本生」与「譬喻」的内容,加以选择分类,被称为波罗蜜多的,或四、或六、或八、或十。波罗蜜多的名数,虽有不同,而都是出于传说中的「本生」或「譬喻」。依释尊所行的而一般化,成为一切菩萨所共行的波罗蜜多。铜鍱部所传(八波罗蜜),本没有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般若是证悟的,如菩萨而有智慧,那就要证入实际了。所以无上菩提是果证,而不是波罗蜜多行。但在罽宾区的佛教,一般都公认般若为波罗蜜多。在释尊过去所行事,那些是般若波罗蜜多呢?『大毗婆沙论』说:「菩萨名瞿频陀,精求菩提,聪慧第一,论难无敌,世共称仰」(11)。瞿频陀Govinda是『长阿含经』的大典尊(12)。而『根有律药 [P143] 事』又别说:「皆由口业真实语,昔名药物大臣时,牛出梵志共论义,当满般若波罗蜜」(13)。『根有律』所说,是大药的故事(14)。这二事,都只是世俗的聪敏,与体悟的般若不同。除六波罗蜜多一系外,佛教界多数不立禅波罗蜜多。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举「禅度无极」九章。「得禅法」、「比丘得禅」、「菩萨得禅」──三章,都是说明的,没有本生或譬喻。「太子得禅」三章,佛得禅,都是释尊最后生事。「常悲菩萨本生」,是引用『般若经』的,解说为释尊本生,也与经说不合。这样,「禅度无极」九章,只有「那赖梵志本生」,可说是过去生中所行。在释尊的「本生」与「譬喻」中,当然有修禅的,但禅定带有独善的隐遁风格,不能表现菩萨求无上道的精神。所以部派佛教所传说的菩萨,是不重禅定的。在声闻学者看来,菩萨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15)。『小品般若经』也说:菩萨不入深定(16),因为入深定,有退转声闻果的可能。部派佛教所传的(原始的)菩萨,或不重般若,或不重禅定。天台宗称之为「事六度菩萨」,是很适当的名称!那时代传说的菩萨,的确是从事实的实践中去修菩萨行的!

  

  波罗蜜多,最通遍流传的,是六波罗蜜多。在大乘佛法兴起时,有『六波罗蜜经』(17),大约与『六度集经』为同性质的教典。从释尊的「本生」与「譬喻」中,选择多少事,约六波罗蜜而编为六类,作为大乘行者,实行六波罗蜜多──菩萨道的模范,为最早的大乘经之一。

  

  

  注【22-001】『大智度论』卷一二(大正二五‧一四五中)。 [P144]

  注【22-002】『中部』(一一一)『不断经』(南传一一下‧七)。

  注【22-003】拙著『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0五──三0七)。

  注【22-004】『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下)。Maha^vastu(大事)Ⅲ. P, 26.。『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三上)。

  注【22-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注【22-006】『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

  注【22-007】『本生』『因缘物语』(南传二八‧三五──五0、九五──九七)。

  注【22-008】『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0)。

  注【22-009】『所行藏』(南传四一‧三六三以下)。

  注【22-010】『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

  注【22-0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中)。

  注【22-012】『长阿含经』卷五『典尊经』(大正一‧三一中──三四上)。『长部』(七)『大典尊经』,同。

  注【22-01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注【22-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七‧二八所说。

  注【22-015】『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正一四‧四一八下)。

  注【22-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 [P145]

  注【22-017】『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