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231;三0九下)。『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 ‧一八九下)。
第四项 菩萨的身分
过去生中,释尊还在生死流转中。经久远的时间,一生又一生的修行,到底那时以什么身分来修菩萨道呢?在北方,释尊的「本生」与「譬喻」,没有留下完整的编集。南传的铜鍱部 Ta^mras/a^t!i^ya,集成了释尊的『本生』五四七则。依『本生』而分别每一本生的主人──释尊前生的身分,就可以明白,修菩萨道者的不同身分。『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附有本生菩萨不同身分的调查表,今简略的引录如下(1):
「天神」:大梵天[四则]‧帝释[二0]‧树神[二一]‧伤枯树住神[一]‧Nim!ba树住神[一]‧瘤树住神[一] .管状草住神[一]‧海神[三]‧空住神[一]‧天王[三]‧天子[六]‧天神[六]‧Kinnara[一] 「宗教师」:苦行者[六0]‧游行者[四]‧邪命者[一]‧出家人[二]‧教团师[一三]‧教师[一八]‧弟子[二] ‧婆罗门教师[二]‧婆罗门[一七]‧司祭[一五]‧贤者[二六] 「王臣」:王[五七]‧Narinda[一]‧王子[一八]‧王甥[一]‧塞迦授王[一]‧大臣[二七]‧司法官[一] 「平民」:长者[二三]‧资产者[二],家产者[二]‧地主[一]‧商人[四]‧队商[七]‧谷物商[二]‧识马者[一] [P146] ‧理发师[一]‧大工[一]‧陶工[一]‧锻冶工[一]‧农夫[二]‧石工[一]‧医师[一]‧象师[一]‧役者之子[一]‧ 歌手[一]‧鼓手[一]‧吹贝者[一]‧番人[一]‧估价者[一]‧旃陀罗[五]‧盗[二]‧诈欺师[一]‧队商女所生子 [一]‧婆罗门与夜叉所生子[一]‧弟子[一] 「旁生」:猿王[八]‧猿[二]‧鹿[九]‧狮子[一0]‧Kuran%gamr!ga[二]‧象主[三]‧象[一]‧豺[二]‧龙象[七] ‧象[一]‧马[二]‧骏马[二]‧牛[四]‧水牛[一]‧犬[一]‧兔[一]‧豚[一]‧Mu^sika[二] 鸟[六]‧白鹅[六]‧Suka[六]‧鸠[六]‧Vat!t!aka[四]‧La^pa[一]‧Gijjha[四]‧孔雀[三]‧赤鹅[二]‧Tittira[二] ‧Ka^ka[二]‧Suva[二]‧金翅鸟[二]‧金鹅[二]‧白鸟[一]‧角鸟[一]‧水鸟[一]‧Rukkhakot!t!hasakun!a [一]‧Kun!a^la[一] Godha[三]‧青蛙[一]‧鱼[三]
从上表所见的本生的主人翁,可了解当时印度文明的特性。宗教师占三分之一弱,苦行者共六0人,这是印度宗教界的反映。婆罗门不多。人类以外,天神(树神等是鬼趣)在民间信仰中,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旁生──鸟兽等故事,还生动的保有古代的传说。如依文字形式的叙述而论,修菩萨道的,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禽兽。人们(出家众在内)由于对释尊的无限崇敬,探发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而产生这些(人、天神、鸟兽)「本生」与「譬喻」,成为普及一般的通俗佛教。传统的僧伽佛教,传承了古型的经、律,及深究的阿毗达磨。如贯彻「诸 [P147] 传所说,或然不然」(2)的方针,从本生的寓意,去阐明菩萨大行,相信大乘佛法的开展,会更平实些。但在一般佛教的传说下,通俗弘化的「譬喻师」们,也引用「本生」故事,来作为教化的题材。僧团失去指导解说的力量,受一般通俗化的影响,反而作为事实去接受这些传说(鸟兽等)。对于未来兴起的大乘菩萨,有着深切的影响。如『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见的善知识,就有: 菩萨[六] 大天[一]‧地神[一]‧夜天[八]‧圆满天[一] 比丘[五]‧比丘尼[一]‧仙人[一]‧外道[一]‧婆罗门[二]‧王[二]‧医师[一]‧船师[一]‧长者[一一]‧优婆夷 [四]‧童子[四]‧童女[三]‧女[二]
天(神)菩萨占有重大成分。没有旁生菩萨,到底是时代进步了。
「本生」、「譬喻」中的菩萨,每出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所以不一定有信佛的形式。外道、仙人,也可以是菩萨,这是本生所明白显示的。菩萨是难得的,伟大的,经常是个人,所以菩萨的风格,多少带有个人的、自由的倾向,没有传统佛教过着集体生活的特性。这些,对于大乘佛法,都会给以一定程度的影响。
注【23-001】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一五九──一六0)。 [P148]
注【23-00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
第五项 平实的与理想的菩萨
崇仰释尊的伟大,引发了释尊过去生大行的思想,以「本生」、「譬喻」、「因缘」的形式,在佛教界流传出来。这虽是一般(在家与出家)佛教的传说,但很快的受到部派间的普遍承认。展转传说,虽不知在那里说,为谁说,而都承认为佛说。这些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为各部派所容认,就不能只是传说了。论法者dharmakathika、阿毗达磨者abhidharmika,当然要加以论究,纳入自宗的法义体系。于是确定菩萨的修行项目──波罗蜜多有几种;从发愿到成佛,经过多少时间,多少阶位。而最重要的,菩萨是异生pr!thagjana──凡夫,还是也有圣者。在部派中,有两派的见解不同,如『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下)说: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雪山部Haimavata,还有铜鍱部Ta^mras/a^t!i^ya,以为一直到菩提树下坐的菩萨,还是异生。为什么是异生?在菩萨的「本生」中,或是树神等鬼 [P149] 趣,或是鸟兽等旁生趣,圣者是不会生在这恶趣中的。而且,现实的释迦菩萨,曾娶妃、生子。出家后,去从外道修学,修了六年的长期苦行。在菩提树下,还起贪、恚、痴──三不善寻,可见没有断烦恼,不是圣者模样。所以菩萨一定是异生,直到一念顿证无上菩提,才成为大圣佛陀。这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菩萨观。
大众部Maha^sa^m!ghika方面,如『论事』所传安达罗派Andhraka的见解(1)说:
「菩萨于迦叶佛之教语入决定」。 「菩萨因自在欲行,行堕处,入母胎,从异师修他难行苦行」。
安达罗派,是王山Ra^jagiriya、义成Siddhattha、东山住Pu^rvas/aila、西山住 Aparas/aila──四部的总称,是大众部在南印度分出的部派。这四派,都以为:释尊过去听迦叶佛Ka^s/yapa的教说而入「决定」nya^ma。『论事』评破菩萨听迦叶佛说法而证入的见解;入决定就是证入「离生」,如那时入决定,释尊那时就应该是圣者了!案达罗派以为菩萨是有圣者的,所以说:「菩萨因自在欲行……难行苦行」。行堕处,是在恶趣的鬼神、旁生中。从异师修难行苦行,就是释迦菩萨所行的。菩萨的入恶趣,入母胎,从外道修行,不是烦恼或恶业所使,而是圣者的「自在欲行」──随自己的愿欲而行的。这与『异部宗轮论』的大众部等说相合,如『论』(大正四九‧一五下)说: [P150]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6虎生。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随意能往」。
前四事,是最后身菩萨。一切末后身菩萨,虽然入母胎,但不以父母精血等为自体。从右!6虎 生,说明菩萨身的清净。菩萨不会起三恶想。从外道去修学,修苦行,都不是无…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