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231;六六八中)。
注【21-009】『佛本行集經』卷四(大正叁‧六六九上──六七二上)。
注【21-01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叁中、七四上──七五上)。
注【21-011】『佛種姓經』(南傳四一‧二一九以下)。
注【21-012】『大事』Maha^vastuVo1.I.pp.1.46-63.
注【21-013】『大智度論』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21-014】『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七上)。
注【21-015】『攝大乘論釋』卷一一(大正叁一‧二二九中)。
注【21-016】『攝大乘論釋』卷一一(大正叁一‧二叁0上──下)。
注【21-017】『修行本起經』卷上(大正叁‧四六叁上)。
注【21-018】『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大正叁‧四七叁中)。
注【21-019】『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大正叁‧六二叁上)。
注【21-020】『佛本行集經』卷六(大正叁‧六八二中)。
注【21-021】 Mah^avastu(大事)vol.I.p.76. [P140]
注【21-02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大正九‧五七二中)。
第叁項 菩薩行──波羅蜜多
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雖各部派的分類不一致,而都是稱之爲波羅蜜多(或簡譯爲「波羅蜜」)的。波羅蜜多pa^ramita^,譯義爲「度」,「到彼岸」。『大智度論』說:「于事成辦,亦名到彼岸」。附注說:「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1)。在一般習用語言中,波羅蜜多有「究竟」、「完成」的意義。如『中部』『不斷經』,稱贊舍利弗S/a^riputra,于戒、定、慧、解脫,能得自在,得究竟(2);得究竟就是pa^rami^patta的義譯。所以,波羅蜜多是可用于果位的。這是修行所成就的,從此到彼的實踐道,也就名爲波羅蜜多,是「因得果名」。這是能到達究竟的,成爲菩薩行的通稱。
菩薩的波羅蜜多行,在分類方面,也是各部的意見不一,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中)說:
「如說菩薩經叁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而得圓滿,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外國師說:有六波羅蜜多,謂于前四,加忍、靜慮。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後二波羅蜜多,即前四所攝。……複有別說六波羅蜜多,謂于前四,加 [P141] 聞及忍」。
迦濕彌羅Kas/mi^ra論師,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毗婆沙師Vibha^s!a^,立四波羅蜜多──施、戒、精進、般若。「外國師」,在名稱上看來,是迦濕彌羅以外的外國師。然依『大毗婆沙論』所見,在思想上,外國師與「西方師」,「犍陀羅Gandha^ra師」,大致相近(3)。所以外國師是泛稱古代罽賓區的佛教。外國師立六波羅蜜多──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在部派中,流行于罽賓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經』,梵衍那 Ba^miya^n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大事』的『多佛品』,不明部派的『修行本起經』,都說到六波羅蜜多(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說:「修行滿六波羅蜜」(5),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師說。『增壹阿含經』『序品』說:「人尊說六度無極」(6),傳說爲大衆部 Maha^s^am!ghika說。六波羅蜜多,是多數部派所通用的,所以大乘佛法興起,也立六波羅蜜多。另一派的六波羅蜜多說,是:施、戒、聞、忍、精進、般若。菩薩波羅蜜多行,不立禅(靜慮)波羅蜜多,與迦濕彌羅論師相同,這是值得注意的。
銅鍱部Ta^mras/a^t!i^ya所傳:覺音Buddhaghos!a引『佛種姓』 頌,立十波羅蜜多:施、戒、出離、智慧、精進、忍、真谛、決定、慈、舍(7)。然『小部』的『譬喻』中,『佛譬喻』與之相當的,爲六九──七二頌,似乎沒有說到智慧。文中的「無上之悟」,是波羅蜜多圓滿 [P142] 的果證,不屬于因行。頌中說:「行真谛加持,真谛波羅蜜滿足」(8)。加持adhit!t!ha^na,即「真谛決定」──「決定」的異譯。依此文,加持(決定)是否可以離真谛而別立呢!『所行藏』分叁段──施、戒、出離等,在出離段中,說到了出離、決定、真實、慈悲、舍──七波羅蜜。但在攝頌中,又說到忍波羅蜜,與十波羅蜜不相符合(9)。銅鍱部古義,到底立幾波羅蜜多,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定論。因此想到,『佛譬喻』初頌說:「叁十波羅蜜多滿」(10)。「叁十」,不知是什麼意義!也許是初說叁波羅蜜多,其後又成立十波羅蜜多。後人綜合的說「叁十波羅蜜多」,安在『佛譬喻』的最初吧!銅鍱部所傳波羅蜜多,有「真谛加持」,這是與「谛語」有關的。或有智,或沒有智,同樣的都沒有禅定,與迦濕彌羅論師相合。
釋尊過去生中事──「本生」與「譬喻」的內容,加以選擇分類,被稱爲波羅蜜多的,或四、或六、或八、或十。波羅蜜多的名數,雖有不同,而都是出于傳說中的「本生」或「譬喻」。依釋尊所行的而一般化,成爲一切菩薩所共行的波羅蜜多。銅鍱部所傳(八波羅蜜),本沒有般若波羅蜜多,這是很有意義的。因爲般若是證悟的,如菩薩而有智慧,那就要證入實際了。所以無上菩提是果證,而不是波羅蜜多行。但在罽賓區的佛教,一般都公認般若爲波羅蜜多。在釋尊過去所行事,那些是般若波羅蜜多呢?『大毗婆沙論』說:「菩薩名瞿頻陀,精求菩提,聰慧第一,論難無敵,世共稱仰」(11)。瞿頻陀Govinda是『長阿含經』的大典尊(12)。而『根有律藥 [P143] 事』又別說:「皆由口業真實語,昔名藥物大臣時,牛出梵志共論義,當滿般若波羅蜜」(13)。『根有律』所說,是大藥的故事(14)。這二事,都只是世俗的聰敏,與體悟的般若不同。除六波羅蜜多一系外,佛教界多數不立禅波羅蜜多。康僧會所譯的『六度集經』,舉「禅度無極」九章。「得禅法」、「比丘得禅」、「菩薩得禅」──叁章,都是說明的,沒有本生或譬喻。「太子得禅」叁章,佛得禅,都是釋尊最後生事。「常悲菩薩本生」,是引用『般若經』的,解說爲釋尊本生,也與經說不合。這樣,「禅度無極」九章,只有「那賴梵志本生」,可說是過去生中所行。在釋尊的「本生」與「譬喻」中,當然有修禅的,但禅定帶有獨善的隱遁風格,不能表現菩薩求無上道的精神。所以部派佛教所傳說的菩薩,是不重禅定的。在聲聞學者看來,菩薩是「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的(15)。『小品般若經』也說:菩薩不入深定(16),因爲入深定,有退轉聲聞果的可能。部派佛教所傳的(原始的)菩薩,或不重般若,或不重禅定。天臺宗稱之爲「事六度菩薩」,是很適當的名稱!那時代傳說的菩薩,的確是從事實的實踐中去修菩薩行的!
波羅蜜多,最通遍流傳的,是六波羅蜜多。在大乘佛法興起時,有『六波羅蜜經』(17),大約與『六度集經』爲同性質的教典。從釋尊的「本生」與「譬喻」中,選擇多少事,約六波羅蜜而編爲六類,作爲大乘行者,實行六波羅蜜多──菩薩道的模範,爲最早的大乘經之一。
注【22-001】『大智度論』卷一二(大正二五‧一四五中)。 [P144]
注【22-002】『中部』(一一一)『不斷經』(南傳一一下‧七)。
注【22-003】拙著『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叁0五──叁0七)。
注【22-004】『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六下)。Maha^vastu(大事)Ⅲ. P, 26.。『修行本起經』卷上(大正叁‧四六叁上)。
注【22-00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注【22-006】『增壹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
注【22-007】『本生』『因緣物語』(南傳二八‧叁五──五0、九五──九七)。
注【22-008】『譬喻』『佛譬喻』(南傳二六‧一0)。
注【22-009】『所行藏』(南傳四一‧叁六叁以下)。
注【22-010】『譬喻』『佛譬喻』(南傳二六‧一)。
注【22-01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中)。
注【22-012】『長阿含經』卷五『典尊經』(大正一‧叁一中──叁四上)。『長部』(七)『大典尊經』,同。
注【22-01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五下)。
注【22-01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七‧二八所說。
注【22-015】『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大正一四‧四一八下)。
注【22-01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 [P145]
注【22-017】『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