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31;叁下)。
注【20-016】『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五下)。『相應部』「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四五)。
注【20-017】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八一──一八二)。
注【20-0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一(大正七‧六0上──六一上)。 [P133]
注【20-019】『成唯識論』卷叁引經(大正叁一‧一五上)。此經語本出律部,編入『增壹阿含』。
第二項 菩薩修行的階位
成佛以前,爲了求得無上菩提,久修大行的,名爲菩薩。菩薩過去生中的久遠修行,功德展轉增上,這是當然的事。對無量本生(1)所傳說的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古人漸漸的分別前後,而菩薩的修行階位,也就逐漸的顯示出來,這是大乘菩薩行位說的淵源。
屬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經』,說菩薩有「四種微妙性行」。屬于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說到「四行」。法藏部出于分別說部 Vibhajyava^din ,說出世部出于大衆部Maha^sa^m!ghika,部派的系統不同,而所說卻相近。可能是:說出世部的教區,在梵衍那Ba^miya^n(2),即今Ghorband河與Indu河上流,梵衍那溪谷山地(3);法藏部盛行于罽賓,化區相近,所以有共同的傳說。「四行」是(4):
圖片
『佛本行集經』 『大事』
自性行 自性行prakr!ti-carya^
願性行 願行pran!idha^na-carya^
順性行 順行anuloma-carya^
[P134]
轉性行 不退行anivartana-c.
依『佛本行集經』,一、「自性行」:在沒有發願成佛以前,「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複更廣行其余善業」,這是菩薩種姓。雖沒有發心,也不一定見佛,卻已成就了重道德,重宗教,又能多作慈善事業的性格。這是生成了的菩薩種姓,也可能是從積集善根,成就這樣的菩薩法器。二、「願性行」:是發願希求無上菩提。叁、「順性行」:是隨順本願,修六波羅蜜多成就的階段。四、「轉性行」:依『大事』是「不退轉行」,就是供養然燈佛Di^pam!kara,蒙佛授記階段。『佛本行集經』說:「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這是說,供養然燈佛,蒙佛授記的事,讀誦然燈佛授記「因緣」,就可以明白。然燈佛授記,正是不退轉位。所以『佛本行集經』與『大事』,所說的意義相同;『佛本行集經』的「轉性行」,應該是「不退轉性」的訛脫。四性行,明確的分別出菩薩的行位──種性位,發心位,隨順修行位,不退轉位。後叁位,與『小品般若經』說相合。
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或依修行的時劫,逢見的如來,分別菩薩道的進修階位。不過各部派的意見,是異說紛纭的。一、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經』,從「身值叁十億佛,皆同一號,號釋迦如來」起,到「善思如來」止(5),應該是「自性行」位。從「示誨幢如來,……初發道心」(6), [P135] 是「願性行」位。「我念往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帝釋幢如來;這樣的佛佛相承,到勝上如來,「我身悉皆供養承事」(7),是「順性行」位。見然燈佛授記;再「過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8),是「不退轉性」位。然燈佛以來,從一切勝佛到迦葉佛,共十四佛(9)。二、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說,發心以來,是經叁大阿僧祇劫,又百大劫成佛的,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一中──八九二下)說:
「過去久遠,人壽百歲時,有佛名釋迦牟尼,出現于世。……時有陶師,名曰廣熾,…… 願我未來當得作佛。……發是願後,乃至逢事寶髻如來,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滿。從此以後,乃至逢事然燈如來,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滿。複從此後,乃至逢事勝觀(即毗婆屍)如來,是名第叁劫阿僧企耶滿。此後複經九十一劫,修妙相業,至逢事迦葉波佛時,方得圓滿」。 「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五千佛,最初名釋迦牟尼,最後名寶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六千佛,最初即寶髻,最後名然燈。第叁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七千佛,最初即然燈,最後名勝觀。于修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勝觀,最後名迦葉波。當知此依釋迦菩薩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傳說的叁阿僧企耶中劫逢事諸佛,與論師說有些不同。『 [P136] 藥事』的長行與偈頌,也小有出入,如長行的寶髻佛(與論師同),偈頌作帝釋幢佛(10)。這可見對于菩薩行的傳說,意見是多麼紛纭!說一切有部所傳,然燈佛以後,又過一阿僧祇劫,與『佛本行集經』說相合。叁、銅鍱部Ta^mras/a^t!i^ya所傳,如『佛種姓經』說:從然燈佛授記,到迦葉佛,經曆了「四阿僧祇又十萬劫」。授記以前,沒有留下傳說。從然燈佛起,逢事二十四佛,才圓滿成佛(11)。四、說出世部的『大事』說:自性行時期,釋尊過去逢Apara^jitadhvaja佛。願行時期,逢過去的釋迦牟尼S/a^kyamuni佛而發心,與說一切有部說相合。順行時期,逢 Samita^vin佛。不退行時期,見然燈佛而得授記(12)。依上來四說,可見部派間對釋尊過去生中,所經時劫,所逢見的佛,傳說是不完全一致的。修行叁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可能與大衆部相同),爲後代北方的論師所通用,其實並不一定。所以『大智度論』這樣說:「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13)。無量阿僧祇劫,『佛本行集經』也有此說(14),不一定是大乘者的創說。又梁譯『攝大乘論釋』說:「有五種人,于叁阿僧 只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或叁十叁阿僧祇劫」(15)。後二說,是梁譯所獨有的。『論』說七阿僧只劫,是「余部別執」,「別部執」(16),也應該是部派的異說。
菩薩修行的階位,大乘立有種種行位。部派佛教中,也有「十地」說。如『修行本起經』說:「積德無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17)。『太子瑞應本起經』(可能屬化地部﹞ [P137] 說:「修道德,學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18)。『過去現在因果經』說:「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19)。這些不明部派的佛傳,都說到了十地。『佛本行集經』,在所說「一百八法明門」中,也說:「從一地至一地智」(20)。十地說似乎爲各部派所采用,雖然內容不一定相同。現存說出世部的『大事』,有明確的十地說,十地是(21): 初「難登地」dura^roha^ 二「結合地」baddhama^na^ 叁「華莊嚴地」pus!paman!d!ita 四「明輝地」rucira^ 五「應心地」cittaviatara^ 六「妙相具足地」ru^pavati^ 七「難勝地」durjaya^ 八「生誕因緣地」janmanides/a 九「王子位地」yauvara^jyta^ 十「灌頂地」abhis!eka
『大事』的十地說:初地是凡夫而自覺發心的階位。第七地是不退轉地。第八生誕因緣,第 [P138] 九王子,第十灌頂,這是以世間正法化世的輪王,比擬以出世法化世的佛。輪王誕生,經王子,也就是太子位,然後灌頂。灌頂,是印度國王登位的儀式,灌了頂就成爲(國)輪王。十地的生誕因緣,是成佛的因緣圓滿,決定要誕生了。王子位,是從兜率天下降,出胎,直到菩提樹下坐。灌頂位,就是成佛。這一十地說,與大乘「發心」等「十住(地)」說,及「歡喜」等「十地」說,都有類似的地方,特別是十住說。第七不退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頂住 ──這四住,與『大事』的(七──十)後四地,無論是名稱,意義,都非常相近。初發心住,也與初難登地相當。『大事』十地與大乘的十住說,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歡喜等十地,雖名稱不同,然第五難勝地sudurjaya^,與『大事』的第七難勝地durjaya^相近;第十法雲地,經說十方諸佛放光,爲菩薩灌頂(22),也保存最後灌頂的古義。部派的十地說,彼此不一定相合,但依『大事』的十地說,也足以看出與大乘菩薩行位的關系。
注【21-001】『七萬七千本生諸經』,見『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大正五0‧叁0四下)。
注【21-002】『大唐西域記』卷一(大正五一‧八七叁中)。
注【21-003】『望月佛教大辭典』(四六七四)。
注【21-004】『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六下)。『大事』Maha^vastuV01.I.PP.1.46-63.
注【21-005】『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五下──六五六中)。 [P139]
注【21-006】『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六中)。
注【21-007】『佛本行集經』卷一──二(大正叁‧六五七上──六五九中)。
注【21-008】『佛本行集經』卷四(大正叁&…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