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P4

  ..續本文上一頁爲菩薩。在經、律中,彌勒成佛的事,約與過去佛的思想同時。『中阿含經』的『說本經』,首先說到阿那律陀Aniruddha的本起。次說:未來人壽八萬歲時,這個世界,「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時,有名爲螺S/an%kha的作轉輪王;彌勒佛出世,廣度衆生。當時,尊者阿夷哆 Ajita發願作轉輪王,尊者彌勒發願成佛(7)。南傳的『中部』,沒有與『說本經』相當的。但在『長部』的『轉輪聖王師子吼經』,說到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有儴伽(螺)作轉輪王,彌勒成佛(8),主體部分,與『說本經』相同。『長阿含經』的『轉輪聖王修行經』(9),與『長部』說一致。彌勒成佛,是「譬喻」(本末),本只說明未來有佛出世,與一般的授記作佛,文體不同。『說本經』增入了阿夷哆與彌勒發願,及佛的許可,使其近于授記作佛的體例,但也不完全相同。彌勒成佛,被編入『阿含經』,是相當古老的「譬喻」,但沒有說到菩薩一詞。釋尊授記作佛,傳說爲然燈佛Di^pam!kara時。當時,釋尊是一位婆羅門青年,名字因傳說而不同:或名彌卻(雲‧雲雷──Megha(10),或名善慧Sumati(11),或名無垢光(12)。青年以「五華獻佛」,「布發掩泥」,求成佛道,得到然燈佛給予未來世中成佛的記別。這一傳說,有蒙佛授記,決定成佛的特殊意義,所以爲多種大乘經所引用。這是各部派公認的傳說,但沒有編入『阿含經』;也只有法藏部的『四分律』,才編入律部(13)。『四分律』說到彌卻菩薩,也說到定光(未成佛前 [P128] )菩薩、彌勒菩薩。但這是後起的「本生」,不能證明「菩薩」因此事而得名。

  

  上座部Sthavira系所傳的論典,都說到了菩薩,如說一切有部(論師系)的根本論── 『阿毗達磨發智論』卷一八(大正二六‧一0一八上)說:

  

   「齊何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

  

  『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八(大正二八‧五八五上──中)說:

  

   「雲何菩薩人?若人叁十二相成就;不從他聞,不受他教,不請他說,不聽他法,自思、自覺、自觀,于一切法知見無礙;當得自力自在、豪尊勝貴自在,當得知見無上正覺,當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成就大慈,轉于*輪:是名菩薩人」。

  

  『舍利弗阿毗昙論』,屬于印度本土的分別說部,「菩薩人」,出于該論的『人品』。南傳(錫蘭的分別說部)的『論事』,也說到菩薩(14)。屬于上座部系的論書,都有菩薩,而對「菩薩」的地位,同樣的說到成就(叁十二大人)相。依說一切有部,那是叁大阿僧劫修行圓滿,百劫修相好的階段。上座部系的菩薩,地位是相當高的。依論典所見,菩薩名稱的成立,不可能遲于西元前二世紀的。

  

  佛法進入部派時代,在發展中呈現的事象,有值得注意的:一、佛法,著重于初轉*輪的四谛說。四谛是佛法綱宗:苦與集,是生死苦迫的因果事實;滅是苦集的息滅;道是滅苦集的道。 [P129] 在四谛中,佛法只是解脫生死苦而歸于涅槃的寂滅。佛弟子在佛法中修行,以解脫生死,證入涅槃爲最高理想。或說聲聞乘修四谛法(15),也只是這一普遍事實的敘述。二、在佛陀遺體、遺物、遺迹的崇奉中,佛的崇高偉大,被強力的宣揚起來。佛與弟子間的差別,也被深深的發覺出來。發現『阿含經』中,佛以求成「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 爲目的;與聲聞弟子們以涅槃爲理想,似乎有些不同。本來,聲聞弟子證果時,經上也說:「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正覺」)(16)。決定趣向叁菩提,不正是聲聞弟子的目標嗎?如佛于波羅奈Va^ra^n!asi^轉*輪:*輪是佛心中的菩提,在弟子心中顯現出來,從此至彼,所以比喻爲轉*輪。佛與聲聞弟子所證的正法,是沒有差別的。然在佛教界,一般以「前蘊滅,後蘊不複生」,證入涅槃爲目的;菩提,似乎只是達成理想的工具一樣。在這普遍的情形下,形成了這樣的差別:佛以成無上菩提爲目的,聲聞弟子以證入涅槃爲目的。叁、部派分化過程中,釋尊過去生中的事,或「本生」,或「譬喻」,更多更廣的傳布開來,爲當時佛教界所公認。佛在過去生中的修行,與聲聞弟子不一樣。釋尊在過去生中,流轉于無量無數的生死中,稱之爲聲聞s/ra^vaka、辟支佛pratyeka-buddha,都不適當。這麼多的廣大修行,多生累劫,總不能沒有名稱。佛是以求成無上菩提爲理想的,所以稱爲菩薩bodhisattva ,就是勇于求成(無上)菩提的人。這一名稱,迅速爲當時佛教界所公認。這一名稱,約成立于 [P130] 西元前二00年前後。由于解說不一,引起上座部論師們的反應,作出以「成就相異熟業」爲菩薩的論定。上座部各派的意見相同,所以其時間不會太遲。至于Bha^rhut塔上的銘刻,仍作「世尊入胎」、「世尊髻之祭」,而不用菩薩名稱,只是沿用『阿含經』以來的語法,不足以證明當時佛教界,還沒有菩薩一詞。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與薩埵的綴合語。菩提與薩埵綴合所成的菩薩,他的意義是什麼?在佛教的發展中,由于菩薩思想的演變,所以爲菩薩所下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解說。菩提 bodhi,譯義爲「覺」,但這裏應該是「無上菩提」。如常說的「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菩提是佛菩提、無上菩提的簡稱,否則泛言覺悟,與聲聞菩提就沒有分別了。菩(提)薩(埵)的意義,『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引述Har Dayal所著書所說── 菩薩的七種意義;及西藏所傳,菩薩爲勇于求菩提的人(17)。今依佛教所傳來說:薩埵sattva 是佛教的熟悉用語,譯義爲「有情」──有情識或有情愛的生命。菩薩是求(無上)菩提的有情,這是多數學者所同意的。依古代「本生」與「譬喻」所傳的菩薩,也只是求無上菩提的有情。然求菩提的薩埵,薩埵內含的意義,恰好表示了有情對于(無上)菩提的態度。初期大乘經的『小品般若經』,解說「摩诃(大)薩埵」爲「大有情衆最爲上首」,薩埵還是有情的意義 。『大品般若經』,更以「堅固金剛喻心定不退壞」,「勝心大心」,「決定不傾動心」,「真利樂心 [P131] 」,「愛法、樂法、欣法、熹法」──五義,解說于「大有情衆當爲上首」的意義(18)。所舉的五義,不是別的,正是有情的特性。生死流轉中的有情,表現生命力的情意,是堅強的,旺盛的。是情,所以對生命是愛、樂、欣、熹的。釋尊在成佛不久,由于感到有情的「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6槱阿賴耶」,不容易解脫,而有想入涅槃的傳說(19)。但這種情意:如改變方向,對人,就是「真利樂心」;對正法──無上菩提,就是「愛法、樂法、欣法、!6槱法」心。菩薩,只是將有情固有的那種堅定、愛著的情意特性,用于無上菩提,因而菩薩在生死流轉中,爲了無上菩提,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愛好,那樣的精進!H氏七義中,第六,薩埵是「附著」義;第七,是「力義」;西藏傳說爲「勇心」義,都與『般若經』所說相合。所以,菩薩是愛樂無上菩提,精進欲求的有情。如泛說菩提爲覺,薩埵爲有情(名詞),就失去菩薩所有的,無數生死中勤求菩提的特性。

  

  

  注【20-001】『相應部』「緣起相應」(南傳一叁‧六──一五)。

  注【20-002】『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二‧一0一上──中)。

  注【20-003】『中阿含經』卷一七『長壽王本起經』(大正一‧五叁六下)。卷一八『天經』(大正一‧五叁九中)。卷二五『念經』(大正一‧五八九上)。卷五六『羅摩經』(大正一‧七七六上)。

  注【20-004】『中部』(一二八)『隨煩惱經』(南傳一一下‧二00)。『增支部』「八集」(南傳二一‧二四一)。 [P132] 『中部』(一九)『雙考經』(南傳九‧二0六)。『中部』(二六)『聖求經』(南傳九‧二九四)。

  注【20-005】『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大正一‧叁下)。

  注【20-006】幹舄龍祥『本生經類思想史之研究』(六六──六七)。

  注【20-007】『中阿含經』卷一叁『說本經』(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下)。

  注【20-008】『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八‧九二──九四) 。

  注【20-009】『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中)。

  注【20-010】『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八四上──七八五下)。『增壹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中──五九九下)。『佛本行集經』卷叁(大正叁‧六六五上──六六六中) 。

  注【20-011】『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大正叁‧六二0下)。

  注【20-012】『修行本起經』(大正叁‧四六一下)。

  注【20-013】『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七九中──七八六下)。

  注【20-014】『論事』(南傳五七‧叁六叁──叁七一)。

  注【20-015】『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