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P2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胜妙,而终于过去(不究竟);现在成佛,才得究竟的解脱。融摄印度的先贤盛德,引归到出世的究竟解脱。也就因此,先贤的盛德──世间的善业,成为佛过去生中的因行,菩萨道就由此而引发出来。此外,律师所传的佛(释尊)的本生,虽也有王、臣、长者、婆罗门,而平民、鬼神、旁生──鹿、象、鸟等,也成为释尊的前生:这是印度民间传说的佛化。释尊的「本生」,越传越多,南方锡兰所传的,『小部』有『本生』集,共五四七则。我国所传的,如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支谦译的『菩萨本缘经』;竺法护译的『生经』。但究竟有多少本生,没有确定的传说。

  

  「譬喻」:是梵语阿波陀那的义译。依『大毗婆沙论』所引──『长譬喻』、『大譬喻』、『大涅槃譬喻』(20),或解说「譬喻」的原始意义,是光辉的事迹,这是大致可信的。然而,「譬喻」在北方,通于佛及弟子,也通于善恶。这些「譬喻」,又与业报因缘相结合;「譬喻」与「因缘」的部类,有些是不容易分别的。如『大譬喻经』,或作『大因缘经』,就是一例。与「因 [P116] 缘」结合的「譬喻」,在当时的通俗弘法,引用来作为事理的证明,所以或译为「譬喻」、「证喻」。『大智度论』提到「菩萨譬喻」(21),这是与佛菩萨思想有关的。考铜鍱部所传,『小部』有『譬喻』集,都是偈颂,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佛譬喻」为佛自说的,赞美诸佛国土的庄严;末后举十波罗蜜多,也就是菩萨的大行(22)。「辟支佛譬喻」(23),是阿难A^nanda说的。「长老譬喻」五四七人(24);「长老尼譬喻」四0人(25)。这是声闻圣者,自己说在往昔生中,见佛或辟支佛等,怎样的布施、修行。从此,多生中受人天的福报,最后于释尊的佛法中出家,得究竟的解脱。据此来观察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的传说,在『根有律药事』中,虽次第略有紊乱,而确有内容相同的部分。『药事』这一部分,可分二大章:一、佛说往昔生中,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又分二段:先是长行,从顶生王到陶轮师止(26)。次是偈颂,与『小部』的「佛譬喻」相当(27)。接着,有毡遮Cin~ca^外道女带盂谤佛一节(28),是长行,与上下文都不相连接。就文义而论,这是错简,应属于末后一段。二、佛与五百弟子到无热池Anavatapta,自说本起因缘。先说舍利弗S/a^riputra与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神通的胜劣(29)。次由大迦叶Maha^ka^s/yapa等自说本业,共三十五人,都是偈颂(30),与『小部』『譬喻』的「长老譬喻」,为同一原型的不同传承。末后,佛自说往昔的罪业,现受金槍、马麦等报(31)。「菩萨阿波陀那」,就是佛说往昔的菩萨因行部分,这是菩萨思 [P117] 想的重要渊源。

  

  「因缘」:一般的说,佛的说法与制戒,都是有因缘的──为谁说法,为谁制戒。然原始结集,但直述法义与戒条,说法与制戒的因缘,是在传授时说明而流传下来的。这样的因缘,是没有特殊部类的。有些偈颂(说法),不知道是怎样说的,于是有因缘。如「义品因缘」,即汉译『义足经』的长行。如『小部』『波罗衍那品』(『彼岸道品』),在正说一六章以前,有「序偈」(32);『小部』『那罗迦经』,也有「序偈」(33)。这是说法──偈颂的「因缘」。律部中,分别说部系Vibhajyava^din中,迦叶维师Ka^s/yapi^ya称佛传为『佛往因缘』;尼沙塞师Mahi^s/a^saka称为『毗尼藏根本』(34)。分别说部系的佛传,是渊源于律藏而别组织的。『铜鍱律』从释尊成佛说起,度五比丘,摄化出家众,「善来受具」,「三归受具」。度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在王舍城制立白四羯磨的「十众受具」(35)。『五分律』从释迦族迁移到雪山下说起(36);『四分律』从劫初众所举王说起,都说到「十众受具」止(37)。这是建立僧伽的「因缘」。说一切有部律,着重于破僧的「因缘」。从(众许王或)佛诞生说起,到迦毗罗Kapilavastu 度释种及提婆达多Devadatta止,为后来破僧的「因缘」(38)。所以『根有律破僧事』,前九卷就是佛传。大众部Maha^sa^m!ghika的佛传,名为『大事』,也从律藏中别出。这样,佛的传记,是出于律的(建僧或破僧)「因缘」,而发展编集所成的。南传『小部』的『本生』,前 [P118] 有「因缘」nida^na,分「远因缘」、「次远因缘」、「近因缘」。从然灯佛Di^pam!kara 时受记说起,到成佛,转*轮,回祖国化度,成立祇园Jetavana止(39)。在祇园说『本生』,所以这是本生的「因缘」。律中的「因缘」,与「本生因缘」,都是佛的传记。在佛传中,发现佛陀超越世间的伟大。

  

  

  注【18-001】『长部』(一九)『大典尊经』(南传七‧二四四──二六八)。

  注【18-002】『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七四──八0)。

  注【18-003】『长部』(五)『究罗檀头经』(南传六‧一九七──二0九)。

  注【18-004】『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三九、一四二──一四四)。

  注【18-005】『中部』(八三)『大天!4抖林经』(南传一一上‧一00──一0八)。

  注【18-006】『大般涅槃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一下──四五二上)。

  注【18-007】『相应部』「梵天相应」(南傅一二‧二六三──二六六)。

  注【18-008】『中部』(五0)『魔诃责经』(南传一0‧七四──八一)。

  注【18-009】『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五上)。

  注【18-010】『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注【18-011】『长部』(一九)『大典尊经』(南传七‧二六八)。

  注【18-012】『长部』(七)『大善见王经』(南传七‧二0一)。 [P119]

  注【18-013】『中部』(八一)『陶师经』(南传一一上‧七二)。

  注【18-014】『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二六)。

  注【18-015】『中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一‧五一五上)。

  注【18-016】『中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五下)。

  注【18-017】『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八上)。

  注【18-018】『中阿含经』卷四0(大正一‧六八四上)。

  注【18-019】『中阿含经』卷二(大正一‧四二九中)。

  注【18-02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18-021】『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18-022】『譬喻』「佛譬喻」(南传二六‧一──一0)。

  注【18-023】『譬喻』「辟支佛譬喻」「南传二六‧─二──二七)。

  注【18-024】『譬喻』「长老譬喻」(南传二六‧二八──二七‧三五四)。

  注【18-025】『譬喻』「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三五七──五一四)。

  注【18-02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三下)。

  注【18-02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注【18-02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上──中)。 [P120]

  注【18-02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七八上)。

  注【18-03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六──一八(大正二四‧七八上──九四上)。

  注【18-03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九四上──九七上)。

  注【18-032】『小部』『经集』『彼岸道品』(南傅二四‧三七0──三八六)。

  注【18-033】『小部』『经集』『大品』(南传二四‧二五八──二六三)。

  注【18-034】『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注【18-035】『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九九)。

  注【18-036】『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上──一一一中)。

  注【18-037】『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下)。

  注【18-03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一0(大正二四‧九九上──一四七中)。

  注【18-039】『本生』「因缘」(南传二八‧一──二0三)。

  

  

  

  第三项 传说──印度民族德行的精华

  十二分教中,与佛菩萨有关部分,现在可以考见的圣典,上面已约略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