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P9

  ..續本文上一頁下──四四上)說:

  

   「昙無!5鵋多亦說是偈:……上下諸世尊,方面及四維,法身與舍利,敬禮諸佛塔。東方及北方,在世兩足尊,厥名曰難勝,彼佛所說偈」。

  

  昙摩!5鵋多Dharmagupta就是法藏。東北方有「難勝佛」,現在在世,不知難勝佛所說的偈頌,是什麼。銅鍱部所傳『譬喻』中的『佛譬喻』,也有十方界多佛並出的思想,如(南傳二六‧九──一一)說: [P157] 「此世有十方界,方方無有邊際;任何方面佛土,不可得以數知」(六四)。 「多數佛與羅漢,遍集而來(此土)。我敬禮與歸命,彼佛及與羅漢。諸佛難可思議,佛法思議叵及。是淨信者之果,難思議中之最」(七六──七七)!

  

  「本生」與「譬喻」的傳出,似乎釋尊過去生中,始終在這一世界修行;見到過去的多數佛,也始終在這一世界。于是「一切諸部論師皆說:一切諸佛皆從閻浮提出」(18)。或說:「一切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屍國,而轉正*輪」(19);所以有「四處(成佛處、轉*輪處、降伏外道處、從天下降處)常定」的傳說。不但同時沒有二佛,先佛後佛都出于閻浮提Jambudvi^pa ──印度。這是注意此土而忽略了其他的世界。從『大智度論』及『入大乘論』,依聲聞法而批評「二佛不並」說的,主要爲:一、十方世界無量無數,是『雜阿含經』所說的(20)。十方世界中,都有衆生,衆生都有煩惱,都有生老病死,爲什麼其他世界,沒有佛出世?二、『大智度論』卷九,引『長阿含經』(大正二五‧一二六上)說:

  

   「過去未來今諸佛,一切我皆稽首禮。如是我今歸命佛,亦如恭敬叁世尊」。

  

  這一經偈,暗示了釋迦佛以外,還有現在佛。有無量世界,無量衆生,應該有同時出現于無量世界的佛。至于『多界經』說同時沒有二佛,那是這一佛土,不可能有二佛同時,並非其他佛土也沒有。『多界經』也說:沒有二輪王同時,也只是約一世界說而已。同時多佛說興起,佛教 [P158] 界的思想,可說煥然一新!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現在,那些因釋尊入涅槃而感到無依的信者,可以生其他佛土去。菩薩修菩薩道,也可以往來其他世界,不再限定于這個世界了。多佛,就有多菩薩。一佛一世界,不是排外的,所以菩薩們如有神力,也就可以來往于十方世界。佛世界擴大到無限,引起佛菩薩們的相互交流。于是,十方世界的,無數的佛與菩薩的名字,迅速傳布出來,佛法就進入大乘佛法的時代。

  

  

  注【25-00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0一)。

  注【25-002】『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二‧一0一上──下)。『相應部』「因緣相應」(南傳一叁‧六──一五)。

  注【25-003】『望月佛教大辭典』(六九叁下)。

  注【25-004】『佛本行集經』卷四(大正叁‧六七0下──六七二上)。

  注【25-005】『佛種姓經』(南傳四一‧二一九以下)。

  注【25-006】『中阿含經』卷一叁『說本經』(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一中)。

  注【25-007】『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上) 。 『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八‧九叁)。

  注【25-008】『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 『相應部』「因緣相應」(南傳一叁‧六七──七一)。又『雜阿含經』卷四叁(大正二‧叁一0中)。『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一五八──一六一)。

  注【25-009】『中阿含經』卷一叁『說本經』(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下)。 [P159]

  注【25-010】『高僧傳』卷五(大正五0‧叁五叁中──下)。

  注【25-011】『惟曰雜難經』(大正一七‧六0八下)。

  注【25-012】1.『高僧傳』卷二(大正五0‧叁叁四下)。2.『高僧傳』卷叁(大正五0‧叁叁九下)。3.『高僧傳』卷一一(大正五0‧叁九九上)。

  注【25-013】『中部』(一一五) 『多界經』(南傳一一下‧六二)。『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四0)。

  注【25-014】『論事』(南傳五八‧四一二──四一叁)。

  注【25-015】Maha^vastu(大事)vol. I. P. 121-123.

  注【25-016】『入大乘論』卷下(大正叁二‧四六上)。

  注【25-017】『增壹阿含經』卷二九(大正二‧七一0上)。

  注【25-018】『入大乘論』卷下(大正叁二‧四七上)。

  注【25-019】『佛所行贊』卷叁(大正四‧二九上)。

  注【25-020】『雜阿含經』卷叁四(大正二‧二四二上)。

  

  

  

  第二項 現實佛與理想佛

  「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1)!這是佛滅度時,比丘們內心的感傷。比丘們覺得,從此「無所覆護,失所(依)恃」,如孤兒的失去父母一樣。 [P160] 爲佛法,爲衆生,爲自己,都有說不出的感傷,因爲佛入涅槃,不再與世間發生關涉了。佛教極大多數的個人,都有失去「覆護」、「依怙」的感傷。這一內心的感傷,是異常深刻的。爲了這,「法身不滅」,「法身常在」,就被明顯的提示出來。「法身不滅」與「法身常在」,有叁類不同的意義,而都可說是符合佛法的。

  

  一、佛涅槃後,火化佛的生身,收取舍利s/ari^ra,造塔stu^pa,這是在家弟子的事。出家弟子,由大迦葉Maha^ka^s/yapa倡議,在王舍城Ra^jagr!ha舉行結集大會,結集佛說的經法與戒律,使僧團和合,佛法能延續下來。結集的經法與戒律,就稱之爲法身,如『增一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四九下)說:

  

   「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令法本不斷絕,阿難勿辭時說法」。

  

  「法本」,就是修多羅──經(或是「法波利耶夜」)。經法的結集宏傳,就是釋尊的法身長在。這一「法身長在」的思想,不是後起的,如『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四二)說:

  

   「阿難!我所說法、律,我滅後,是汝等師」。

  

  阿難感到了失去大師(佛)的悲哀,所以佛安慰他:我所教你們的法與律,就是你們的大師。只要依律行事,依法修行,不等于佛的在世教導嗎?以佛的舍利爲生身,經與律爲法身,等于 [P161] 面見大師,有所依止,有所禀承。但重律的律師,卻專在戒律方面說,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八(大正二四‧叁九八下──叁九九上)說:

  

   「汝等苾刍!我涅槃後,作如是念:我于今日無有大師。汝等不應起如是見!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說波羅底木叉,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是汝依處,若我住世,無有異也」。

  

  『佛所行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都說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戒經,是汝大師(2),與『雜事』相合。這是尊重佛的經法與戒律,看作佛的法身;如心與法、律相應,也可說與佛同在了。

  

  二、佛的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在故鄉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純陀Cunda沙彌(或譯作均提、均頭),處理好了後事,帶著舍利弗的舍利(遺骨)、衣缽,來王舍城見佛。阿難A^nanda聽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裏非常苦惱。那時,佛安慰阿難說:「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3)!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身」是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後來,khandha都被寫作skandha──「蘊」,如八犍度被稱爲八蘊。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蘊」。衆生的有漏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是必朽的,終于要無常滅去的。聖者所有的無漏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並不因涅槃而就消滅了,這是無漏身,也 [P162] 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系念這五分法身,這才是真正的佛。沒有成佛以前,有叁十二相好的色身,但並沒有稱之爲佛。所以不應該在色相上說佛,而要在究竟的無漏五蘊功德上說(不過,五分法身是通于阿羅漢的)。如歸依佛,佛雖已入涅槃,仍舊是衆生的歸依處,就是約究竟無漏功德說的。『發智論』的釋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四(大正二七‧一七七上)說:

  

   「今顯此身父母生長,是有漏法,非所歸依。所歸依者,謂佛無學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有漏身與無漏所成菩提法,『雜心論』也稱之爲生身與法身(4)。這樣,佛的無漏功德法身,永遠的成爲人類的歸依處。五蘊法身並不因涅槃而消失,這是「法身不滅」、「法身常在」的又一說。

  

  叁、傳說:佛上忉利天Tra^^yastrim!s/a,爲生母說法,在天上住了叁個月。等到決定日期,從天上下來,各地的佛弟子,都來見佛禮佛,這是一次盛大的集會。那時,須菩提Subhu^ti (譯爲善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叁章 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