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四四上)说:
「昙无!5鵋多亦说是偈:……上下诸世尊,方面及四维,法身与舍利,敬礼诸佛塔。东方及北方,在世两足尊,厥名曰难胜,彼佛所说偈」。
昙摩!5鵋多Dharmagupta就是法藏。东北方有「难胜佛」,现在在世,不知难胜佛所说的偈颂,是什么。铜鍱部所传『譬喻』中的『佛譬喻』,也有十方界多佛并出的思想,如(南传二六‧九──一一)说: [P157] 「此世有十方界,方方无有边际;任何方面佛土,不可得以数知」(六四)。 「多数佛与罗汉,遍集而来(此土)。我敬礼与归命,彼佛及与罗汉。诸佛难可思议,佛法思议叵及。是净信者之果,难思议中之最」(七六──七七)!
「本生」与「譬喻」的传出,似乎释尊过去生中,始终在这一世界修行;见到过去的多数佛,也始终在这一世界。于是「一切诸部论师皆说:一切诸佛皆从阎浮提出」(18)。或说:「一切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尸国,而转正*轮」(19);所以有「四处(成佛处、转*轮处、降伏外道处、从天下降处)常定」的传说。不但同时没有二佛,先佛后佛都出于阎浮提Jambudvi^pa ──印度。这是注意此土而忽略了其他的世界。从『大智度论』及『入大乘论』,依声闻法而批评「二佛不并」说的,主要为:一、十方世界无量无数,是『杂阿含经』所说的(20)。十方世界中,都有众生,众生都有烦恼,都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其他世界,没有佛出世?二、『大智度论』卷九,引『长阿含经』(大正二五‧一二六上)说:
「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
这一经偈,暗示了释迦佛以外,还有现在佛。有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应该有同时出现于无量世界的佛。至于『多界经』说同时没有二佛,那是这一佛土,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并非其他佛土也没有。『多界经』也说:没有二轮王同时,也只是约一世界说而已。同时多佛说兴起,佛教 [P158] 界的思想,可说焕然一新!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现在,那些因释尊入涅槃而感到无依的信者,可以生其他佛土去。菩萨修菩萨道,也可以往来其他世界,不再限定于这个世界了。多佛,就有多菩萨。一佛一世界,不是排外的,所以菩萨们如有神力,也就可以来往于十方世界。佛世界扩大到无限,引起佛菩萨们的相互交流。于是,十方世界的,无数的佛与菩萨的名字,迅速传布出来,佛法就进入大乘佛法的时代。
注【25-001】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0一)。
注【25-002】『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一上──下)。『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一五)。
注【25-003】『望月佛教大辞典』(六九三下)。
注【25-004】『佛本行集经』卷四(大正三‧六七0下──六七二上)。
注【25-005】『佛种姓经』(南传四一‧二一九以下)。
注【25-006】『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一中)。
注【25-007】『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一‧四一下──四二上) 。 『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八‧九三)。
注【25-008】『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七──七一)。又『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
注【25-009】『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下)。 [P159]
注【25-010】『高僧传』卷五(大正五0‧三五三中──下)。
注【25-011】『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八下)。
注【25-012】1.『高僧传』卷二(大正五0‧三三四下)。2.『高僧传』卷三(大正五0‧三三九下)。3.『高僧传』卷一一(大正五0‧三九九上)。
注【25-013】『中部』(一一五) 『多界经』(南传一一下‧六二)。『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四0)。
注【25-014】『论事』(南传五八‧四一二──四一三)。
注【25-015】Maha^vastu(大事)vol. I. P. 121-123.
注【25-016】『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注【25-017】『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七一0上)。
注【25-018】『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七上)。
注【25-019】『佛所行赞』卷三(大正四‧二九上)。
注【25-020】『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
第二项 现实佛与理想佛
「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1)!这是佛灭度时,比丘们内心的感伤。比丘们觉得,从此「无所覆护,失所(依)恃」,如孤儿的失去父母一样。 [P160] 为佛法,为众生,为自己,都有说不出的感伤,因为佛入涅槃,不再与世间发生关涉了。佛教极大多数的个人,都有失去「覆护」、「依怙」的感伤。这一内心的感伤,是异常深刻的。为了这,「法身不灭」,「法身常在」,就被明显的提示出来。「法身不灭」与「法身常在」,有三类不同的意义,而都可说是符合佛法的。
一、佛涅槃后,火化佛的生身,收取舍利s/ari^ra,造塔stu^pa,这是在家弟子的事。出家弟子,由大迦叶Maha^ka^s/yapa倡议,在王舍城Ra^jagr!ha举行结集大会,结集佛说的经法与戒律,使僧团和合,佛法能延续下来。结集的经法与戒律,就称之为法身,如『增一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四九下)说: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法本」,就是修多罗──经(或是「法波利耶夜」)。经法的结集宏传,就是释尊的法身长在。这一「法身长在」的思想,不是后起的,如『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四二)说:
「阿难!我所说法、律,我灭后,是汝等师」。
阿难感到了失去大师(佛)的悲哀,所以佛安慰他:我所教你们的法与律,就是你们的大师。只要依律行事,依法修行,不等于佛的在世教导吗?以佛的舍利为生身,经与律为法身,等于 [P161] 面见大师,有所依止,有所禀承。但重律的律师,却专在戒律方面说,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八(大正二四‧三九八下──三九九上)说:
「汝等苾刍!我涅槃后,作如是念:我于今日无有大师。汝等不应起如是见!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底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
『佛所行赞』,『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都说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戒经,是汝大师(2),与『杂事』相合。这是尊重佛的经法与戒律,看作佛的法身;如心与法、律相应,也可说与佛同在了。
二、佛的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在故乡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纯陀Cunda沙弥(或译作均提、均头),处理好了后事,带着舍利弗的舍利(遗骨)、衣钵,来王舍城见佛。阿难A^nanda听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里非常苦恼。那时,佛安慰阿难说:「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3)!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身」是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后来,khandha都被写作skandha──「蕴」,如八犍度被称为八蕴。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蕴」。众生的有漏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必朽的,终于要无常灭去的。圣者所有的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并不因涅槃而就消灭了,这是无漏身,也 [P162] 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系念这五分法身,这才是真正的佛。没有成佛以前,有三十二相好的色身,但并没有称之为佛。所以不应该在色相上说佛,而要在究竟的无漏五蕴功德上说(不过,五分法身是通于阿罗汉的)。如归依佛,佛虽已入涅槃,仍旧是众生的归依处,就是约究竟无漏功德说的。『发智论』的释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七上)说:
「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有漏身与无漏所成菩提法,『杂心论』也称之为生身与法身(4)。这样,佛的无漏功德法身,永远的成为人类的归依处。五蕴法身并不因涅槃而消失,这是「法身不灭」、「法身常在」的又一说。
三、传说:佛上忉利天Tra^^yastrim!s/a,为生母说法,在天上住了三个月。等到决定日期,从天上下来,各地的佛弟子,都来见佛礼佛,这是一次盛大的集会。那时,须菩提Subhu^ti (译为善业…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三章 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