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衆部領納」。舍利塔由部派佛教接受,是西元前後北印度佛教界的事實(14)。『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叁‧四一五下)說: [P74] 「毗舍離諸估客,用塔物翻轉得利供養塔。是人求利故欲到遠處,持此物與比丘言:長老!是塔物汝當出息,令得利供養塔。比丘言:佛未聽我等出塔物,得利供養塔。以是事白佛,佛言:聽僧坊淨人,若優婆塞,出息塔物得供養塔。是名塔物無盡」。
舍利塔,佛教初期是由在家信衆建造的。供養塔的財物,如有多余的,就由在家人存放生息,作爲修治供養塔的費用。上面所引的文字,說明了舍利塔由在家衆而移歸出家衆的過程。七百結集的主要問題,是毗舍離Vais/a^li^比丘的受取金銀,在當時是認爲非法的。在佛教的發達中,舍利塔越來越莊嚴,供養也越來越豐厚,無論是金銀珍寶,以及作爲貨幣流通的金錢,僧衆都爲塔爲僧而接受了。受取金銀財物生息的,也由毗舍離比丘開始(15)。這一製度,終于爲佛教全體所接受;錫蘭也同樣是寺庫中珍寶多得不計其數(16)。然僧衆可以爲塔、爲僧(甚至爲自己)接受金銀,卻不准手捉,而要由淨人或優婆塞,代爲分別(塔物與僧物,不能混雜)存取,代爲經理生息。淨人是「寺家人」,古代是屬于僧伽的,如北魏的僧祇戶那樣。可信優婆塞,是僧衆所認可的,認爲是尊敬叁寶,深信因果,不會盜取,欺诳的。所以由淨人與優婆塞經營,並非屬于淨人與優婆塞所有,只是代理,服從僧伽的意旨而辦事的。大乘佛法從部派佛教中發展出來,要從阿育王以後的部派佛教的發展去理解,不宜依據早期情況(塔物由在家人經營),及誤解比丘不得在塔中住宿,而想象爲從僧伽以外,非僧非俗的佛塔集團中出來。這一段,應與平川彰博士『 [P75] 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17),作對比的觀察。
注【10-001】『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八一上)。
注【10-002】『四分律』卷四九(大正二二‧九叁0下──九叁一中)。
注【10-003】『四分律』卷二九(大正二二‧七六七上)。
注【10-00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大正二叁‧六六六中──下)。卷一一(大正二叁‧六八二上──中)。卷一二(大正二叁‧六九0下)。
注【10-005】『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五(大正二叁‧九二九下)。
注【10-006】『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下(大正二四‧九二叁中)。
注【10-007】『十誦律』卷一六(大正二叁‧一一0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大正二叁‧一0四叁上)。『十誦律』卷叁四(大正二叁‧二四九下)。
注【10-008】『摩诃僧祇律』卷叁叁(大二二‧四九七中──四九八下)。『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 ‧一七二下──一七叁上)。『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八中)。
注【10-009】『四分律』卷叁五(大正二二‧八一六上)。
注【10-010】『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八(大正二四‧四四五下)。
注【10-011】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六二四)。
注【10-012】『四分律』卷一八(大正二二‧六八七中)。卷一九(大正二二‧六九二下)。 [P76]
注【10-01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四(大正二叁‧八一五上)。又卷叁六(大正二叁‧八二叁中)。
注【10-014】詳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六六叁──六七一)。
注【10-01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二(大正二叁‧七四叁上)。
注【10-016】『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五上)。
注【10-017】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六六一──六七四)。
第六項 舍利塔引起的問題
佛弟子將佛陀的遺體──舍利,馱都s/ari^ra-dha^tu造塔供養,適應信衆的要求而普遍發達起來。舍利塔的普遍修造,引起的問題極多,這裏說到幾點:
一、供養舍利塔功德的大小:『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說:供養佛舍利塔,「生善趣天界」(1)。『遊行經』說:「生獲福利,死得上天」(2)。部派佛教,大抵依據經說,確認造塔、供養塔是有功德的。有功德,所以出家、在家弟子,都熱心于造塔供養。然對于得果的大小,部派間卻有不同的意見,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上──一七上)說:
「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叁部本宗同義……于窣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 [P77] 「其化地部……末宗異義……于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 「其法藏部……于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
「不得大果」,就是「所獲果少」。但大與小的差別,是什麼呢?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以爲:「爲佛舍利起窣堵波,……能生梵福」(3);梵福是非常廣大的福業,一劫生于天上。然生在(人間)天上,對解脫生死來說,就不免小小了。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八五下)說:
「學菩薩道,能供養爪發者,必成無上道。以佛眼觀天下,無不入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供養佛的遺體,「必成無上道」,那真是「廣大果」了!然在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經』,只說「以佛眼觀彼等衆生,無一衆生各在佛邊而不皆得證涅槃者」(4)。法藏部的本義,應該是造塔供養,(未來)能得涅槃果,這比起生天說,當然是廣大了。在大乘佛法興起中,才演化爲「必成無上道」。對于造塔、供養塔,法藏部是極力推動的一派。然一般部派(除大空派),大都熱心于造塔供養,不外乎爲了生天。出家衆應勤求解脫,但現生不一定能解脫;在沒有解脫以前,往來人間天上,不正是出家者的希望嗎?
二、舍利的神奇與靈感:舍利的造塔供養,本爲對佛誠敬與懷念的表示。然用香、華、璎珞 [P78] 、幢幡、傘蓋、飲食、伎樂歌舞──這樣的廣大供養,形成一時風氣,難怪有人要說:「世尊貪欲、瞋恚、愚癡已除,用是塔(莊嚴……歌舞伎樂)爲」(5)?這種造塔而廣大供養,顯然與世俗的宗教相同,不免失去造塔供養的本意。這樣的宗教行爲,會注意到舍利,引發神奇與靈感的信仰,如『善見律毗婆沙』卷叁(大正二四‧六九一上中)說:
「舍利即從象頂,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五色玄黃。或時出水,或時出火,或複俱出。……取舍利安置塔中,大地六種震動」。
舍利初到錫蘭建塔,舍利現起了種種的神力變化(6)。直到玄奘時,還這樣說:「南去僧伽羅國,二萬余裏。靜夜遙望,見彼國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離然如明炬之懸燭也」(7)。南方佛教國家,佛塔非常興盛,是不無理由的。在北方,同樣的傳有神變的現象。『大唐西域記』中,所見的佛窣堵波,有的是「時燭光明」;有的是「殊香異音」;有的是「殊光異色。朝變夕改」;有的是「疾病之人,求請多愈」,佛弟子都注意到這些上來了。『高僧傳』卷一(大正五0‧叁二五中──下)說:
「遺骨舍利,神曜無方!……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幾,燒香禮請。……忽聞瓶中铿然有聲,(康僧)會自往視。果獲舍利。……五色光炎,照耀瓶上。……(孫)權大嗟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爲佛陀裏」。 [P79]
這是西元叁世紀,康僧會誠感舍利的傳說。隋文帝時,曾建造了一百十一所舍利塔,同一天奉安舍利,都有放光等瑞應(8)。可見舍利造塔供養,已完全世俗宗教化了。
叁、法舍利窣堵波:造舍利塔,廣修供養的風氣,對大乘佛法來說,接近了一步;如約佛法說,也許是質的開始衰落。然舍利造塔,也還有引向高一層的作用。舍利是佛的遺體,是佛生身的遺余。佛依生身而得大覺,並由此而廣化衆生。懷念佛的恩德,所以爲生身舍利造塔,並修種種的供養。然佛的所以被稱爲佛,不是色身,而是法身。由于佛的正覺,體悟正法,所以稱之爲佛,這才是真正的佛陀。佛的生身,火化而留下的身分,稱爲舍利。佛的法身,證入無余般涅槃界,而遺留在世間的佛法,不正是法身的舍利嗎?一般人爲「生身舍利」造塔,而爲「法身舍利」造塔的,大概是在學問僧中發展出來的。這二類舍利,如『浴佛功德經』所說:「身骨舍利」,「法頌舍利」(9)。法──經典的書寫,是西元前一世紀,但短篇或一四句偈的書寫,當然要早些。「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此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這是著名的緣起prati^tyasamutpa^da 法頌。從前馬勝As/vajit比丘,爲舍利弗S/a^riputra說這首偈,舍利弗聽了就證悟;這首「緣起法頌」,代表了佛法的根本內容。爲法(身)舍利造塔的,是將經藏在塔內;而多數是寫一首「緣起法頌」,藏在塔內,所以稱爲「法頌舍利」。從佛的靈骨崇拜,而到尊敬佛的教法,不能不說是高出一層。但受到造塔功德的鼓勵,及造塔不問大小,功德都是一樣(10) [P80] ,當然越多越…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二章 佛陀遺體‧遺物‧遺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