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法身舍利塔的供養,後來也成爲純信仰的,如『大唐西域記』卷九(大正五一‧ 九二0上)說:
「印度之法,香末爲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 …(勝軍)叁十年間,凡作七拘胝[唐言億]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盛修供養」。
法舍利窣堵波的造作,越多功德越大。玄奘所親近的,唯識學權威勝軍Jayasena論師,就是廣造法舍利窣堵波的大師。這與經典崇敬有關,由于經典書寫而發達起來。
四、舍利塔與龍王:八王分舍利的古老傳說,是『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本來沒有說到龍王,但『大般涅槃經』末了附記(南傳七‧一六二──一六叁)說:
「具眼者舍利八斛,七斛由閻浮提(人)供養。最勝者其余之一斛,由羅摩村龍王供養」。
此說,『長阿含經』等是沒有的,也與八王分舍利說矛盾。依據這一附錄,人間只分到了七分;羅摩村Ra^magra^ma那一分,爲龍王所得,這是傳說的演變了。關于羅摩村龍王供養舍利的話,北方也有傳說,如『阿育王傳』卷一(大正五0‧一0二上)說:
「複到羅摩聚落海龍王所,欲取舍利。龍王即出,請王入宮,王便下船入于龍宮。龍白王 [P81] 言:唯願留此舍利,聽我供養,慎莫取去!王見龍王恭敬供養,倍加人間,遂即留置而不持去」。
『阿育王經』、『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所說都大致相同(11)。阿育王只取到了七分舍利,藍莫村的舍利,卻沒有取到。同本異譯的『雜阿含經』說:「王從龍索舍利供養,龍即與之」(12),那是八分舍利,都被育王取去了。這該是南傳人間供養七分的來源吧!在這一傳說裏,舍利塔與龍王有了關系,但還是羅摩村的舍利塔,不過受到龍王的守護供養而已。取得龍王舍利,另有一類似的傳說,如失譯的『雜譬喻經』卷上(大正四‧五0叁中)說:
「有一龍王……得佛一分舍利,晝夜供養,獨不降首于阿育王。……(王)于是修立塔寺,廣請衆僧,數數不息。欲自試功德,便作一金龍,作一王身,著秤兩頭,秤其輕重。始作功德,並秤二像,龍重王輕。後複秤之,輕重衡平。複作功德,後王秤日重,龍秤日輕。王知功德日多,興兵往討。末至道半,龍王大小奉迎首伏,所得佛一分舍利者,獻阿育王」。
這一傳說,與『阿育王譬喻經』(即『阿育龍調伏譬喻』As/oka-na^ga-vini^ya-avada^na) 大同。起初,龍王是不肯奉獻舍利(譬喻作「珍寶」)的,阿育王大作功德,從龍王與王像的輕重中:知道王的功德勝過了龍王,龍王這才被降伏了,獻出那一分舍利。這是終于取得了龍王舍利 [P82] 的新傳說。還有另一傳說,見『釋迦譜』所引的『(大)阿育王經』:阿阇世Aja^tas/atru王當時分得了佛舍利與一口佛!5櫏(髭?),佛!5櫏爲難頭和龍王取去。龍王在須彌山下,起水精琉璃塔供養。阿育王要得到這一分,「欲縛取龍王」。龍王在阿育王睡眠時,將王宮移到龍宮來。育王見到了高大的水精塔,龍王告訴他:將來佛法滅盡,佛的經書與衣缽,都要藏在這塔裏;阿育王也就不想取這分舍利了(13)。這一傳說,龍王所供養的舍利塔,在龍宮,不在八王所分舍利之內,阿育王也沒有取得。阿育王、龍、舍利塔,結合在一起,極可能從阿育王造舍利塔而來。類似的傳說,南方的『島史』說到:阿育王得天龍的擁護,奉事四佛,壽長一劫的龍王Maha^ka^l!a,奉上黃金的鎖帶(14)。『大史』與『一切善見律注序』,並且說:龍王承阿育王的意旨,自變爲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光輝的容貌(15)。『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八0上)說:
「王作金鎖,遺鎖海龍王將來。此海龍王壽命一劫,曾見過去四佛。……海龍王受教,即現神力,自變己身爲如來形像,種種功德莊嚴微妙,有叁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
『善見律毗婆沙』,是『一切善見律注』的漢譯,西元五世紀末譯出。「金鎖鎖海龍王」,似乎與現存巴利文本不合,但如想到『雜譬喻經』的「欲縛取龍王」,及『龍調伏譬喻』的金龍像,這可能是傳說的歧異了。
龍王、舍利塔的結合,傳說是神話式的,變化很大。骨身舍利代表了佛的色身,法頌舍利代 [P83] 表了佛的法身(法):塔內所藏的舍利,是法(經書)與佛。龍在佛教中,每有降龍的傳說。龍是暴戾的,佛法能降伏他,調柔他。經中每用來比喻大阿羅漢的功德:「心調柔軟,摩诃那伽」(義譯作「猶如大龍」)。人類的心,如暴戾剛強的龍一樣。依佛法修持,調伏清淨,也就與調伏了的大龍(大龍,也是大阿羅漢的贊歎詞)一樣。將這聯合起來,心如龍,龍宮有舍利塔,只是沒有被降伏,所以不肯呈上舍利。這就是:心本清淨,有法有佛,只是沒有調柔,所以不能見法見佛。如心調柔了,就能見佛見法,也與龍王調伏,願意獻上舍利一樣。『龍調伏譬喻』,是龍被降伏了而奉上舍利。「金鎖鎖龍王」,是龍王被降伏而變現佛身。這不是從淺顯的譬喻裏,表示深一層的意義嗎?龍王與舍利塔的傳說,一直留傳在大乘佛教中。龍樹Na^ga^rjuna入龍宮,從龍王那裏得經一箱(16);龍樹入龍宮,得到了一個塔(17):不都是舍利塔與龍的譬喻嗎?
注【11-001】『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二七)。
注【11-002】『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二0中)。
注【11-00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八二(大正二七‧四二五下)。
注【11-004】『佛本行集經』卷叁二(大正叁‧八0叁上──中)。
注【11-005】『摩诃僧祇律』卷叁叁(大正二二‧四九八上──下)。
注【11-006】『島史』(南傳六0‧一00)。『大史』(南傳六0‧二六六──二六七)。『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 [P84] 五‧一一0)。
注【11-007】『大唐西域記』卷一0(大正五一‧九二八下)。
注【11-008】『廣弘明集』卷一七(大正五二‧二一叁中──二二一上)。『法苑珠林』卷四0(大正五叁‧六0一下── 六0四中)。
注【11-009】『浴佛功德經』(大正一六‧八00上)。
注【11-01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八二(大至二七‧四二六上)。
注【11-011】『阿育王經』卷二(大正五0‧一叁五上)。『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一中)。『大唐西域記』卷 六(大正五一‧九0二中──下)。
注【11-012】『雜阿含經』卷二叁(大正二‧一六五上)。
注【11-013】『釋迦譜』卷四引『阿育王經』(大正五0‧七六上)。
注【11-014】『島史』(南傳六0‧四二)。
注【11-015】『大史』(南傳六0‧一八一──一八二)。『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五六──五七)。
注【11-016】『龍樹菩薩傅』(大正五0‧一八六上」。
注【11-017】『法苑珠林』卷叁八引『西域志』(大正五叁‧五八九上)。
第二節 佛陀遺物與遺迹的崇敬
[P85]
第一項 遺物的崇敬
佛涅槃後,不但佛的遺體──舍利s/ari^ra,受到佛弟子的尊敬供養,佛的遺物,與佛有特殊關系的地點──聖迹,也受到尊敬供養,表示對佛的無比懷念。遺物,是佛的日常用具,可說是佛的「手澤存焉」。佛的遺迹,如菩提場等聖地,也就成爲巡禮供養的道場。「迦陵!A噈王菩提樹供養本生』,說到叁種支提cetiya:sa^ri^rika是舍利;pa^ribhogika是日常的用具; uddesika是與聖迹相當的建築的紀念物(1)。這叁類,就是佛弟子爲了敬念佛而有的叁類支提。
佛涅槃了,佛的日常用具,就爲人尊敬供養而流傳在各地。錫蘭佛教界的傳說,遺物的分散情形,附載在『佛種姓經』末(2):
圖片
Gandha^ra(健陀羅)Kalin%ga(迦陵伽)佛齒
Kusa(拘沙) 佛缽‧杖‧衣服‧內衣
Kapilavastu(迦毗羅衛) 敷具
Pa^t!aliputra(華氏城) 水!7綸‧帶
Campa^(瞻波) 浴衣
Kos/ala^(拘薩羅) 白毫
[P86]
brahma^(梵天) 袈裟
Avanti(阿盤提) 座具‧敷具
Mithila^(彌絺羅)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二章 佛陀遺體‧遺物‧遺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