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二章 佛陀遺體‧遺物‧遺迹之崇敬▪P8

  ..續本文上一頁 火燧石

  Videha(毗提诃) 漉水布

  Indarat!t!ha(印度羅咤) 刀‧針箱

  Aparanta(阿波蘭多) 余物

  

  

  

  這裏面的佛齒與白毫,是佛的遺體。所說的佛缽、杖、衣,在Kusa,即貴霜Kus!a^n!a─── 大月氏王朝所轄地區。關于佛的遺物,『大唐西域記』也說到(3):

  

  圖片

  縛喝 佛澡罐‧掃帚

  健陀羅 佛缽

  那揭羅曷 佛錫杖‧佛僧伽黎

  

  

  

  佛的衣、缽、錫杖,『法顯傳』也所說相合(4)。健陀羅與那揭羅曷Nagaraha^ra,都是貴霜王朝治地,所以與錫蘭的傳說一致。這可見佛遺物的所在地,多數是有事實根據的。錫蘭傳說而知道Kusa,可見『佛種姓經』的成立,是很遲的了。『法顯傳』說:竭叉有佛的唾壺(5)。與法顯同時的智猛,也在「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6)。竭叉即奇沙,約在Wakhan谷附近。這是 [P87] 中國僧侶西行所見到的遺物。佛的遺物,散布在各地,受到尊敬,大致情形如此。

  

  佛的遺物中,佛缽受到了最隆重的敬奉。『法顯傳』說:「可容二鬥許。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瑩澈光澤」(7)。『高僧傳』智猛傳說:「見佛缽光色紫绀,四際盡然」(8)。佛缽是青黑而帶有紫色的。所說的「四際分明」,「四際盡然」,是傳說佛成道而初受供養時,四天王各各奉上石缽。佛將四缽合成一缽,在缽的邊沿上,仍留下明顯的四層痕迹。四天王奉缽,是佛教界共有的古老傳說。據『法顯傳』說:「佛缽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陀衛」(9)。佛缽從東方的毗舍離Vais/a^li^傳到北方的犍陀衛(即健陀羅),是貴霜王迦膩色迦Kanis!ka時代,西元二世紀的事(10)。西元五世紀初,法顯去印度時,佛缽就在北方。但古來傳說佛缽的所在地,極不一致。或作「弗樓沙」,即犍陀羅王都布路沙布邏Purus!apura(11)。或說在罽賓(12),罽賓是犍陀羅一帶的通稱。或說大月氏(13),就是貴霜王朝。所以雖所說不一,其實是同一地區。惟有鸠摩羅什Kuma^raji^va在沙勒頂戴佛缽(14),與其他的傳說不合。這可能印度就有此歧說,如『德護長者經』卷下(大正一四‧八四九中)說:

  

   「我缽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大隋國」。

  

  佛法由東南而到北印度,可能由此引出,預言佛缽也要經西域來中國。這一佛缽移動來中國的預言,也見于『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五下)說: [P88] 「法顯在此(師子)國,聞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誦經雲:佛缽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陀衛。竟若幹百年,當複至西月氏國。若幹百年,當至于阗國。住若幹百年,當至屈茨國。若幹百年,當複來到漢地」。

  

  這是大同小異的傳說。其中,從毗舍離到犍陀羅,是事實。到沙勒,或說于阗,中國,是沒有成爲事實的預言。在西元五世紀末,寐吱曷羅俱邏Mihirakula王侵入北印度,佛缽被破碎了,碎缽又傳入波刺斯(15),以後就失去了蹤迹。從佛缽的預言,可見佛缽在佛教界受到的尊重。

  

  

  注【12-001】『本生』(南傳叁四‧一五四──一七二)。

  注【12-002】『佛種姓經』(南傳四一‧叁六一──叁六二)。

  注【12-003】『大唐西域記」卷一(大正五一‧八七二下)。又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上──下)。

  注【12-004】『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五八中──八五九上)。

  注【12-005】『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五七下)。

  注【12-006】『出叁藏記集』卷一五(大正五五‧一一叁中)。

  注【12-007】『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五八中──下)。

  注【12-008】『高僧傳』卷叁(大正五0‧叁四叁中)。

  注【12-009】『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五下)。 [P89]

  注【12-010】 東國王亡失佛缽,見『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大正一二‧一一一四下)。月氏國王伐中天竺,取得佛缽,見『馬鳴菩薩傳』(大正五0‧一八叁下);『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大正五0‧叁一五中) 。

  注【12-011】『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五八下)。『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中)。

  注【12-012】『高僧傳』卷叁(大正五0‧叁四叁中、叁叁八下)。

  注【12-013】『水經注』引竺法維說。

  注【12-014】『高僧傳』卷二(大正五0‧叁叁0中)。

  注【12-015】『蓮華面經』卷下(大正一二‧一0七五下──一0七六上)。『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下)。又卷一一(大正五一‧九叁八上)。

  

  第二項 遺迹的崇敬與巡禮

  佛在世時,每年安居終了,各方的比丘們都來見佛。佛涅槃了,就無佛可見,這是佛弟子所最感怅惘無依的。爲了這,『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說到巡禮佛的聖迹,如(大正一‧二六上)說: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叁曰:念佛轉 [P90] *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四處巡禮,出于念佛──系念佛的功德、遺法。思慕見佛,而發生巡禮佛的四大聖地──生處、成佛處、轉*輪處、入涅槃處。親臨這些聖地,憶念佛當時的種種功德,就恍如見佛一樣。『長部』的『大般涅槃經』,也這樣說;並說「信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弟子都去巡禮(1)。四大聖地有寺塔(應是支提Caitya),『大唐西域記』也說此四地都有窣堵波 stu^pa阿育王As/oka曾親臨巡禮,可見巡禮聖地,早已成爲風氣。不過阿育王廣建塔寺,又親身巡禮,促使巡禮聖地的風氣,格外興盛起來。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佛教界有了八大聖地說。綜合爲八大聖地,可能並不太早,但各別的傳說,也是早已有之。趙宋譯『八大靈塔名號經』(大正叁二‧七七叁上)說:

  

   「第一、迦毗羅城龍彌!1桭園,是佛生處。第二、摩伽陀國泥連河邊菩提樹下,佛證道果處。第叁、迦屍國波羅奈城,轉大*輪處。第四、舍衛國祇陀園,現大神通處。第五、(桑迦屍國)曲女城,從忉利天下降處。第六、王舍城,聲聞分別佛爲化度處。第七、廣嚴城 [P91] 靈塔,思念壽量處。第八、拘屍那城娑羅林內大雙樹間,入涅槃處。如是八大靈塔」(2)。

  

  八大聖地中,一、二、叁、八──四處,就是上面所說的四大聖地。第四,佛在舍衛城 S/ra^vasti^,七日中現大神通,降伏六師外道。第五,佛在忉利天Tus!ita,爲母說法。叁個月後,從忉利天下降「桑迦屍」Sa^m!ka^s/ya。法顯與玄奘,都曾見到當地的遺迹;但玄奘作劫比他國Kapitha。第七,廣嚴城,即毗舍離,Vais/a^li^佛在遮波羅塔Ca^pa^la Caitya 邊舍壽,宣告叁月後入涅槃。第六,佛在「王舍城Ra^jagr!ha聲聞分別佛爲化度處」,極可能是佛成道以後,度叁迦葉,與千比丘來王舍城,頻婆沙羅王Bimbisa^ra迎佛處。當時,佛年青而郁毗羅迦葉Uruvilva^-Ka^s/yapa年長,所以一般人不知到底誰是師長,誰是弟子。佛命優毗羅迦葉現神通,並自說爲什麼舍棄事火而歸信佛,于是大家知道他是弟子(聲聞即聽聞聲教的弟子)。說法化度的情形,見『頻毗娑羅王迎佛經』(3)。增出的四處,都有神通與預言的成分。這都是佛教界傳說的盛事,特別是大現神通與從天下降的故事。這八大聖地,都是佛弟子巡禮的主要地區。

  

  四大聖地、八大聖地,只是佛陀遺迹中最重要的。佛遊化于恒河Gan%ga^兩岸,到處留傳下佛的聖迹。從『法顯傅』、『大唐西域記』所見,特別是東南方的伽耶Gaya^、王舍城、華氏城Pa^t!aliputra、毗舍離一帶;西北方的舍衛城、迦毗羅城Kapilavastu一帶 , [P92] 到處是聖迹充滿。巡禮的到達這裏,就仿佛與當年的佛陀相觸對,而滿足了內心的思慕,也更激發起崇敬的情感。對佛教的延續與發展,是有重要作用的!在佛教發展到北天竺,也就傳出了佛遊北方的事迹,『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九(大正二四‧四0上──…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二章 佛陀遺體‧遺物‧遺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