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P7

  ..续本文上一页好。法身舍利塔的供养,后来也成为纯信仰的,如『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五一‧ 九二0上)说:

  

   「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 …(胜军)三十年间,凡作七拘胝[唐言亿]法舍利窣堵波;每满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总置中,盛修供养」。

  

  法舍利窣堵波的造作,越多功德越大。玄奘所亲近的,唯识学权威胜军Jayasena论师,就是广造法舍利窣堵波的大师。这与经典崇敬有关,由于经典书写而发达起来。

  

  四、舍利塔与龙王:八王分舍利的古老传说,是『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本来没有说到龙王,但『大般涅槃经』末了附记(南传七‧一六二──一六三)说:

  

   「具眼者舍利八斛,七斛由阎浮提(人)供养。最胜者其余之一斛,由罗摩村龙王供养」。

  

  此说,『长阿含经』等是没有的,也与八王分舍利说矛盾。依据这一附录,人间只分到了七分;罗摩村Ra^magra^ma那一分,为龙王所得,这是传说的演变了。关于罗摩村龙王供养舍利的话,北方也有传说,如『阿育王传』卷一(大正五0‧一0二上)说:

  

   「复到罗摩聚落海龙王所,欲取舍利。龙王即出,请王入宫,王便下船入于龙宫。龙白王 [P81] 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遂即留置而不持去」。

  

  『阿育王经』、『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所说都大致相同(11)。阿育王只取到了七分舍利,蓝莫村的舍利,却没有取到。同本异译的『杂阿含经』说:「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12),那是八分舍利,都被育王取去了。这该是南传人间供养七分的来源吧!在这一传说里,舍利塔与龙王有了关系,但还是罗摩村的舍利塔,不过受到龙王的守护供养而已。取得龙王舍利,另有一类似的传说,如失译的『杂譬喻经』卷上(大正四‧五0三中)说:

  

   「有一龙王……得佛一分舍利,昼夜供养,独不降首于阿育王。……(王)于是修立塔寺,广请众僧,数数不息。欲自试功德,便作一金龙,作一王身,着秤两头,秤其轻重。始作功德,并秤二像,龙重王轻。后复秤之,轻重衡平。复作功德,后王秤日重,龙秤日轻。王知功德日多,兴兵往讨。末至道半,龙王大小奉迎首伏,所得佛一分舍利者,献阿育王」。

  

  这一传说,与『阿育王譬喻经』(即『阿育龙调伏譬喻』As/oka-na^ga-vini^ya-avada^na) 大同。起初,龙王是不肯奉献舍利(譬喻作「珍宝」)的,阿育王大作功德,从龙王与王像的轻重中:知道王的功德胜过了龙王,龙王这才被降伏了,献出那一分舍利。这是终于取得了龙王舍利 [P82] 的新传说。还有另一传说,见『释迦谱』所引的『(大)阿育王经』:阿阇世Aja^tas/atru王当时分得了佛舍利与一口佛!5櫏(髭?),佛!5櫏为难头和龙王取去。龙王在须弥山下,起水精琉璃塔供养。阿育王要得到这一分,「欲缚取龙王」。龙王在阿育王睡眠时,将王宫移到龙宫来。育王见到了高大的水精塔,龙王告诉他:将来佛法灭尽,佛的经书与衣钵,都要藏在这塔里;阿育王也就不想取这分舍利了(13)。这一传说,龙王所供养的舍利塔,在龙宫,不在八王所分舍利之内,阿育王也没有取得。阿育王、龙、舍利塔,结合在一起,极可能从阿育王造舍利塔而来。类似的传说,南方的『岛史』说到:阿育王得天龙的拥护,奉事四佛,寿长一劫的龙王Maha^ka^l!a,奉上黄金的锁带(14)。『大史』与『一切善见律注序』,并且说:龙王承阿育王的意旨,自变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边光辉的容貌(15)。『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八0上)说:

  

   「王作金锁,遗锁海龙王将来。此海龙王寿命一劫,曾见过去四佛。……海龙王受教,即现神力,自变己身为如来形像,种种功德庄严微妙,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种好」。

  

  『善见律毗婆沙』,是『一切善见律注』的汉译,西元五世纪末译出。「金锁锁海龙王」,似乎与现存巴利文本不合,但如想到『杂譬喻经』的「欲缚取龙王」,及『龙调伏譬喻』的金龙像,这可能是传说的歧异了。

  

  龙王、舍利塔的结合,传说是神话式的,变化很大。骨身舍利代表了佛的色身,法颂舍利代 [P83] 表了佛的法身(法):塔内所藏的舍利,是法(经书)与佛。龙在佛教中,每有降龙的传说。龙是暴戾的,佛法能降伏他,调柔他。经中每用来比喻大阿罗汉的功德:「心调柔软,摩诃那伽」(义译作「犹如大龙」)。人类的心,如暴戾刚强的龙一样。依佛法修持,调伏清净,也就与调伏了的大龙(大龙,也是大阿罗汉的赞叹词)一样。将这联合起来,心如龙,龙宫有舍利塔,只是没有被降伏,所以不肯呈上舍利。这就是:心本清净,有法有佛,只是没有调柔,所以不能见法见佛。如心调柔了,就能见佛见法,也与龙王调伏,愿意献上舍利一样。『龙调伏譬喻』,是龙被降伏了而奉上舍利。「金锁锁龙王」,是龙王被降伏而变现佛身。这不是从浅显的譬喻里,表示深一层的意义吗?龙王与舍利塔的传说,一直留传在大乘佛教中。龙树Na^ga^rjuna入龙宫,从龙王那里得经一箱(16);龙树入龙宫,得到了一个塔(17):不都是舍利塔与龙的譬喻吗?

  

  

  注【11-001】『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二七)。

  注【11-002】『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二0中)。

  注【11-00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二(大正二七‧四二五下)。

  注【11-004】『佛本行集经』卷三二(大正三‧八0三上──中)。

  注【11-005】『摩诃僧祇律』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八上──下)。

  注【11-006】『岛史』(南传六0‧一00)。『大史』(南传六0‧二六六──二六七)。『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 [P84] 五‧一一0)。

  注【11-007】『大唐西域记』卷一0(大正五一‧九二八下)。

  注【11-008】『广弘明集』卷一七(大正五二‧二一三中──二二一上)。『法苑珠林』卷四0(大正五三‧六0一下── 六0四中)。

  注【11-009】『浴佛功德经』(大正一六‧八00上)。

  注【11-0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二(大至二七‧四二六上)。

  注【11-011】『阿育王经』卷二(大正五0‧一三五上)。『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一中)。『大唐西域记』卷 六(大正五一‧九0二中──下)。

  注【11-012】『杂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二‧一六五上)。

  注【11-013】『释迦谱』卷四引『阿育王经』(大正五0‧七六上)。

  注【11-014】『岛史』(南传六0‧四二)。

  注【11-015】『大史』(南传六0‧一八一──一八二)。『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五六──五七)。

  注【11-016】『龙树菩萨傅』(大正五0‧一八六上」。

  注【11-017】『法苑珠林』卷三八引『西域志』(大正五三‧五八九上)。

  

  

  

  第二节 佛陀遗物与遗迹的崇敬

  [P85]

  第一项 遗物的崇敬

  佛涅槃后,不但佛的遗体──舍利s/ari^ra,受到佛弟子的尊敬供养,佛的遗物,与佛有特殊关系的地点──圣迹,也受到尊敬供养,表示对佛的无比怀念。遗物,是佛的日常用具,可说是佛的「手泽存焉」。佛的遗迹,如菩提场等圣地,也就成为巡礼供养的道场。「迦陵!A噈王菩提树供养本生』,说到三种支提cetiya:sa^ri^rika是舍利;pa^ribhogika是日常的用具; uddesika是与圣迹相当的建筑的纪念物(1)。这三类,就是佛弟子为了敬念佛而有的三类支提。

  

  佛涅槃了,佛的日常用具,就为人尊敬供养而流传在各地。锡兰佛教界的传说,遗物的分散情形,附载在『佛种姓经』末(2):

  

  图片

  Gandha^ra(健陀罗)Kalin%ga(迦陵伽)佛齿

  Kusa(拘沙) 佛钵‧杖‧衣服‧内衣

  Kapilavastu(迦毗罗卫) 敷具

  Pa^t!aliputra(华氏城) 水!7纶‧带

  Campa^(瞻波) 浴衣

  Kos/ala^(拘萨罗) 白毫

  [P86]

  

  brahma^(梵天) 袈裟

  Avanti(阿盘提) 座具‧敷具

  Mithila^(弥絺罗)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