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P3

  ..續本文上一頁們在僧團中,如法修行,攝化信衆,隨著個人的性格與愛好,從事不同的法務,比丘們有不同的名稱,而且物以類聚,佛世已有了不同的集團傾向。比丘的類別很多,主要的有:「持法者」(dharmadhara經師),「持律者」(vinayadhara律師),「論法者」(dharmakathika論師),「呗!2塱者」(bha^n!aka讀誦、說法者),「瑜伽者」(yoga^da^tr!禅師)。爲了憶持集成的經法,及共同審定傳來的是否佛法,成爲「經師」(起初,從憶持而稱爲「多聞者」)。爲了憶持戒律,熟悉製戒的因緣;及有關僧團的種種規製;主持如法的羯磨(會議);對違犯律製的,分別犯輕或犯重,及應該怎樣處分,成爲「律師」。律師所持的律學,是極繁密的知識。遇到新問題,還要大法官那樣的,根據律的意義而給以解說。「論師」是將佛應機設教的經法,予以整理、分別、抉擇。推求「自相」、「共相」、「相攝」、「相應」、「因緣」等,將佛法安置在普遍的、條理的、系統的客觀基礎上,發展爲阿毗達磨abhidharma。阿毗達磨本來是真理的現觀,但在論阿毗達磨的發展中,成爲思辯繁密的學問。律師與阿毗達磨論師,學風非常相近,只是處理的問題不同。論法者如傾向 [P15] 于通俗的教化,要使一般聽衆的容易信受,所以依據簡要的經法,與「譬喻」、「本生」、「因緣」等相結合。通俗的說法,與論阿毗達磨者,同源而異流,在北方就有持經的「譬喻者」da^rs!t!a$ntika 。「呗!2塱者」是以音聲作佛事的,在大衆集會時,主持誦經、贊偈、唱導等法事,比譬喻者更爲通俗,影響佛教的發展極大!「瑜伽者」多數是阿蘭若住的頭陀行者,獨住而專修禅慧的。在佛教分化中,上座部Sthavira是重律的,「輕重等持」的,每分出一部,就有一部不同的「律藏」。對于法,分別抉擇而成爲「阿毗達磨藏」。律製與阿毗達磨論,都是謹嚴繁密,重于事相的分別。大衆部是重法的;重于法的持行,重會通而不重分別。對于律,重根本而生活比較的「隨宜」,「隨宜」並不等于放逸,反而傾向于阿蘭若行。佛弟子面對當時的部派佛教,卻不斷的回顧、眺望于佛陀:菩薩時代的修行,成佛,說法,早期攝化四衆弟子所垂示的戒法。佛陀的永恒懷念者,會直覺得「法毗尼」,與分別精嚴的律製、阿毗達磨不同(初期大乘經,很少說到阿毗達磨與毗尼的波羅提木叉)。初期大乘的興起,是重法的,簡易的,重于慧悟而不重分別的。上追釋尊的四清淨行,或初期的「正語、正業、正命」的戒法;重視「四聖種」(四依),不重僧伽的規製。重慧的大乘,學風與大衆系相近。此外,佛教中有「阿蘭若比丘」、「(近)聚落比丘」。阿蘭若比丘,多數是「瑜伽者」,或苦行頭陀。近聚落比丘,寺塔與精舍毗連,大衆共住,過著集團的生活。「經師」、「律師」、「論師」、「譬喻者」、「呗!2塱者」 [P16] ,都住在這裏。這裏的塔寺莊嚴,大衆共住。在家信衆受歸依的,受五戒或八關齋戒的,禮拜的,布施供養的,聞法的,誦經的,忏悔的,都依此而從事宗教的行爲。經師、律師、論師,重于僧伽內部的教化;譬喻者與呗!2塱者,重在對在家衆的攝化。如重慧的讀、誦、說法,重信的念佛、忏悔,就是在這裏開展起來的。「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恒懷念」,成立些新的事實,新的傳說與理想,引出「大乘佛法」;但這是通過了佛教內部的不同傾向而開展,這要從不同部派,更要上探原始的經、律而理解出來。

  

  「大乘佛法」,是新興的邊地佛法。釋尊遊化所到的地區,稱爲「中國」;中國以外的,名爲「邊地」。佛世的摩诃迦旃延Maha^ka^tya^yana、富樓那Pu^rn!amaitra^yan!i^putra,已向阿盤提Avanti等邊地弘法。阿育王As/oka時代,東方是大衆部,西方是上座部。西方的摩偷羅Mathura^,在「中國」與「邊地」的邊沿。從這裏而向西南發展的,以阿盤提爲中心,成爲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向西北而傳入罽賓Kas/mi^ra的,成爲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阿育王以後,「中國」的政教衰落,而「邊地」卻興盛起來。從東方的毗舍離Vais/a^li^、央伽An%ga上央伽An%guttara^pa,而傳向南方,到烏荼Od!ra、安達羅Andhra而大盛起來的,是大衆部中大天所化導的一流。分別說部流行于阿盤提一帶的,又分出化地部Mahi^s/a^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飲光部Ka^s/yapi^ya。阿 [P17] 盤提一帶,也是南方,與安達羅的大衆系,沿瞿陀婆利河Goda^vari^、吉私那河Krishna^ 而東西相通,思想上也有相同的傾向。說一切有部在罽賓區盛行,大衆、化地、法藏、飲光部,也傳到這裏。部派複雜,而民族也是臾那Yavana、波羅婆Pahlava、賒迦Saka雜處,民族與文化複雜而趨向于融和。「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恒懷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中發展起來,大乘就是起源于南方,傳入罽賓而大盛的。受到異族文化、異族宗教的影響,是勢所難免的,但初期大乘,不是異文化、異信仰的移植,而是佛教自身的發展,所成新的適應,新的信仰。

  

  「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恒懷念」,爲「佛法到大乘佛法」的原動力。對佛的永恒懷念,表現在塔寺等紀念,佛菩薩的傳說與理想。雖各方面的程度不等,而確是佛教界所共同的。通過部派,不同的宏法事業,適應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新的機運──「大乘佛法」。本書第二 ──八章,就是以「對佛的永恒懷念」爲總線索,試答大乘佛法的淵源問題。

  

  「大乘佛法」,傳出了現在的十方佛,十方淨土,無數的菩薩,佛與菩薩現在,所以「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恒懷念」,形式上多少變了。然學習成佛的菩薩行,以成佛爲最高理想,念佛,見佛,爲菩薩的要行,所以「對佛的永恒懷念」(雖對釋迦佛漸漸淡了),實質是沒有太多不同的(念色相佛,見色相佛,更是「秘密大乘佛法」所重的)。大乘的興起,爲當時佛教界 [P18] (程度不等)的一大趨勢,複雜而傾向同一大理想──求成佛道。以根性而論,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更有以菩薩心爲心而重悲的;性習不同,所以在大乘興起的機運中,經典從多方面傳出,部類是相當多的。大乘經的傳出,起初是不會太長的。如有獨到的中心論題,代表大乘思潮的重要內容,會受到尊重而特別發展起來,有的竟成爲十萬頌(叁百二十萬言)的大部。初期大乘經的傳出,部類非常多,又是長短、淺深不一,要說明初期大乘的開展過程,非歸納爲大類而分別說明不可。本書九──十四章,就是從「佛法」發展而來的,初期大乘經中,重要內容的分別解說。

  

  一、「佛法之序曲」:從「部派佛教」而進入「大乘佛法」,一定有些屬于「部派佛教」,卻引向大乘,成爲大乘教典,起著中介作用的聖典。日本學者所說的「先行大乘經」,有些是屬于這一類的。對「大乘佛法」來說,這是大乘的序曲,有先爲論列的必要。

  

  二、「般若法門」:繼承部派佛教的六波羅蜜──菩薩行,而著重于悟入深義的般若波羅蜜;大乘菩薩行的特性,在『般若波羅蜜經』中,充分表達出來,成爲大乘佛法的核心,影響了一切大乘經。『般若經』的部類不少,屬于初期大乘的,如唐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前五分(及同本異譯的譯典),及『金剛般若分』。大部經是次第集成的,從次第集成去了解,可分爲「原始般若」、「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四類也就是「般若法門」發展的 [P19] 曆程。『般若經』的前五分,經過了長約二五0(西元前五0──西元二00)年而完成。「般若法門」,從少數慧悟的甚深法門,演化爲大衆也可以修學的法門;由開示而傾向于說明;由簡要而傾向于完備;由菩薩的上求菩提,而著重到下化衆生。特別是,以「緣起空」來表示般若的深義,發展爲後代的「中觀法門」。

  

  叁、「淨土法門」:阿!B粊Aks!obhya淨土與彌陀Amita^bha淨土──東方與西方二大淨土,爲初期大乘最著名的,當時大乘行者所向往的淨土。阿!B粊佛土是重智的,與『般若經』等相關聯;重信的阿彌陀淨土,後來與『華嚴經』相結合。二大淨土聖典的集成,約在西元一世紀初。二大淨土,各有不同的特性,流行于大乘佛教界,大乘行者有不同的意見,反應于大乘經中,這可以從大乘經而得到正確的答案。

  

  四、「文殊師利法門」:有梵天特性的文殊師利Man~jus/ri^,是甚深法界的闡發者,大乘信心(菩提心)的啓發者,代表「信智一如」的要義,所以被稱爲「大智文殊」。文殊所宣說的 ──全部或部分的經典,在初期大乘中,部類非常多,流露出共同的特色:多爲諸天(神)說,爲他方菩薩說;對代表傳統佛教的聖者,每給以責難或屈辱;重視「煩惱即菩提」,「欲爲方便」的法門。「文殊法門」,依般若的空平等義,而有了獨到的發展。在家的,神秘的,欲樂的,梵佛同化的後期佛教,「文殊法門」給以最有力的啓發! [P20]

  

  五、「華嚴法門」:『大方廣佛華嚴經』大部的集成,比「上品般若」遲一些,含有後期大乘的成分。如經名所表示的,這是菩薩萬行,莊嚴佛功德的聖典;「華藏」是「蓮華藏莊嚴」,流露出「如來藏」的色彩。初期集出的菩薩行,如菩薩的「本業」──『淨行品』,菩薩的行位 ──『十住品』,約與「…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