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P4

  ..續本文上一頁下品般若」的集出相近。「華嚴法門」的佛,是繼承大衆部的,超越的、理想的佛,名爲毗盧遮那Vairocana。依此而說菩薩行,所以多說法身菩薩行;多在天上,爲天菩薩(及他方菩薩)說;「世主」多數是夜叉yaks!a;『入法界品』的增譯部分,也都是天(神)菩薩;金剛手Vajrapa^n!i的地位極高;有帝釋Indra特性的普賢 Samantabhadra,比文殊還重要些。圓融無礙的法門,富于理想、神秘及藝術的氣息。著名的『十地品』,受有北方論義的影響,所以條理嚴密,樹立了「論經」的典型。

  

  六、「其他法門」:初期大乘經,不屬于前四類的還很多。如龍宮與鬼國說法,『法華』與『寶積經』,在佛典中有特殊地位的,給以分別的敘述。有些性質相同,而遍在大乘經中,如大乘的戒學、定學、慧學,隨類歸納起來,可以了解初期大乘經,對這些問題所有的特色。

  

  「佛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恒懷念」,在傳統佛教中,多方面發展起來,促成「大乘佛法」的興起;大乘的興起,實爲勢所必至的,佛教界的共同趨向。初期大乘,約起于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後。多方面傳出,發展,又互爲影響,主要爲佛功德、菩薩行的傳布。那時, [P21] 十方佛與菩薩現在,開拓了新境界,也滿足了因佛涅槃而引起的懷念。大乘經從何而來,是否佛說,應該可以得到了結論。本書從佛教(宗教)的立場,從初期大乘經自身去尋求證據。初期大乘經法,到底是誰傳出來的?是怎樣傳出來的?傳出了,又由那些人受持宏通?大乘法門出現于佛教界,漸漸流行起來,習慣于傳統佛教的製度、儀式、信仰者,是不免要驚疑的,或引起毀謗與排斥的行爲。在(部分)傳統佛教的反對下,大乘行者采取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應付,終于能一天天發揚廣大起來?初期大乘經是這樣的傳出,受持宏通,依佛法說,大乘是佛說的;也就解答了初期大乘經,是佛說與非佛說的大問題。

  

  

  注【3-001】『異部宗輪論』說:化地部執:「于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3-002】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六一一──六一五)。

  注【3-003】『成實論』卷二(大正叁二‧二五叁下)。

  

  第二節 初期大乘經

  第一項 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

  從「佛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法」,要說明這一演進的 [P22] 過程,當然要依據初期的大乘經。「大乘佛法」有初期與後期的差別,是學界所公認的。然初期與後期,到底依據什麼標准而區別出來?佛教思想的演進,是多方面的,如『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說:

  

   「初于一時,在婆羅!7豇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 …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1)。

  

  這是著名的叁時教說。瑜伽學者依據這一叁時教說,決定的說:第二時教說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不了義的。第叁時教依叁性、叁無性,說明遍計所執性是空,依他起、圓成實自性是有,才是了義。初時說四谛,是聲聞法(代表原始與部派佛教)。大乘法中,初說一切無自性空,後來解說爲「無其所無,有其所有」:這是大乘法分前期與後期的確證。一切經是佛說的,所以表示爲世尊說法的叁階段。從佛經爲不斷結集而先後傳出來說,這正是佛法次第演化過程的記錄。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引(『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經(大正叁一‧八二二上)說:

  

   「諸佛如來……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已乃爲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驚怖彼樂世衆 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爲說空、無相、無願,令 [P23] 彼衆生少解如來所說*輪。而佛如來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複爲說不退*輪,次說清淨 波羅蜜行,謂不見叁事,令衆生入如來境界」。

  

  這是又一型叁時教說。前二時說,與『解深密經』相同;第叁「轉不退*輪」,意義有些出入。第叁時所說,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大方等大集經』作:「複爲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叁世法,成菩提道」(2)。竺法護Dharmaraks!a異譯『大哀經』說:「斑宣經道,叁場清淨,何(所?)謂佛界,而令衆生來入其境」(3)。『解深密經』的第叁時教,是對于第二時教──無自性空的不解、誤解,而再作顯了的說明。『陀羅尼自在王經』的第叁時教,是對第二時教──空、無相、無願,進一層的使人悟入「如來境界」(「佛界」),也就是入「如來性」(「佛性」)。第叁時教的內容,略有不同。不過,『解深密經』于一切法無自性空,顯示勝義無自性性──無自性所顯的圓成實性;『陀羅尼自在王經』,經法空而進入清淨的如來性:這都是不止于空而導入不空的。所以後期大乘,因部派的、區域的差別,有二大系不同,而在從「空」進入「不空」來說,卻是一致的。

  

  

  注【4-001】『深密解脫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七叁下)。

  注【4-002】『大方等大集經』卷叁(大正一叁‧二一下)。

  注【4-003】『大哀經』卷六(大正一叁‧四叁九下)。 [P24]

  

  第二項 初期大乘經部類

  在現存的大乘經中,那些是初期的大乘經?近代學者,大抵依據中國早期譯出的來推定。早期來中國傳譯大乘經的譯師,主要有:後漢光和、中平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譯經的支婁迦谶Lokaraks!a;吳黃武初(二二二──二二八)、建興中(二五二──二五叁)譯經的支謙;晉泰始二年到永嘉二年(二六六──叁0七)傳譯的竺法護Dharmaraks!a。早期譯出的不多,但沒有譯出的,不一定還沒有成立。而且,譯出時代遲一些,可能內容還早些,如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比起竺法護的譯典,反而少一些後期的經典。鸠摩羅什所譯的,代表他所宗所學的,與龍樹Na^ga^rjuna論相近。龍樹的『大智度論』,傳說可以譯成一千卷。『十住毗婆沙論』,只譯出十地中的前二地,就有十七卷。這樣的大部,可能多少有後人的補充,不過這兩部論所引的,也比竺法護所譯的,少一些後期的經典。這兩部論的成立,約在西元叁世紀初;比竺法護譯經的時代,約早五十年,竺法護就已譯過龍樹論了(1)。龍樹『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所引的大乘經,今略加推考,以說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西元叁世紀初存在的大乘經。

  

  1.『大般若經』:『大智度論』說:「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 [P25] 萬偈」(2)。論文說到了兩部『般若經』:二萬二千偈的,是『大智度論』所依據的經本,一般稱之爲『大品般若經』,與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第二會相當。十萬偈的,與奘譯『大般若經』初會相當。論又說:「般若波羅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贊、放光、道行」(3)。龍樹說到了上、中、下叁部,並列舉經名。又說:「如小品、放光、光贊」(4),這也是叁部說。羅什譯的『小品般若經』,與漢支婁迦谶譯的『道行般若經』同本;與奘譯『大般若經』第五會相當。『放光般若經』二十卷,是西晉無羅叉譯的。『光贊經』,現存殘本十卷,西晉竺法護譯。這二部是相同的,與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相當,也屬于「大品」類。『放光』與『光贊』,或作『光贊』與『放光』,加上『小品』──『道行』,就是上、中、下叁部。所以『放光』與『光贊』,只是上來所說的十萬偈本與二萬二千偈本;指『放光』與『光贊』爲上、中──二部,不過譯者借用中國現有的經名而已。在造論時,『般若經』已有叁部;十萬頌本也已經成立。

  

  2.『不可思議解脫經』(5):內容與『華嚴經』『入法界品』相合,但漚舍那A^sa^優婆夷爲須達那(Sudhana善財)所說數目(6),現行本別立爲『阿僧祇品』。

  

  3.『十地經』,『漸備經』(7):與『華嚴經』的『十地品』相當。『十住毗婆沙論』,就是『十地品』偈頌的廣釋。

  

  4.『密迹經』,『密迹金剛經』(8):與晉竺法護所譯『密迹金剛力士經』同本,現編入『大 [P26] 寶積經』第叁會。

  

  5.『阿彌陀佛經』(9):與漢支婁迦谶所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同本。唐菩提流志Bodhiruci 所譯本,編入『大寶積經』第五會。

  

  6.『寶頂經』(10):「寶頂」是「寶積」的異譯;龍樹引用這部經處不少,與失譯的『大寶積經』等同本。『寶頂經迦葉品』,『迦葉經』(11),是這部經的四種沙門等部分。現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叁會的,題爲『普明菩薩會』。

  

  7.『無盡意經』,『阿差末經』,『無盡意菩薩問』(12):與竺法護譯的『阿差末菩薩經』同本。『論』上說:「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于佛前,說六十五種屍羅波羅蜜分」(13) ,可見這部經在古代,是屬于『寶積經』的部類。宋智嚴共寶雲所譯『無盡意菩薩經』,現編入『大集經』第十二分。

  

  8.『首楞嚴叁昧經』(14):古代一再翻譯,現存鸠摩羅什所譯的『首楞嚴叁昧經』。…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