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P4

  ..续本文上一页下品般若」的集出相近。「华严法门」的佛,是继承大众部的,超越的、理想的佛,名为毗卢遮那Vairocana。依此而说菩萨行,所以多说法身菩萨行;多在天上,为天菩萨(及他方菩萨)说;「世主」多数是夜叉yaks!a;『入法界品』的增译部分,也都是天(神)菩萨;金刚手Vajrapa^n!i的地位极高;有帝释Indra特性的普贤 Samantabhadra,比文殊还重要些。圆融无碍的法门,富于理想、神秘及艺术的气息。著名的『十地品』,受有北方论义的影响,所以条理严密,树立了「论经」的典型。

  

  六、「其他法门」:初期大乘经,不属于前四类的还很多。如龙宫与鬼国说法,『法华』与『宝积经』,在佛典中有特殊地位的,给以分别的叙述。有些性质相同,而遍在大乘经中,如大乘的戒学、定学、慧学,随类归纳起来,可以了解初期大乘经,对这些问题所有的特色。

  

  「佛涅槃所引起的,对佛的永恒怀念」,在传统佛教中,多方面发展起来,促成「大乘佛法」的兴起;大乘的兴起,实为势所必至的,佛教界的共同趋向。初期大乘,约起于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后。多方面传出,发展,又互为影响,主要为佛功德、菩萨行的传布。那时, [P21] 十方佛与菩萨现在,开拓了新境界,也满足了因佛涅槃而引起的怀念。大乘经从何而来,是否佛说,应该可以得到了结论。本书从佛教(宗教)的立场,从初期大乘经自身去寻求证据。初期大乘经法,到底是谁传出来的?是怎样传出来的?传出了,又由那些人受持宏通?大乘法门出现于佛教界,渐渐流行起来,习惯于传统佛教的制度、仪式、信仰者,是不免要惊疑的,或引起毁谤与排斥的行为。在(部分)传统佛教的反对下,大乘行者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方法来应付,终于能一天天发扬广大起来?初期大乘经是这样的传出,受持宏通,依佛法说,大乘是佛说的;也就解答了初期大乘经,是佛说与非佛说的大问题。

  

  

  注【3-001】『异部宗轮论』说:化地部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大正四九‧一七上)。

  注【3-002】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六一一──六一五)。

  注【3-003】『成实论』卷二(大正三二‧二五三下)。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

  第一项 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

  从「佛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而演进到「大乘佛法」,要说明这一演进的 [P22] 过程,当然要依据初期的大乘经。「大乘佛法」有初期与后期的差别,是学界所公认的。然初期与后期,到底依据什么标准而区别出来?佛教思想的演进,是多方面的,如『解深密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说:

  

   「初于一时,在婆罗!7豇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 …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1)。

  

  这是著名的三时教说。瑜伽学者依据这一三时教说,决定的说:第二时教说一切法无自性空,是不了义的。第三时教依三性、三无性,说明遍计所执性是空,依他起、圆成实自性是有,才是了义。初时说四谛,是声闻法(代表原始与部派佛教)。大乘法中,初说一切无自性空,后来解说为「无其所无,有其所有」:这是大乘法分前期与后期的确证。一切经是佛说的,所以表示为世尊说法的三阶段。从佛经为不断结集而先后传出来说,这正是佛法次第演化过程的记录。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引(『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经(大正三一‧八二二上)说:

  

   「诸佛如来……善知不净诸众生性,知已乃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为惊怖彼乐世众 生,令厌世间,入声闻法中。而佛如来不以为足,勤未休息,次为说空、无相、无愿,令 [P23] 彼众生少解如来所说*轮。而佛如来不以为足,勤未休息,次复为说不退*轮,次说清净 波罗蜜行,谓不见三事,令众生入如来境界」。

  

  这是又一型三时教说。前二时说,与『解深密经』相同;第三「转不退*轮」,意义有些出入。第三时所说,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大方等大集经』作:「复为说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2)。竺法护Dharmaraks!a异译『大哀经』说:「斑宣经道,三场清净,何(所?)谓佛界,而令众生来入其境」(3)。『解深密经』的第三时教,是对于第二时教──无自性空的不解、误解,而再作显了的说明。『陀罗尼自在王经』的第三时教,是对第二时教──空、无相、无愿,进一层的使人悟入「如来境界」(「佛界」),也就是入「如来性」(「佛性」)。第三时教的内容,略有不同。不过,『解深密经』于一切法无自性空,显示胜义无自性性──无自性所显的圆成实性;『陀罗尼自在王经』,经法空而进入清净的如来性:这都是不止于空而导入不空的。所以后期大乘,因部派的、区域的差别,有二大系不同,而在从「空」进入「不空」来说,却是一致的。

  

  

  注【4-001】『深密解脱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七三下)。

  注【4-002】『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

  注【4-003】『大哀经』卷六(大正一三‧四三九下)。 [P24]

  

  第二项 初期大乘经部类

  在现存的大乘经中,那些是初期的大乘经?近代学者,大抵依据中国早期译出的来推定。早期来中国传译大乘经的译师,主要有:后汉光和、中平年间(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译经的支娄迦谶Lokaraks!a;吴黄武初(二二二──二二八)、建兴中(二五二──二五三)译经的支谦;晋泰始二年到永嘉二年(二六六──三0七)传译的竺法护Dharmaraks!a。早期译出的不多,但没有译出的,不一定还没有成立。而且,译出时代迟一些,可能内容还早些,如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比起竺法护的译典,反而少一些后期的经典。鸠摩罗什所译的,代表他所宗所学的,与龙树Na^ga^rjuna论相近。龙树的『大智度论』,传说可以译成一千卷。『十住毗婆沙论』,只译出十地中的前二地,就有十七卷。这样的大部,可能多少有后人的补充,不过这两部论所引的,也比竺法护所译的,少一些后期的经典。这两部论的成立,约在西元三世纪初;比竺法护译经的时代,约早五十年,竺法护就已译过龙树论了(1)。龙树『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所引的大乘经,今略加推考,以说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西元三世纪初存在的大乘经。

  

  1.『大般若经』:『大智度论』说:「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 [P25] 万偈」(2)。论文说到了两部『般若经』:二万二千偈的,是『大智度论』所依据的经本,一般称之为『大品般若经』,与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第二会相当。十万偈的,与奘译『大般若经』初会相当。论又说:「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3)。龙树说到了上、中、下三部,并列举经名。又说:「如小品、放光、光赞」(4),这也是三部说。罗什译的『小品般若经』,与汉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经』同本;与奘译『大般若经』第五会相当。『放光般若经』二十卷,是西晋无罗叉译的。『光赞经』,现存残本十卷,西晋竺法护译。这二部是相同的,与奘译『大般若经』第二会相当,也属于「大品」类。『放光』与『光赞』,或作『光赞』与『放光』,加上『小品』──『道行』,就是上、中、下三部。所以『放光』与『光赞』,只是上来所说的十万偈本与二万二千偈本;指『放光』与『光赞』为上、中──二部,不过译者借用中国现有的经名而已。在造论时,『般若经』已有三部;十万颂本也已经成立。

  

  2.『不可思议解脱经』(5):内容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相合,但沤舍那A^sa^优婆夷为须达那(Sudhana善财)所说数目(6),现行本别立为『阿僧祇品』。

  

  3.『十地经』,『渐备经』(7):与『华严经』的『十地品』相当。『十住毗婆沙论』,就是『十地品』偈颂的广释。

  

  4.『密迹经』,『密迹金刚经』(8):与晋竺法护所译『密迹金刚力士经』同本,现编入『大 [P26] 宝积经』第三会。

  

  5.『阿弥陀佛经』(9):与汉支娄迦谶所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同本。唐菩提流志Bodhiruci 所译本,编入『大宝积经』第五会。

  

  6.『宝顶经』(10):「宝顶」是「宝积」的异译;龙树引用这部经处不少,与失译的『大宝积经』等同本。『宝顶经迦叶品』,『迦叶经』(11),是这部经的四种沙门等部分。现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的,题为『普明菩萨会』。

  

  7.『无尽意经』,『阿差末经』,『无尽意菩萨问』(12):与竺法护译的『阿差末菩萨经』同本。『论』上说:「宝顶经中和合佛法品中,无尽意菩萨于佛前,说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分」(13) ,可见这部经在古代,是属于『宝积经』的部类。宋智严共宝云所译『无尽意菩萨经』,现编入『大集经』第十二分。

  

  8.『首楞严三昧经』(14):古代一再翻译,现存鸠摩罗什所译的『首楞严三昧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