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

  

  第一节 佛陀遗体的崇敬

  第一项 佛涅槃与舍利建塔

  释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在「佛法」演化为「大乘佛法」的过程中,这是一项主要的动力,有最深远的影响。佛弟子对于佛陀的怀念,是存在于内心的,将内心的思慕表现出来,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就是怀念佛陀的具体表现。这是事相的崇敬,然崇敬佛陀所造成的现象,所引起的影响,的确是使佛教进入一崭新的境界,也就是不自觉的迈向大乘的领域。

  

  高寿八十的释迦S/a^kya佛,在拘尸那Kus/inagara的娑罗双树下入涅槃,这是佛教的大事。记录佛入涅槃的,如『大般涅槃经』、『长阿含游行经』、『杂事』的『大涅槃譬喻』、『增壹阿含经』等(1)。这些,虽不等于当时的事实,但却是最古老的传说。佛的般涅槃parinirva^n!a [P44] ,是究竟的、圆满的解脱;也许唯有无着无碍的虚空,勉强的可以形容。从众苦的毕竟解脱来说,应该是了无遗憾的。然在一般佛弟子心目中,这是永别了!为自己,为众生,为了佛法的延续,一种纯洁的宗教情操,涌现于佛弟子的心中。佛法──人世间的光明,怎样才能延续?佛的遗体,又应该怎样处理?这是佛入涅槃所引起的急待解决的大事。关于佛法的延续,由摩诃迦叶Maha^ka^s/yapa发起,在王舍城Ra^jagr!ha举行结集大会。佛所开示的修证法门,名为「法」dharma佛所制定的僧伽轨范,名为「律」vinaya。(经)「法」与「律」的结集,使佛法能一直流传下来。关于佛陀遗体的处理,如『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 二0上)说:

  

   「佛灭度后,葬法云何?佛告阿难: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

  

  出家有出家目的,应该努力于解脱的实现;唯有修证,才是出家人的事业。至于佛陀遗体的安葬,那是在家人自会办理的。在当时,佛的法身(法与律),由出家众主持结集;色身,荼毘 jha^pita──火化以后,由在家众建塔供养。葬礼,建塔,是需要物资与金钱的,这当然是在家信众所应作的事。

  

  佛陀的遗体,在娑罗双树下,受拘尸那末罗Malla族人的供养礼拜。到第七天,运到城东的天冠寺Makut!a-bandhana。当时的葬礼,非常隆重,称为「轮王葬法」。先以布、毡重 [P45] 重裹身,安放到灌了油的金(属)椁中,再以铁椁盖蔽,然后堆积香柴,用火来焚化(荼毗)。主持荼毗大典的,是摩诃迦叶。荼毗所遗留下来的舍利,s/ari^ra再建塔stu^pa供养。佛陀遗体采用轮王葬法,不只是由于佛出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的王族,从初期的圣典看来,一再以转轮王Cakravarti-ra%^ja来比喻佛陀。轮王有三十二大人相,佛也有三十二相(2)。轮王以七宝平治天下,佛也以七宝化众生,七宝是七菩提分宝(3)。轮王的轮宝,在空中旋转时,一切都归顺降伏;佛说法使众生信伏,所以称佛的说法为「转*轮」(4)。轮王的葬法,是隆重的荼毗建塔,佛也那样的荼毗建塔。我们知道,轮王以正法治世,使人类过着和平、繁荣的道德生活,是古代的理想政治;佛法化世,也是轮王那样的,又胜过轮王而得究竟解脱,称为「法王」。理想的完满实现,是轮王与法王并世,如弥勒Maitreya成佛时那样(5),政教都达到最理想的时代。初期佛教,确有以佛法化世,实现佛(释)化王国的崇高理念。这一倾向,也就近于大乘的精神。

  

  拘尸那的末罗族人。对于佛的遗体,供养荼毗,所以对荼毗所留下的碎舍利,自觉有取得与供养的权利。传说:拘尸那在内,一共有八国的国王,都要求得到舍利,几乎引起了纷争。一位「香姓」(或作「直性」、「烟」Dron!a婆罗门,出来协调和平,决定由八国公平的分取舍利,回国去建塔供养。八国的名称与种族,记录较完全的,如Ⅰ『长阿含游行经』;Ⅱ『长部大般 [P46] 涅槃经』;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Ⅳ『十诵律』(6),对列如下:

  

  图片

   │波婆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 维 │毗舍离国│摩竭国 │拘尸国

  Ⅰ│ │ │ │ │罗卫国 │ │ │

   │末 罗│跋 离│拘 利│ 婆罗门 │释 种 │离 车│阿阇世王│末 罗

  ─┼───┼────┼────┼────┼────┼────┼────┼───

   │ │Allak- │Ra^ma- │Veth- │Kapila- │ │Ma^g- │Kusi-

  Ⅱ│Pa^va^│ apa │ ga^ma │ adi^pa │ vatthu │Vesa^li^│ adha │ na^ra^

   │ │ │ │Bra^h- │ │ │Aja^ta- │

   │Malla │Buli │Koliya │ man!a │Sakya │Licchavi│ sattu │Malla

  ─┼───┼────┼────┼────┼────┼────┼────┼───

   │波波邑│遮洛迦邑│阿罗摩处│吠率奴邑│劫比罗城│薜舍离 │摩伽陀国│拘尸域

  Ⅲ│ │ │ │ │ │ │ │

   │壮 士│ │ │ │释迦子 │栗呫毗子│行雨大臣│壮 士

  ─┼───┼────┼────┼────┼────┼────┼────┼───

   │波婆国│遮勒国 │罗摩聚落│毗!2鲳│迦 维 │毗耶离国│摩伽陀国│拘尸城

  Ⅳ│ │ │ │ │罗婆国 │ │ │

   │力 士│剎帝利 │ 拘楼罗 │婆罗门 │释 子 │梨 昌│ 阿阇世 │力 士

  

  

  

  八国平分舍利以外,香姓婆罗门取得了分配舍利的瓶,瓶里沾有舍利,回家乡去建立「瓶塔」。『西域记』说:瓶塔在战主国(7),推定在恒河与Son河中间,首府在今Gha^gipur(8)。 毕钵罗Pipphalavana聚落的Moliya族人,取得荼毗留下来的灰炭。据法显与玄奘所见,「炭 [P47] 塔」在罗摩Ra^ma聚落到拘尸那中途的树林中(9)。这样,就如『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七上)所说:

  

  「尔时,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后起十塔,自是以后起无量塔」(10)。

  

  分得舍利的国家,虽遮勒颇与毗留提的所在地不明,但从其他国家,可以推想出来。当时舍利的分得者,连瓶与灰炭的取得者,都是在东方的,都是古代毗提诃Videha王朝治下的民族。恒河中流以上的,连佛久住的舍卫城S/ra^vasti^,也没有分得。对于佛陀,东方民族是有亲族感的,东方圣者的舍利,由东方人来供奉。供奉舍利塔,供奉的主体是舍利,是释迦佛的遗体。虽然当时分舍利与建塔的情形,不能充分明了,但建塔供奉的风气,的确从此发达起来。佛陀在世时,如来为上首的僧伽佛教,由于佛的般涅槃,渐移转为(如来)塔寺为中心的佛教。

  

  

  注【6-001】叙述佛涅槃后分舍利建塔的,还有『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十诵律』卷六0。

  注【6-002】『长部』(三0)『三十二相经』(南传八‧一八三──二三四)。『中阿含经』卷一一『三十二相经』(大正一‧四九三上──四九四中)。

  注【6-003】『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二九五──二九六)。『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四上)。 [P48] 『中阿含经』卷一一『七宝经』(大正一‧四九三上)。

  注【6-004】『相应部』「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三九──三四三)。『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三下──一0四上)。

  注【6-005】『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一上)。

  注【6-006】Ⅰ『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九中──三0上)。Ⅱ『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五八──一六二)。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一下)。Ⅳ 『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六中)。

  注【6-007】『大唐西域记』卷七(大正五一‧九0八上)。

  注【6-008】『望月佛教大辞典』(二九七六下)。

  注【6-009】『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一下)。『大唐西域记』卷六(大正五一‧九0三上)。

  注【6-010】当时的分取舍利,后代的异说不一:有分别灰塔与炭塔为二塔的,如『佛般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