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P4

  ..续本文上一页身与相轮的中间。这种屋(楼阁)塔,层次一多,又成为「露塔」了。

  

  造塔的趋势,是又高又大又多,到了使人惊异的程度。塔的向高大发展,是可以理解的。塔要建在「高显处」、「四衢道中」、「四衢道侧」,主要是为了使人见了,于如来「生恋慕心」,启发信心。古代在塔旁建立高高的石柱,也就是为了引起人的注意。但与膝骨一样高的塔身,如建在山上,远望是看不到的。如建在平地,为房屋、树木所障隔,也就不容易发见。在「四衢道侧」,与出家众的住处不相应,而且也难免烦杂与不能清净。塔在僧众住处的旁边(或中间)建立,就不能不向高发展了。塔高了,塔身与塔基自然要比例的增大。总之,塔是向高向广大发展了。现在留存的古塔,在北方,如犍陀罗地方的Darmarajka,Manikyala,Takti-Bahi,Ali Masjid 塔,都是西元前后到二三世纪的建筑,规模都很大。在南方,西元前一世纪中,锡兰毗多伽摩尼Vit!t!aga^man!i王所建的无畏山Abhayagiri塔,塔基直径约三百六十尺,塔身直径约二百七十尺。法显说塔高四十丈(6)。更高大的,西元二世纪中,迦腻色迦Kanis!ka王所造大塔,晋法显所见的是:「高四十余丈,……阎浮提塔,唯此为上」(7)。北魏惠生所见的, [P62] 已是「凡十三级,……去地七百尺」了(8)。当然最高大的,还要推西元六世纪初所建,洛阳的永宁寺大塔了,如『洛阳伽蓝记』卷一(大正五一‧一000上)说:

  

   「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剎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塔的越高越大,除新建大塔而外,多数是在旧塔上加盖新塔,如阿育As/oka王增建迦诺迦牟尼Kanakamuni佛塔那样。现存的Sa^n~ci^大塔,也是在古塔上增建所成的。锡兰传说:Mahiyangan!a塔,起初是小型的青玉塔。舍利弗S/a^riputra的弟子沙罗浮Sarabhu^,取佛的颈骨,纳入塔中,再建十二肘高的石塔,覆在上面。天爱帝须Deva^nam!piyatissa王子Uddhacu^la^bhaya,更增建为三十肘高。到度他伽摩尼Dut!t!haga^man!i王,更作八十肘高的大塔,盖在上面(9):这是不断加建加高的实例。迦腻色迦王大塔,也是这样的,如『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下──八八0上)说:

  

   王「见有牧牛小竖,于林树间,作小窣堵波,其高三尺。……周小窣堵波处,建石窣堵波,欲以功力,弥覆其上。随其数量,恒出三尺。若是增高,踰四百尺。基址所峙,周一里半。层基五级,高一百五十尺,方乃得覆小窣堵波。王因嘉庆,复于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营建纔讫,见小窣堵波在大基东南隅下,傍出其半。王心不平,便即掷弃, [P63] 遂住窣堵波第二级下石基中半现。复于本处更出小窣堵波」。

  

  这一传说,法显、惠生等都有传述,近于神话。然以事实推论,也只是在原有小塔上作大塔,为了使人见到旧有小塔,所以将小塔露出一些。这是越建越高,越建越大的趋势。建塔是声闻部派佛教的特色,大乘佛法也继承了下来。说到塔的多少,北方还不如南方。在南方,不但塔很多,如缅甸Mandalay附近的四百五十塔,成为塔的世界。Pegu的Shwemauddu大金塔的基坛上,有数十小塔。Java的Borobudur塔周围,有七十二塔。或是塔群,或是多数小塔来庄严大塔。塔不但高大,而且众多。建造舍利塔所形成的无数建筑,代表了那时佛教的形式化与艺术化的倾向。

  

  高大的舍利塔,建筑材料主要为砖、石、木;形式为圆、方或八角。塔基、塔身、平头、覆钵、轮竿与相轮、金瓶──塔的结构,自身就是一项庄严的供养。再加上精工的雕刻,形形式式的绘画(10)。『僧祇律』说「金薄覆上」(11),就是大金塔那样的作法,金光闪闪,庄严中增加了尊贵的气息。信众们平日(或节日)对于塔的供养,有香与华鬘;珠鬘、璎珞、幢幡、伞盖、灯明、饮食。或以伎乐歌颂来供养,那是在诚敬中带有欢乐的成分了。依『僧祇律』:中央是大塔,四面作龛,龛是供佛像的。在塔的四面,作种种的园林、水池,四面再建支提。大众部Maha^sa^m!ghika 的塔园,不仅是建筑庄严,而又园林化(12)。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尊敬的,庄严 [P64] 的,又是艺术化的,越来越接近大乘的风格。不过,塔在印度,始终是宗教的信敬对象,还不会如中国那样的佛塔,部分发展为点缀风景,「登临眺望」;或者神秘化为镇压风水(或妖怪)的东西。

  

  建塔供奉舍利,舍利也还是要放在容器内的,如『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七上)说:

  

   「云何安舍利?应安金塔中,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若以缯绵裹,若以钵肆鴆岚婆衣,若以头头罗衣裹」。

  

  金塔、银塔等,不是高大的塔,而是安放舍利的容器,所以说以衣(与布同)裹。古来有安放舍利的舍利瓶,其实也就是塔。小型的舍利瓶(塔),也可以供在屋内(发展为「屋塔」)。安放舍利的容器,近代都作大塔的模型,但古代的形态是不一的。如西元一八九八年,法人W. C.Peppe在尼泊尔Nepa^la南境,发掘Pipra^va^古坟,发见高六寸,径四寸的蜡石壶。壶内藏着骨片(舍利),刻着「佛陀世尊的舍利龛,释迦族人供奉」字样。这可能为八王分舍利,释迦S/a^kya族供奉(可能供在室内)的塔型。又如西元二六五年(或作二八二年),中国鄮县所发见的,传说为阿育王塔。高一尺四寸,径七寸。从所刻的本生来说,应该是西元前后的舍利塔。小型的舍利塔,或藏在大塔里,或供在室内。供在室内的舍利,如属于头骨或牙齿,更受到信众的尊重,或举行定期的大法会来供养。北印度那揭罗曷Nagaraha^ra的佛骨、佛齿, [P65] 是受到非常尊敬供养的,如『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五八下)说:

  

   「那竭国界酰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锺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那竭)城中亦有佛齿塔,供养如顶骨法」。

  

  佛顶骨与佛齿,都藏在五尺许的塔内。受到全国上下的尊敬,日日都迎到城中去受供养,这是西元五世纪初的情形。到了六世纪初,惠生们所见的,又多了「佛发」(13)。到玄奘时代,佛齿虽不见了,仅剩供佛齿的台,却又多了佛髑髅与佛牙,如『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上 ──中)说:

  

   「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 又有七宝小窣堵波,以贮如来髑髅骨,状如荷叶,色同顶骨。……又有七宝小窣堵波,有如来眼睛,睛大如!4抖,光明清澈,皦映中外。……观礼之徒,相继不绝」。

  

  玄奘的时代,不是迎入城内供养,而是供在寺内。不但瞻礼要钱,又附加了一些占卜的俗习 [P66] ,这是北印度著名的佛顶骨。在南方,锡兰的佛牙,也非常著名,如『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 八六五上──中)说:

  

   「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本生)。……如是形像,皆采画庄挍,状若生人。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然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

  

  佛骨与佛牙,或是每天迎出,受人供养礼拜;或是每年举行九十天的大法会。古人对佛舍利的尊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造舍利塔,尊敬供养,是不分南北的,不分部派的。那种庄严供养,在印度本土,已经不只是在家信众的事,而是出家众在中主持推动的。『四分律』在受戒终了时,对新戒比丘这样说:「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14)!劝人修治舍利塔,竟成为出家众的重要任务!其实供养三宝──作福,也不只是在家信众的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大正二三‧六四二中)说:

  

   「时诸苾刍,既闻斯说,多行乞!1罥,于佛法僧广兴供养,时佛教法渐更增广」。

  

  「于三宝中广修供养」,包含了兴造寺院,建立塔婆(塑造佛像)。这些是能启发世人信心 [P67] 的。使佛法更兴盛流行起来,也就以此为弘扬佛法的方便。舍利越来越多,舍利塔也越多越大,这该是一项重要理由吧!

  

  

  注【9-001】『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一0九──一一0)。『大史』(南传六0‧二六六)。

  注【9-002】『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七(大正二四‧五六九上)。

  注【9-00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三上)。

  注【9-004】『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六下)。『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九上)。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