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P3

  ..续本文上一页记』说到:室罗伐 [P55] 悉底S/ra^vasti^国,大城西北六十里,有迦叶波Ka^s/yapa佛窣堵波。劫比罗伐窣堵 Kapilavastu国,城南五十里,有迦罗迦村驮Krakucchanda佛的窣堵波。舍利塔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师子像。东北三十里,有迦诺迦牟尼Kanakamuni佛的窣堵波(每佛都有三窣堵波)。舍利塔前,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师子像。这些,都是阿育王造的(5)。法显所见的过去三佛塔,大体相同(6)。其中,为迦诺迦牟尼佛舍利塔所建的石柱,在西元一八九五年发见。石柱上刻:「天爱喜见王灌顶后十四年,再度增筑迦诺迦牟尼佛塔。灌顶过(二十)年,亲来供养(并建石柱)」。柱已经中断,上下合起来,共二丈五尺,与玄奘所记的相合。这可见传说阿育王为过去三佛建塔,确是事实。为过去佛建塔立柱,那为释迦佛建塔,立石柱,更是当然的事。如鹿野苑R!s!ipatana-mr!gada^va、腊伐尼(岚毗尼)Lumbini^等处,『西域记』都说无忧王造窣堵波,立石柱(7)。今鹿野苑转*轮处,已于西元一九0四年发见石柱。岚毗尼──佛的诞生处,石柱也于西元一八九六年发见(8)。塔虽都已毁了,而所存的石柱,都与玄奘所见的相合。所以阿育王为佛广建舍利塔的传说,应该是事实可信的,只是数量不见得是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原只形容众多而已。

  

  阿育王时,已有过去佛塔,可见为佛造舍利塔,事实早已存在,阿育王只是造塔运动的推动者。过去,造塔的理由是:「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 [P56] 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9)。在四衢道立塔,很有近代在交通要道,立铜像纪念的意味。八王分得的舍利,或是王族,或是地方人士立塔,都是为公众所瞻仰的。但到了阿育王时,「八万四千大寺,起塔八万四千」,塔不一定在寺内,但与寺院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我们知道,在造佛像风气没有普遍以前,舍利塔是等于寺院中(大雄宝殿内)佛像的地位,为信佛者瞻仰礼拜的中心。佛法发展中,形成了归依佛、法、僧──三宝的佛教;三宝是信仰的对象。然在一般人的心中,多少有重于如来的倾向。如五根,以对如来及如来的教法不疑为信根(10),这是特重于如来(及如来的教法)了。『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大正一.四六下)说:

  

   「我今信受归依迦叶。迦叶报言:汝勿归我,如我所归无上尊者,汝当归依。……今闻迦叶言:如来灭度,今即归依灭度如来及法、众僧」。

  

  汉译『长阿含经』,特点出:「世尊灭度未久」,「归依灭度如来」(11),表示了归依的与过去不同。如来涅槃了,在佛法的深入者,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一般人的宗教情感中,不免有空虚的感觉。佛法与神教不一样,佛不是神,不是神那样的威灵显赫,神秘的存在于天上。佛入涅槃了,涅槃决不是没有,但只是「寂然不动」,不可想象为神秘的存在,对人类还起什么作用。这在类似一般宗教信仰的情感中,法与僧现在,佛却是过去了。所以对佛的遗体──舍利,作为供养礼拜,启发清净信心的具体对象,可说是顺应一般宗教情感的需要而自然发展起来的。阿育 [P57] 王时代,将舍利送到各处,让每一地方的佛教,有佛的遗体──舍利,可以供养礼拜,如佛在世时那样的成为信仰中心,三宝具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三(大正二三.七五三上)说:

  

   「令洗手已,悉与香花,教其右旋,供养制底,歌咏赞叹。既供养已,……皆致敬已,当前而坐,为听法故。……随其意乐而为说法」。

  

  信众到寺院里来,教他敬佛──供养制底,礼僧,听法,成为化导信众,归敬三宝的具体行仪。这是舍利塔普遍造立的实际意义。

  

  

  注【8-001】参阅『阿育王传』卷一(大正五0‧一0二上)。

  注【8-002】『一切善见律注序』注四七(南传六五‧六二)。

  注【8-003】『岛史』(南传六0‧五0)。『大史』(南传六0‧一八九)。

  注【8-004】『岛史』(南传六0‧九八──一00)。『大史』(南传六0‧二六四)。

  注【8-005】『大唐西域记』卷六(大正五一‧九00下、九0一中)。

  注【8-006】『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一上)。

  注【8-007】『大唐西域记』卷七(大正五一‧九0五中)。又卷六(大正五一‧九0二中)。

  注【8-008】上来石柱的发见,并依『阿育王刻文』目次(南传六五‧八──九)。

  注【8-009】『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二0中)。参阅『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傅七‧一二七 [P58] )。

  注【8-010】『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五二──五三)。 『杂阿含经』卷二六,作「于如来所起信心」;「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大正二‧一八四上)。

  注【8-011】同本异译的『中阿含经』卷一六『蜱肆王经』,『长部』(二三)『弊宿经』,没有「灭度」字样。

  

  

  

  第四项 塔的建筑与供养

  佛舍利塔的建筑,在佛教界,是不分地区与部派的。经过长时期的演化,塔形成为多姿多采的。塔的形态,依律部所传,已有部派的色彩,但还可以了解出原始的形态。『摩诃僧祇律』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七下)说:

  

   「下基四方,周匝栏楯。圆起二重,方牙四出(「塔身」)。上施盘盖;长表轮相」。

  

  『僧祇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盘盖」、「轮相」──四部分组成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八(大正二四‧二九一下)说:

  

   「佛言:应可用!4俶,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 [P59]

  

  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覆钵」、「平头」、「轮竿与相轮」、「宝瓶」──六部分组成的,比大众部的要复杂些。『善见律毗婆沙』卷三(大正二四‧六九一上)说:

  

   「当先起基,与象顶等。……塔形云何?摩哂陀答言:犹如积稻聚。王答:善哉!于塔基上起一小塔」。

  

  这是南方的古老传说,当时仅分「塔基」与「塔」(身)二部分。所起的「小塔」,『一切善见律注序』与『大史』,都说与王的膝骨一样高,并且是用砖造成的(1)。塔(身)是塔的主体,如稻谷堆一般,那不可能是圆锥形,而是半圆的覆钵形。依『杂事』说,在「塔身」与「平头」间,加一「覆钵」,那是塔身的形态虽已经变了(『僧祇律』是圆形的二层建筑),还没有忘记旧有的覆钵形。「覆钵」上有长方形的「平头」,那是作为塔盖用的(『僧祇律』名为「盘盖」)。约「塔身」说,原与加土成坟的形态相同。现存Sa^n~ci大塔,犍陀罗Gandha^ra的 Manikyala塔,塔身都作覆钵形,与锡兰的古说相合。从「塔基」到「平头」,是塔;「轮竿」以上,是标记,如基督徒在墓上加十字架一样。「轮竿」直上(后来有一柱的,三柱的,多柱的不同),中有「相轮」。Sa^n~ci大塔是三轮,Manikyala塔是二轮。塔上的「相轮」,起初可能没有一定,后来北方才依证果的高低而分别多少,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八 [P60] (大正二四‧二九一下)说:

  

   「若为如来造窣!9龤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四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2)。

  

  「相轮」的或多或少,是说一切有部的规制。上端安「宝瓶」,『僧祇律』等都没有说到。大概最初用瓶分佛的舍利,所以用瓶来作佛舍利塔的标识。其实,塔在早期是没有标识的,标识就是塔旁建立的崇高石柱。从『大唐西域记』所见,传为阿育王所造的塔,塔旁大多是有石柱的。塔与柱合起来等于中国的「封」(墓)与(标)「识」了。

  

  『五分律』说:塔有三类:「露塔、屋塔、无壁塔」(3)。『四分律』也说「塔露地」与「屋覆」;『毗尼摩得勒伽』,说「偷婆」、「偷婆舍」二类(4)。「无壁塔」可说是「屋塔」的一类,不过没有墙壁而已(5)。塔,不外乎「露塔」与「屋塔」二类:「露塔」是塔上没有覆蔽的,「屋塔」是舍利塔供在屋内的。从后代发展的塔型来看,也只此二类。一、从「露塔」而发展成的:古传「塔基」与象一样高,要上去,必须安上层级。这样的露塔,在向高向大的发展中,如缅甸的Soolay塔,泰国的Ayuthia塔,在覆钵形(也有多少变化)的塔身下,一层层的塔基,是「塔基」层次的增多。平头以上,作圆锥形。南方锡兰、缅、泰的塔式,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二、从「屋塔」而发展成的:「塔身」作房屋形、楼阁形(北方乌仗那的瞢揭厘,就是稻谷楼阁 [P61] 的意义),于是三重、五重、七重、九重、十一重、十三重的塔,特别在北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发达起来。这样的塔,可说受到相轮(一至十三)的影响;当然上面还有相轮。而原有覆钵形的塔身,作为覆钵形而安在塔…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