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P2

  ..续本文上一页洹经』(大正一.一七五下),『般泥洹经』(大正一‧一九0下)。有说人间供养七分,龙王供养一分,如『大般涅槃经』(南传七 ‧一六二──一六三)。『大唐西域记』卷六说:「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留人间八国重分」(大正五一‧九0四下)。又卷三说:乌仗那Udya^na上军王Uttarasena也分得一分(大正五一‧八八四中)。 [P49]

  

  第二项 舍利‧驮都‧塔‧支提

  「舍利」s/ari^ra或作设利罗。『玄应音义』译义为「身骨」;『慧苑音义』解为「身」;『慧琳音义』译为「体」(1)。舍利,实为人类死后遗体的通称。值得尊敬而建塔供养的,经说有四种人──如来、辟支佛、声闻、转轮王(2)。所以为了分别,应称为「如来舍利」、「佛舍利」等。人的身体,到了没有生机时,就称为舍利,如『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七下)说:

  

   「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诣高显处而阇维之」。

  

  这里的舍利,是没有阇维(荼毗)jha^pita以前的佛的遗体。经上又说:「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于本土起塔供养」;「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3)。这里的舍利,是荼毗以后的骨分。火化以前,火化以后的遗体,都是称为舍利的。舍利有全身与碎身的不同:「全身舍利」是没有经过火化,而保持不朽腐的遗形。传说天王佛是全身舍利;中国禅宗列祖(其他的也有),也每有色身不散的记录。释迦佛荼毗以后的舍利,是「碎身舍利」,泛指一切骨分。中国古代传说,佛舍利极其坚固, [P50] 椎击也不会破坏的。后代的佛弟子,在火化以后,也常在灰聚中发见坚固的碎粒,这些坚固的碎粒,中国人也就称之为「舍利子」。佛舍利是佛的遗体,那末佛的爪、发、牙齿,如离开了身体,也就有遗体──身体遗余的意义,也就被称为舍利,受到信众的尊敬、供养。

  

  「驮都」dha^tu,一般译为「界」,与舍利有类似的意义。「界」的含义很多,应用也相当的广。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一(大正二七‧三六七下)说:

  

  「界是何义?答:种族义是界义,段义、分义、片义、异相义、不相似义、分齐义是界义,种种因义是界义。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任持故名界,长养故名界」。

  

  在佛法中,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有特性的不同质素,所以「界」有质素、因素、自性、类性的意义。如来舍利也称为如来驮都──「如来界」,起初应该是如来遗体所有的分分质素。如来舍利与如来驮都,一般是看作同样意义的。南传的『长部』注──Suman%galavila^sini^,以如来的遗体为舍利;荼毘而分散的,如珠、如金屑的是驮都。舍利与驮都,可以这样分别,而不一定要分别的,如舍利与驮都,可以联合为「舍利驮都」一词;『律摄』也说到「盗设利罗世尊驮都」(4)。又如八王分舍利,南传的『大般涅槃经』,也是称为舍利的。驮都有类性的意义,也应用到普遍的理性,如「法界」常住。这样,如来驮都──「如来界」tatha^gata-dha^tu,就与「如来性」tatha^gatatva的意义相通;在「佛法」向「大乘佛法」的演化中,这个名词引 [P51] 起了重要的作用。

  

  「塔」,是塔婆、窣堵波stu^pa的略译。塔的意义,如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大正四五‧八0九中)说:

  

   「若依梵本,瘗佛骨所,名曰塔婆。……依如唐言:方坟冢也。古者墓而不坟,坟谓加土于其上也。如律中,如来知地下有迦叶佛舍利,以土增之,斯即塔婆之相」。

  

  『四分律』与『五分律』,都说到地下有迦叶Ka^s/yapa佛古塔,佛与弟子用土加堆在地上,就成为大塔(5)。这样的塔,与坟的意义一样,可能是印度土葬的(坟)塔。但荼毗以后的舍利驮都,从八王分舍利起,经律都说「于四衢道中」造塔。塔是建筑物,并不只是土的堆积,这应与印度火葬后遗骨的葬式有关。古代都将佛的舍利,放在瓶中或壶中,再供入建筑物内,这是与埋入地下不同的。这样的塔,也就与坟不同(可能形式上有点类似)。

  

  说到塔的建造,就与「支提」有关。支提caitya,或作制多、制底、枝提等。这是有关宗教的建筑物,古代传译,每每与塔混杂不分,如『长阿含经』卷一一『阿!2鲳夷经』(大正一.六六下)说:

  

   「毗舍离有四石塔:东名忧园塔,南名象塔,西名多子塔,北名七聚塔」。

  

  四塔的原语,是支提。又如『大般涅槃经』卷上(大正一.一九一中)说: [P52] 「告阿难言:此毗耶离,优陀延支提,瞿昙支提,庵罗支提,多子支提,娑罗支提,遮波罗支提,此等支提,甚可爱乐」(6)。

  

  佛陀的时代,毗舍离Vais/a^li^早就有了这么多的支提,可以供出家人居住,所以支提是有关宗教的建筑物,与塔的性质不一样。等到佛的舍利建塔供养,塔也成为宗教性质的建筑物,塔也就可以称为支提了(根本说一切有部,都称塔为支提)。不过塔是供奉舍利驮都的,所以『摩诃僧祇律』说:「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7)。这是大体的分别,不够精确!应该这样说:凡是建造的塔,也可以称为支提;但支提却不一定是塔,如一般神庙。

  

  

  注【7-001】『一切经音义』卷二二(大正五四‧四四八上)。又卷二七(大正五四‧四八三中)。

  注【7-002】『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二七)。『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二0中)。

  注【7-003】『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八中、二九中)。

  注【7-004】『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二(大正二四‧五三五中)。

  注【7-005】『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八中)。『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二下)。

  注【7-006】参阅『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九二)。

  注【7-007】『摩诃僧祇律』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八中)。

  

  

  

  第三项 阿育王大兴塔寺

  [P53]

  阿育As/oka王灌顶的时代,离佛灭已二世纪(或说百十六年;或说百六十年;或说二百十八年)了。佛法相当的发达,得到阿育王的信仰与护持,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北方传说:阿育王在优波!5鵋多Upagupta的启导下,修造了八万四千塔,如『阿育王经』卷一(大正五0.一三五上)说:

  

   「时王生心欲广造佛塔,庄严四兵,往阿阇世王所起塔处,名头楼那。至已,令人坏塔,取佛舍利。如是次第,乃至七塔,皆取舍利。复往一村,名曰罗摩,于此村中,复有一塔最初起者,复欲破之以取舍利。……时王思惟:此塔第一,是故龙王倍加守护,我于是塔,不得舍利。思惟既竟,还其本国。时阿育王作八万四千宝函,分布舍利,遍此函中。复作八万四千瓶,及诸幡盖,付与夜叉,令于一切大地,乃至大海,处处起塔。……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守护佛法」(1)。

  

  阿育王塔所藏的舍利,是从八王舍利塔中取出来的。但只取了七处,罗摩聚落(Ra^magra^ma)塔的舍利,没有取到。这是将过去集中在七处的舍利,分散供养。舍利放在宝函(『传』作「宝箧」)中,然后送到各处去造塔供养。这一传说,南传也是有的,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八一上)说:

  

   「王所统领八万四千国王,敕诸国起八万四千大寺,起塔八万四千」。 [P54]

  

  塔,『一切善见律注序』作「制底」(2)。『岛史』与『大史』,但说「建立八万四千园」── 精舍(3)。然南方传说:王子摩哂陀Mahinda出家,派去Tambapan!n!i岛──锡兰传布佛法。摩哂陀等到了锡兰,就派沙弥修摩那Sumana,到印度及天上,取舍利到锡兰建塔供养,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三(大正二四‧六九0上)说:

  

   「修摩那……即取袈裟,执持钵器,飞腾虚空,须臾往到阎浮利地。……王即受取沙弥钵已,以涂香涂钵,即开七宝函,自取舍利满钵,白光犹如真珠,以授与沙弥。沙弥取已,复往天帝释宫。……沙弥问帝释:帝释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此;二者右缺盆骨,与我供养。帝释答言:善哉!……即取舍利授与修摩那」。

  

  此事,『岛史』与『大史』,都有同样的记载(4)。当时锡兰的佛教,有分请舍利造塔的传说,其他地区,当然也可以发生同样的情形。阿育王时代的疆域,从发见的摩崖与石柱法敕,分布到全印度(除印度南端部分);所派的传教师,更北方到臾那Yona世界,南方到锡兰来看,统治区相当广大,佛法的宏传区更大。在阿育王时,造精舍,建舍利塔,成为一时风尚,至少是阿育王起着示范作用,佛教界普遍而急剧的发展起来。

  

  育王造塔的传说,依『阿育王传』等传说,主要是分送舍利到各方去造塔。在阿育王的区域内,特别是与佛圣迹有关的地方,造塔,立石柱,是真实可信的。『大唐西域…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