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P4

  ..續本文上一頁誦本的:組織不同,偈頌的多少也不同。

  

  現存『法句』的不同誦本,完整無缺的,有二六品本、叁叁品本、叁九品本。二六品本,從(一)「雙要品」到(二六)「婆羅門品」,共四二叁偈,是銅鍱部所傳,巴利語本,編爲『小部』的第二種(5)。有『法句注』Dhammapada-At!t!hakatha^,附以二九九種譬喻。

  

  叁九品本,從(一)「無常品」到(叁九)「吉祥品」,爲「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所譯」,共二卷,名『法句經』。叁九品本與二六品本,有親近的關系,可從『法句經序』,而明白出來。如『出叁藏記集』卷七「法句經序」(大正五五‧五0上)說: [P812] 「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以黃武叁年來適武昌,仆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炎爲譯」。 「昔傳此時,有所不出。會將炎來,更從谘問,受此偈等,重得十叁品。並校往(注?)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爲一部,叁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

  

  依序文所說,維祇難所傳的是五百偈本。次從竺將炎,補出一叁品,成爲七百五十二偈。比對『小部』的『法句』,與這部叁九品本的『法句經』,二六品的次第相合,只是插入了一叁品。叁九品本,顯然是在二六品的基礎上,擴編而成。五百偈原本二六品,及增編情形如下:

  

  圖片

   〔小部法句〕 〔法句經〕

   (一)無常品……(八)言語品(一四六偈)

   (一)雙品……(二四)愛欲品 (九)雙要品……(叁二)愛欲品(四叁0‧五偈)

   (叁叁)利養品(二0偈)

   (一五)比丘品(二六)婆羅門品(叁四)沙門品(叁五)梵志品(七二偈)

   (叁六)泥洹品……(叁九)吉祥品(九二偈)

  

  

  

  從「雙要品」到「愛欲品」,又「沙門品」、「梵志品」──二段,二六品,與二六品本的次第相合,共五0二‧五偈。維祇難所傳的「五百偈本」,應該就是這一部分。其余的一叁品, [P813] 分列在前(八品)、中(一品)、後(四品),共二五八偈。全部共七六0‧五偈,與序說的「七百五十二章」,略有出入,這可能現存本已有過增補了。所增補的一叁品,從品名來說,如(一)「無常品」,(叁)「多聞品」,(四)「笃信品」,(五)「戒慎品」,(六)「惟念品」,(八)「言語品」,(叁叁)「利養品」,都與說一切有部誦本──叁叁品本相同;以「無常品」爲第一品,也與叁叁品本相合。從內容來說,『法句』本爲出家衆所常誦,而叁九品本中,有幾品是重于在家的。如(叁九)「吉祥品」,與『小部』『經集』的『大吉祥經』相近,而更富于爲在家說法的特征。(叁八)「道利品」,是君王(輪王)治國安民的法門。(四)「慈仁品」,說仁慈不殺及慈心的功德。所以,維祇難的五百偈本,與銅鍱部同出一系──分別說部系Vibhajyava^din;而增出的一叁品,可見與說一切有部有關,而是重于世間善法的學派。水野弘元推定爲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所傳(6),也許是的。支謙傳說:「近世葛氏傳七百偈」(7)。「葛氏」,不知是天竺,還是中國人?如據語音而加以推論,「葛氏」與「迦葉」相近,也許七百偈本是迦葉遺部Ka^s/yapi^ya所傳。迦葉遺──飲光部,正是分別說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說一切有部的學派。叁九品本,漢譯還有『法句譬喻經』,「西晉法矩、法立等譯」,四卷。品名與次第,都與『法句經』相合,但偈頌不全,僅一九七偈。這是屬于同一部類,是無可疑的。『法句』,有注釋事緣(譬喻),支謙『法句經序』,早就說到:「章 [P814] 有本句,有義釋」(8)。『法句譬喻經』,就是『法句』義釋的一種,引有六八譬喻。偈頌及義釋不全,可能是譯者的略譯本。

  

  叁叁品本,從「無常品」到「梵志品」,漢譯現有二本。一、『出曜經』,罽賓僧伽跋澄 Sam!ghabhu^ti執梵本,姚秦竺佛念譯出(西元叁九九年譯)。全部叁0卷,約九叁0偈(9);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據僧睿『出曜經序』說:「錄其本起,系而爲譯,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中第六部」(10),出曜,是「阿波陀耶」(譬喻)的義譯。然據『出曜經』卷六(大正四‧六四叁下)說:

  

   「六者出曜。所謂出曜者,從無常至梵志,釆衆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

  

  據此,「出曜」是「優陀那」的義譯。『出曜經序』說:「集比一千章,立爲叁十叁品」(11) 。一千章,當然是大數。明說「叁十叁品」,而現存經本作叁四品。與同類譯本『法集要頌經』相對比,可見是將(四)「不放逸品」,誤分爲「不放逸」、「放逸」二品了。這應是一品,才符合叁叁品的舊說。二、「法集要頌經」(「法優陀那」的義譯),是趙宋天竺叁藏明教大師天息!6蛲(西元九八0──九八七年間)譯出的。全經四卷‧九叁0,五偈。除文前二偈,及「錄經偈」四偈──「正信品」末偈,「瞋恚品」末偈,「樂品」末偈,「梵志品」末偈,實爲九二四 [P815] ‧五偈。這是純粹的偈頌集,與『出曜經』頌,爲同一誦本。『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一中)說:

  

   「一切邬陀南頌,皆是佛說。謂佛世尊,于處處方邑,爲種種有情,隨宜宣說。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傳得聞,隨順纂集,製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爲無常品;乃至集梵志頌,立爲梵志品」。

  

  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叁叁品本,是說一切有部所傳,傳說爲大德法救Dharmatra^ta 所撰集。法救爲西元前一二世紀間人;他是擴編『法句』(也許附于譬喻),而不是創編,是說一切有部誦本的編集者。支謙所傳的「九百偈本」,大概就是說一切有部誦本。在印度西北,法救撰集『法句』的傳說,極爲普遍。現存叁九品本的『法句經』,題作「尊者法救撰」,從傳譯者的誤傳而來,其實是不對的。說一切有部本,以梵語寫成,現有梵本存在。西藏譯本,也屬于叁叁品本,名「優陀那品」Uda^navarga,是偈頌;還有名爲Uda^navargdvivaran!a 的,是『法句』的義釋,而附以譬喻的(12)。

  

  在這叁類的完整的誦本外,近代又有發現。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阗Khostan附近發見的古寫本,以佉盧虱咤文Kharos!t!i^寫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征。近代學者推定爲西元二世紀寫本,稱之爲犍陀羅語Gandha^ri^本(13)。這部『法句』,是殘本;推定爲 [P816] 全部二六品,原本約五四0偈左右(現存叁五0偈)(14)。沒有見到刊本,當然不能作精確的論斷。然覺得近人的推論,未必盡然。這部『法句』的品目次第是:(一)「婆羅門品」,(二)「比丘品」,(叁)「愛欲品」,次第與二六品本,恰好相反。以部派的組織不同來說,這是不屬于分別說系的;當然也不能推論爲二六品。在敘列的品目中,如「多聞品」、「戒品」,這都是二六品本所沒有的,卻見于叁九品本及叁叁品本。又從各品偈頌的數目來說,在叁叁品本與叁九品本之間,如:

  

  圖片

   〔二六品本〕 〔叁九品本〕 〔犍陀羅本〕 〔叁叁品本〕

   婆羅門品四一偈 四0 五0 六叁

   比丘品二叁偈 叁二 四0 六四、五

   不放逸品一二偈 二0 二五 叁四、五

   雙品二0偈 二二 二二 五0、五

  

  

  

  犍陀羅語本,次第與二六品本相反;品目也有非二六品所有的;偈數在叁九品本與叁叁品本間,所以推定爲二六品等,是值得懷疑的。這也許是不屬于分別說系,也不屬于說一切有系,而是另一系部派的誦本。

  

  『法句』,可說是佛說感興語(優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說一切有部,就稱『法句 [P817] 』爲「優陀那」;「優陀那」更被沿用爲一切偈頌集的通稱(15)。原始的『法句』,在部派分流中,「各釆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爲品」(16)。大家相信,「一切邬陀南頌,皆是佛說」,只是各爲新的類集,新的組織而已。從組織的體裁來看,叁九品本,是依二六品本,而受到叁叁品的重大影響。論成立的先後,應爲二六品本、叁叁品本、叁九品本;不可想象爲五百偈本、七百偈本、九百偈本的次第擴編。犍陀羅語本,是另成系統的。總之,在部派分流中,各有『法句』的傳誦;語文與誦本,是不止于現存各部的。

  

  

  注【87-001】『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2】「十二部經」中的「優陀那」,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四,作「法句經」(大正二二‧九六八中);『長阿含經』卷叁,同(大正一‧一六下)。『四分律』卷一,作「句經」(大…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