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P4

  ..续本文上一页诵本的:组织不同,偈颂的多少也不同。

  

  现存『法句』的不同诵本,完整无缺的,有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二六品本,从(一)「双要品」到(二六)「婆罗门品」,共四二三偈,是铜鍱部所传,巴利语本,编为『小部』的第二种(5)。有『法句注』Dhammapada-At!t!hakatha^,附以二九九种譬喻。

  

  三九品本,从(一)「无常品」到(三九)「吉祥品」,为「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所译」,共二卷,名『法句经』。三九品本与二六品本,有亲近的关系,可从『法句经序』,而明白出来。如『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大正五五‧五0上)说: [P812] 「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注?)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

  

  依序文所说,维祇难所传的是五百偈本。次从竺将炎,补出一三品,成为七百五十二偈。比对『小部』的『法句』,与这部三九品本的『法句经』,二六品的次第相合,只是插入了一三品。三九品本,显然是在二六品的基础上,扩编而成。五百偈原本二六品,及增编情形如下:

  

  图片

   〔小部法句〕 〔法句经〕

   (一)无常品……(八)言语品(一四六偈)

   (一)双品……(二四)爱欲品 (九)双要品……(三二)爱欲品(四三0‧五偈)

   (三三)利养品(二0偈)

   (一五)比丘品(二六)婆罗门品(三四)沙门品(三五)梵志品(七二偈)

   (三六)泥洹品……(三九)吉祥品(九二偈)

  

  

  

  从「双要品」到「爱欲品」,又「沙门品」、「梵志品」──二段,二六品,与二六品本的次第相合,共五0二‧五偈。维祇难所传的「五百偈本」,应该就是这一部分。其余的一三品, [P813] 分列在前(八品)、中(一品)、后(四品),共二五八偈。全部共七六0‧五偈,与序说的「七百五十二章」,略有出入,这可能现存本已有过增补了。所增补的一三品,从品名来说,如(一)「无常品」,(三)「多闻品」,(四)「笃信品」,(五)「戒慎品」,(六)「惟念品」,(八)「言语品」,(三三)「利养品」,都与说一切有部诵本──三三品本相同;以「无常品」为第一品,也与三三品本相合。从内容来说,『法句』本为出家众所常诵,而三九品本中,有几品是重于在家的。如(三九)「吉祥品」,与『小部』『经集』的『大吉祥经』相近,而更富于为在家说法的特征。(三八)「道利品」,是君王(轮王)治国安民的法门。(四)「慈仁品」,说仁慈不杀及慈心的功德。所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与铜鍱部同出一系──分别说部系Vibhajyava^din;而增出的一三品,可见与说一切有部有关,而是重于世间善法的学派。水野弘元推定为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所传(6),也许是的。支谦传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7)。「葛氏」,不知是天竺,还是中国人?如据语音而加以推论,「葛氏」与「迦叶」相近,也许七百偈本是迦叶遗部Ka^s/yapi^ya所传。迦叶遗──饮光部,正是分别说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说一切有部的学派。三九品本,汉译还有『法句譬喻经』,「西晋法矩、法立等译」,四卷。品名与次第,都与『法句经』相合,但偈颂不全,仅一九七偈。这是属于同一部类,是无可疑的。『法句』,有注释事缘(譬喻),支谦『法句经序』,早就说到:「章 [P814] 有本句,有义释」(8)。『法句譬喻经』,就是『法句』义释的一种,引有六八譬喻。偈颂及义释不全,可能是译者的略译本。

  

  三三品本,从「无常品」到「梵志品」,汉译现有二本。一、『出曜经』,罽宾僧伽跋澄 Sam!ghabhu^ti执梵本,姚秦竺佛念译出(西元三九九年译)。全部三0卷,约九三0偈(9);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据僧睿『出曜经序』说:「录其本起,系而为译,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中第六部」(10),出曜,是「阿波陀耶」(譬喻)的义译。然据『出曜经』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下)说:

  

   「六者出曜。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釆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据此,「出曜」是「优陀那」的义译。『出曜经序』说:「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11) 。一千章,当然是大数。明说「三十三品」,而现存经本作三四品。与同类译本『法集要颂经』相对比,可见是将(四)「不放逸品」,误分为「不放逸」、「放逸」二品了。这应是一品,才符合三三品的旧说。二、「法集要颂经」(「法优陀那」的义译),是赵宋天竺三藏明教大师天息!6蛲(西元九八0──九八七年间)译出的。全经四卷‧九三0,五偈。除文前二偈,及「录经偈」四偈──「正信品」末偈,「瞋恚品」末偈,「乐品」末偈,「梵志品」末偈,实为九二四 [P815] ‧五偈。这是纯粹的偈颂集,与『出曜经』颂,为同一诵本。『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中)说:

  

   「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传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

  

  从「无常品」到「梵志品」──三三品本,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传说为大德法救Dharmatra^ta 所撰集。法救为西元前一二世纪间人;他是扩编『法句』(也许附于譬喻),而不是创编,是说一切有部诵本的编集者。支谦所传的「九百偈本」,大概就是说一切有部诵本。在印度西北,法救撰集『法句』的传说,极为普遍。现存三九品本的『法句经』,题作「尊者法救撰」,从传译者的误传而来,其实是不对的。说一切有部本,以梵语写成,现有梵本存在。西藏译本,也属于三三品本,名「优陀那品」Uda^navarga,是偈颂;还有名为Uda^navargdvivaran!a 的,是『法句』的义释,而附以譬喻的(12)。

  

  在这三类的完整的诵本外,近代又有发现。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阗Khostan附近发见的古写本,以佉卢虱咤文Kharos!t!i^写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征。近代学者推定为西元二世纪写本,称之为犍陀罗语Gandha^ri^本(13)。这部『法句』,是残本;推定为 [P816] 全部二六品,原本约五四0偈左右(现存三五0偈)(14)。没有见到刊本,当然不能作精确的论断。然觉得近人的推论,未必尽然。这部『法句』的品目次第是:(一)「婆罗门品」,(二)「比丘品」,(三)「爱欲品」,次第与二六品本,恰好相反。以部派的组织不同来说,这是不属于分别说系的;当然也不能推论为二六品。在叙列的品目中,如「多闻品」、「戒品」,这都是二六品本所没有的,却见于三九品本及三三品本。又从各品偈颂的数目来说,在三三品本与三九品本之间,如:

  

  图片

   〔二六品本〕 〔三九品本〕 〔犍陀罗本〕 〔三三品本〕

   婆罗门品四一偈 四0 五0 六三

   比丘品二三偈 三二 四0 六四、五

   不放逸品一二偈 二0 二五 三四、五

   双品二0偈 二二 二二 五0、五

  

  

  

  犍陀罗语本,次第与二六品本相反;品目也有非二六品所有的;偈数在三九品本与三三品本间,所以推定为二六品等,是值得怀疑的。这也许是不属于分别说系,也不属于说一切有系,而是另一系部派的诵本。

  

  『法句』,可说是佛说感兴语(优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说一切有部,就称『法句 [P817] 』为「优陀那」;「优陀那」更被沿用为一切偈颂集的通称(15)。原始的『法句』,在部派分流中,「各釆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16)。大家相信,「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只是各为新的类集,新的组织而已。从组织的体裁来看,三九品本,是依二六品本,而受到三三品的重大影响。论成立的先后,应为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不可想象为五百偈本、七百偈本、九百偈本的次第扩编。犍陀罗语本,是另成系统的。总之,在部派分流中,各有『法句』的传诵;语文与诵本,是不止于现存各部的。

  

  

  注【87-001】『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2】「十二部经」中的「优陀那」,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四,作「法句经」(大正二二‧九六八中);『长阿含经』卷三,同(大正一‧一六下)。『四分律』卷一,作「句经」(大…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