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P5

  ..续本文上一页正二二‧五六九中) 。说一切有部梵本,『法句经』名Uda^navarga。

  注【87-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九──七00)。

  注【87-004】『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注【87-005】『南传大藏经』卷二三(一七──八三)。

  注【87-006】水野弘元『佛教圣典与翻译』(应庆大学『语学论丛』第一辑七一)。

  注【87-007】『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P818]

  注【87-008】『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9】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说(七0八)。

  注【87-010】『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1】『出曜经』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2】梵、藏本,并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七)。

  注【87-01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五)。

  注【87-014】同见上书所引(七0五──七0六)。

  注【87-015】『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87-016】『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第二项 义品

  『义品』Arthavargi^yaAt!t!hakavagga,内含一六经,编入『小部』『经集』的第四品,共二一0偈。与『义品』相当的汉译,有『佛说义足经』,二卷,一六品,吴支谦译(西元二三0年顷)。第十品以下,次第与『义品』略异。『义足经』附有说偈因缘;这些因缘,『义品』的注释也有,但或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在部派传承中,『义足经』近于『义品』, [P819] 而属于不同的部派。

  

  「义品」,在上座部系Sthavira中,称为「义」。如铜鍱部Ta^mras/a^t!i^ya名『义品』。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名为『义品』或『众义品』(1)。大乘的『智度论』与『瑜伽论』,也称为『义品』或『众义经』(2),化地部Mahi^s/a^saka名『十六义品』(3) 。法藏部Dharmaguptaka名『十六句义』,或『句义经』(4)。『毗尼母经』作『说义』(5) 。总之,都是以「义」为名的。然在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僧祇律』中,名为『八跋祇经』、『八群经』(6),以「八」为名。「八」,原语as!t!aat!t!ha;而「义」的原语为 arthaattha,语音相近。今巴利『义品』,原音为At!t!haka-vagga,实为「八品」的意思。『义品』的第二「窟八偈经』,第三「瞋怒八偈经」,第四「净八偈经」,第五「第一八偈经」,都是八偈为一经。这可见大众部作「八跋祇经」、「八群经」,以「八」为名,更近于原始意义。『八群经』,是众多的八偈经。原始结集,每经都应为八偈,这才称为「八品」。或者就是现存的八偈──四经。据『大毗婆沙论』说:菩萨为王说「义品呵欲偈」后,王为菩萨说:「儒童贤寂静,能益于世间,有智能遍知,贪爱生众苦」。菩萨又为王说:「有智言应作,不作不应言;智者应遍知,有言无作者」(7)。这样,说一切有部所传,「欲经」也是八偈。『义足经』所说「桀贪王经」(即「欲经」),仅有六偈,而又说:「汝说八偈」(8)。「欲经」也有八偈的传 [P820] 说,可推论『义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为一经的,名为「八品」。后来有所增补,也不限八偈,这才「八」的古义淡忘了,而转名为「义品」,或与「法句」对称的「义句」──「义足」。这是上座部诵本的特色,所以『义(八)品』是古老的,而现存一六经的『义品』,是上座部独立(西元三00年顷),没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义品』,受到大乘学者的重视。如『智度论』明第一悉坛,引『众义经』三偈(9),同于『义品』(『经集』全部偈颂的数目)七九六、八八0、八八一偈。明无诤法,引『阿他婆耆经』(「义品」的音译)四偈(10),大同『义品』的八三八──八四一偈。明法空,引佛为梵志说五偈(11),大同『义品』的「波须罗经」。明一切法,引『佛说利众(利众即众利,利是义利的利)经』二偈(12),同『义品』的九0九、九一0偈。又引『利众经』不着一切法(13)。『瑜伽论』也这样,明一切法离言法性,引『义品』偈,即『义品』八九七偈(14)。又引『义品』「诸欲颂」六偈 (15),即「欲经」。『义品』所重的,是离「欲诤」与「见诤」,于不着一切的胜义空,有深切的关系。

  

  『义足经』与『义品』的注释,都传有说经的因缘。『义品』一六经,分三类:1.直说法义的,是「欲经」、「窟八偈经」、「瞋怒八偈经」、「净八偈经」、「第一八偈经」、「老经」、「波须罗经」、「执杖经」──八经。2.问答分明,记有问者名字的,是「帝须弥勒经」、「 [P821] 摩健地耶经」、「舍利弗经」──三经。问答体而不知是谁所问的,是「死前经」、「斗诤经」、「小积集经」、「大积集经」、「迅速经」──五经。问答而不知是谁问的,『义足经』作「化佛」问;『义品』释──『大义释』作「化人」问。『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上)也说:

  

   「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征问义品因缘」。

  

  『义品』的问者,如有明确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说为化人问了。所以,『义品』偈,本为传诵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一六章);除三经外,根本不知是为谁说的。而传说『义品』的问答因缘,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传说纷歧了。

  

  

  注【88-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大正二七‧一七上);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六上)等。

  注【88-002】『大智度论』作『众义经』,如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又作『利众经』,利为义利的利,利众就是众利,如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瑜伽师地论』译作『义品』,如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0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8-004】『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P822]

  注【88-005】『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88-006】『摩诃僧祇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六上);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8-007】『阿毗达磨大毗娑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五下──一七六中)。

  注【88-008】『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四‧一七五下)。

  注【88-009】『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注【88-010】『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三下──六四上)。

  注【88-01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九三中)。

  注【88-012】『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注【88-013】『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注【88-014】『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15】『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

  

  

  

  第三项 波罗延

  『波罗延』Pa^ra^yan!a,或译为「波罗耶那」、「波罗衍拿」;或译义为「过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问答偈颂集。现存铜鍱部Ta^mras/a^t!i^ya诵本,编入『小部』『 [P823] 经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内容共分一八章:一、序偈;二到一七──一六章,为一六学童所问;一八,结说。全部共一七四偈;一六学童所问,凡九二偈。据序偈所说:大婆罗门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学众。因为不明「顶与顶堕」的意义,听说释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一六位学童来见佛;佛也就为他们解说了「顶与顶堕」的意义。其次,学童们一一发问,成一六章。结说为:一六学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脱。年老的宾祇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复命。

  

  波罗延的一六学童,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传说相近,如『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说:「十六婆罗门,阿逸、弥勒是其二」(1)。『出曜经』也说:「十六!1庉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洹;二人不取,弥勒、阿耆是也」(2)。这正与『中阿含经』 (六六)『说本经』相合:佛记阿夷哆Ajita未来作转轮王,弥勒Maitreya成佛(3)。一六学童事,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所传一致,只是说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槃,与铜鍱部的传说小异。

  

  这部偈颂集,极为古老!…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