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二二‧五六九中) 。說一切有部梵本,『法句經』名Uda^navarga。
注【87-003】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九──七00)。
注【87-004】『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注【87-005】『南傳大藏經』卷二叁(一七──八叁)。
注【87-006】水野弘元『佛教聖典與翻譯』(應慶大學『語學論叢』第一輯七一)。
注【87-007】『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P818]
注【87-008】『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9】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所說(七0八)。
注【87-010】『出曜經』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1】『出曜經』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2】梵、藏本,並如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七)。
注【87-013】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五)。
注【87-014】同見上書所引(七0五──七0六)。
注【87-015】『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七中)。
注【87-016】『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第二項 義品
『義品』Arthavargi^yaAt!t!hakavagga,內含一六經,編入『小部』『經集』的第四品,共二一0偈。與『義品』相當的漢譯,有『佛說義足經』,二卷,一六品,吳支謙譯(西元二叁0年頃)。第十品以下,次第與『義品』略異。『義足經』附有說偈因緣;這些因緣,『義品』的注釋也有,但或大同小異,或完全不同。在部派傳承中,『義足經』近于『義品』, [P819] 而屬于不同的部派。
「義品」,在上座部系Sthavira中,稱爲「義」。如銅鍱部Ta^mras/a^t!i^ya名『義品』。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名爲『義品』或『衆義品』(1)。大乘的『智度論』與『瑜伽論』,也稱爲『義品』或『衆義經』(2),化地部Mahi^s/a^saka名『十六義品』(3) 。法藏部Dharmaguptaka名『十六句義』,或『句義經』(4)。『毗尼母經』作『說義』(5) 。總之,都是以「義」爲名的。然在大衆部Maha^sa^m!ghika的『僧祇律』中,名爲『八跋祇經』、『八群經』(6),以「八」爲名。「八」,原語as!t!aat!t!ha;而「義」的原語爲 arthaattha,語音相近。今巴利『義品』,原音爲At!t!haka-vagga,實爲「八品」的意思。『義品』的第二「窟八偈經』,第叁「瞋怒八偈經」,第四「淨八偈經」,第五「第一八偈經」,都是八偈爲一經。這可見大衆部作「八跋祇經」、「八群經」,以「八」爲名,更近于原始意義。『八群經』,是衆多的八偈經。原始結集,每經都應爲八偈,這才稱爲「八品」。或者就是現存的八偈──四經。據『大毗婆沙論』說:菩薩爲王說「義品呵欲偈」後,王爲菩薩說:「儒童賢寂靜,能益于世間,有智能遍知,貪愛生衆苦」。菩薩又爲王說:「有智言應作,不作不應言;智者應遍知,有言無作者」(7)。這樣,說一切有部所傳,「欲經」也是八偈。『義足經』所說「桀貪王經」(即「欲經」),僅有六偈,而又說:「汝說八偈」(8)。「欲經」也有八偈的傳 [P820] 說,可推論『義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爲一經的,名爲「八品」。後來有所增補,也不限八偈,這才「八」的古義淡忘了,而轉名爲「義品」,或與「法句」對稱的「義句」──「義足」。這是上座部誦本的特色,所以『義(八)品』是古老的,而現存一六經的『義品』,是上座部獨立(西元叁00年頃),沒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義品』,受到大乘學者的重視。如『智度論』明第一悉壇,引『衆義經』叁偈(9),同于『義品』(『經集』全部偈頌的數目)七九六、八八0、八八一偈。明無诤法,引『阿他婆耆經』(「義品」的音譯)四偈(10),大同『義品』的八叁八──八四一偈。明法空,引佛爲梵志說五偈(11),大同『義品』的「波須羅經」。明一切法,引『佛說利衆(利衆即衆利,利是義利的利)經』二偈(12),同『義品』的九0九、九一0偈。又引『利衆經』不著一切法(13)。『瑜伽論』也這樣,明一切法離言法性,引『義品』偈,即『義品』八九七偈(14)。又引『義品』「諸欲頌」六偈 (15),即「欲經」。『義品』所重的,是離「欲诤」與「見诤」,于不著一切的勝義空,有深切的關系。
『義足經』與『義品』的注釋,都傳有說經的因緣。『義品』一六經,分叁類:1.直說法義的,是「欲經」、「窟八偈經」、「瞋怒八偈經」、「淨八偈經」、「第一八偈經」、「老經」、「波須羅經」、「執杖經」──八經。2.問答分明,記有問者名字的,是「帝須彌勒經」、「 [P821] 摩健地耶經」、「舍利弗經」──叁經。問答體而不知是誰所問的,是「死前經」、「鬥诤經」、「小積集經」、「大積集經」、「迅速經」──五經。問答而不知是誰問的,『義足經』作「化佛」問;『義品』釋──『大義釋』作「化人」問。『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一上)也說:
「諸佛法爾,所知法性,于諸世間定應開示,然無問者。爾時,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衆所樂見,剃除須發,服僧伽胝,令彼請問,佛世尊答,猶如征問義品因緣」。
『義品』的問者,如有明確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說爲化人問了。所以,『義品』偈,本爲傳誦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一六章);除叁經外,根本不知是爲誰說的。而傳說『義品』的問答因緣,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傳說紛歧了。
注【88-00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四(大正二七‧一七上);卷叁四(大正二七‧一七六上)等。
注【88-002】『大智度論』作『衆義經』,如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又作『利衆經』,利爲義利的利,利衆就是衆利,如卷叁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瑜伽師地論』譯作『義品』,如卷一九(大正叁0‧叁八七中);卷叁六(大正叁0‧四八九上)。
注【88-003】『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8-004】『四分律』卷叁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P822]
注【88-005】『毗尼母經』卷叁(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88-006】『摩诃僧祇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六上);卷一叁(大正二二‧叁叁七上)。
注【88-007】『阿毗達磨大毗娑沙論』卷叁四(大正二七‧一七五下──一七六中)。
注【88-008】『佛說義足經』卷上(大正四‧一七五下)。
注【88-009】『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注【88-010】『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叁下──六四上)。
注【88-011】『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九叁中)。
注【88-012】『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注【88-013】『大智度論』卷叁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注【88-014】『瑜伽師地論』卷叁六(大正叁0‧四八九上)。
注【88-015】『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大正叁0‧叁八七中)。
第叁項 波羅延
『波羅延』Pa^ra^yan!a,或譯爲「波羅耶那」、「波羅衍拿」;或譯義爲「過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問答偈頌集。現存銅鍱部Ta^mras/a^t!i^ya誦本,編入『小部』『 [P823] 經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內容共分一八章:一、序偈;二到一七──一六章,爲一六學童所問;一八,結說。全部共一七四偈;一六學童所問,凡九二偈。據序偈所說:大婆羅門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學衆。因爲不明「頂與頂墮」的意義,聽說釋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一六位學童來見佛;佛也就爲他們解說了「頂與頂墮」的意義。其次,學童們一一發問,成一六章。結說爲:一六學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脫。年老的賓祇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複命。
波羅延的一六學童,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傳說相近,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說:「十六婆羅門,阿逸、彌勒是其二」(1)。『出曜經』也說:「十六!1庉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洹;二人不取,彌勒、阿耆是也」(2)。這正與『中阿含經』 (六六)『說本經』相合:佛記阿夷哆Ajita未來作轉輪王,彌勒Maitreya成佛(3)。一六學童事,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所傳一致,只是說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槃,與銅鍱部的傳說小異。
這部偈頌集,極爲古老!…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