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P3

  ..续本文上一页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

  

  在如来记说、弟子记说以外,佛与诸天的问答,也是「记说」。在佛教初期,「分教」还没有部类分明时,诸天问答,也可能被称为「记说」。如「帝释众」中,明白说到:「帝释大自在,天王之所问,于耆阇崛山,大师为记说」(20)。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大毗婆沙论 [P806] 』与『分别功德论』,都有着共同的传说,看作同一部类的。3.「八众」:称「偈颂品」为「八众相应」,是『瑜伽论』所说。现存的偈颂部分,无论是『相应部』与『杂阿含经』,都是次第参差,没有「长者众」,与「八众」不能完全相合。「中阿含」与「长阿含」,都说到八众,八众的内容是: 人(四众)──剎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天(四众)──四王天众‧帝释天众‧魔天众‧梵天众

  

  天众,是以天、魔、梵为次第的。「剎帝利」Ks!atriya是王族;「婆罗门」bra^hman!a 是祭师;「长者」s/res!t!hin,与居士gr!hapati相近,是「吠戌」Vais/ya中的「豪族也,富商大贾」(21);佛法平等,所以略去「首陀罗」s/u^dra,代之以出家的「沙门」s/raman!a。这人类的四众,如『中阿含经』(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所说(22)。在「长阿含」中,「八众」已成为「无方普应」的奇迹;然「八众」的合为一聚,应有事实上的依据。『别译杂阿含经』,合「众相应」的偈颂,与「如来所说」部分(这里面有长者众)为一部。从『大毗婆沙论』、『分别功德论』传说的类似,在古代圣典的成立过程中,「如来所说」、「弟子所说」、「诸天所说」──三部,应曾有独立的组合。现存的『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组合形式的残存。当时分类,应为八众,「八众」就由此而得名。现存的参差,与八众的次第不合 [P807] ,是由于次第增补而成的。这部分的集为一部,其原始部分,都以偈颂为主。在现存「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中,也含有多少偈颂。如佛为婆柁利说偈,就是一例。这部分的偈颂集,称为「杂」,为「杂阿含」,「少分阿含」名义的来源,也就是「小部」、「杂藏」得名的来源。

  

  上来三点:「诸天赞颂」,说明『杂阿含』的偈颂部分,与『杂藏』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说」与「八众」,说明了偈颂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曾组合为一类,『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事实的证明。据此而加以论断,原始结集的过程中,起初是:长行的「修多罗」,随类相应而编为四部:「道品相应」、「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界等)相应」。「修多罗」的「录偈」──录十经的名目为一偈,这种「结集文」,名为「祇夜」。接着,以「天」为主,而含得人类四众,八众偈颂的集成,也称「祇夜」。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祇夜」,名为「杂」。这可以律部的结集为例:佛制的「学处」,是长行,结集为「波罗提木叉」,是称为「修多罗」的。其次,集录僧团的「行法」等,标目的类集,名为「摩得勒伽」。在大众部中,也是偈颂,而称为「杂跋渠」或「杂诵」。『十诵律』的『杂诵』(『根有律』的『杂事』),还存有这古义的形迹。「修多罗」与偈颂的「杂」,成为原始结集的二部;这在经与律的集成中,完全一致。此后,以长行为主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逐渐集成而名为「记说」。这部分,也曾与偈颂相组合,如『别译杂阿含经』。将「修多罗」、「祇夜」、 [P808] 「记说」,合编为一大部──『相应部』,『杂阿含经』,为上座部的圣典。在大众部,偈颂部分──「诸天赞颂」,极可能是与其他的偈颂合编,成为『杂藏』的一分。以「修多罗」部分得名,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祇夜」部分得名,称为「小阿含」──「杂阿含」。「相应」与「杂」的不同名称,实依原始结集的二类而来。在契经──「四部阿含」的集成中,都是继承「修多罗」,以长行为主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偈颂集,在体例上,也不适于合编。于是继承「祇夜」──「杂」,综合种种偈颂集,「伽陀」、「优陀那」等,成为『小部』或『杂藏』。『小部』的原始组合,是「四部阿含」成立以后的事了。长行与偈颂的分别发展,如下:

  

  图片

   修多罗(相应)──┐

   祇夜(杂)────┼─相应(杂)──中──长──增一

  ┌─┘ │

  │ 记说───────┘ 伽陀‧优陀那──────────小(杂)

  └────────────┘

  

  

  

  注【86-001】「诵」,「圣语本」作「颂」,见大正藏校刊(大正二二‧四九一注)。

  注【86-002】水野弘元译『大义释』,文前略叙所说(南传四二‧目次一)。

  注【86-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七──七三八)。

  注【86-004】『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六上)。『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三四七)。『弥沙塞部和 [P809] 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

  注【86-005】『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注【86-006】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P.188。

  注【86-007】『摩诃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上)。

  注【86-00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注【86-009】『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6-010】『相应部』「夜叉相应」(南传一二‧三六五)。

  注【86-011】『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四八0下)。

  注【86-012】『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注【86-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86-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大正二四‧一0七中)。

  注【86-0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大正二四‧一二四下)。

  注【86-016】『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二二(大正二九‧三0六上)。

  注【86-017】『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佛为跋迦利说偈,出于有名的『化迦旃延经』。文分二段:初,佛为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说;次,为跋迦利说。『杂阿含经』卷三三,也有此二段,但为跋迦利说,文义简略,与『俱舍论』所引不合(大正二‧二三六上)。据『俱舍论』,犊 [P810] 子部Va^tsi^putri^ya是没有这部经的(大正二九‧一五四下)。铜鍱部『增支部』「一一集」,与此经相当,但没有为跋迦利说一段(南传二二下‧二九四──二九八)。『瑜伽师地论』卷一六,「胜义伽陀」的前四偈,与此偈相合(大正三0‧三六三上)。可见这「少分阿含」,近于『别译杂阿含经』,不是说一切有部,而近于说一切有部的部派所传。

  注【86-018】『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6-019】『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二‧三二一下──三二五下)。

  注【86-020】『杂阿含经』卷四六(大正二‧三三四上)。

  注【86-021】『翻译名义集』卷二(大正五四‧一0八三中)。

  注【86-022】『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六中)。

  

  

  第二节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经集

  第一项 法句──优陀那

  『法句』、『义品』、『波罗延那』,为部派佛教所重视,最普遍流行的偈颂集。在『小部』中,这是第二『法句』;第五『经集』的四‧五──二品。这是集成极早的偈颂集。 [P811]

  

  『法句』Dhammapada,为策励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传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1)。在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法句』又称为『优陀那』uda^na(2)现存的『法句』,汉译的有四部,铜鍱部Ta^mras/a^t!i^ya 传巴利语Pa^li的一部,藏译的两部,及近代发见的梵文sam!skr!ta本,犍陀罗语Ga^nbha^ri^本,如『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3)。吴支谦作『法句经序』(西元二三0顷)说:「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五部沙门,各自钞釆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文,条别为品」(4)。西元三世纪初,就我国所传而说,『法句』是因部派而有不同…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