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長的一部,也是完成較遲的一部。這部『本生』,分二二編,是以偈頌的多少而次第分編的。一偈到一叁偈的,是一編到一叁編。一四偈以上的,是一四編。二0偈以上的,是一五編;叁0偈以上的,是一六編;這樣的,直到九0偈以上的,是二二編。二二編全部,共五四七「本生」(1),這是銅鍱部 [P836] Tamras/a^t!i^ya所集成的『本生』。西元四0九──四一一年,法顯在錫蘭(師子國)時,見到:「佛齒常以叁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莊校大象,使一辯說人,著王衣服,騎象上,擊鼓唱言:菩薩叁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國妻子及挑眼與人,割肉貿鴿,截頭布施,投身餓虎,不 !6腇腦髓,如是種種苦行,爲衆生故。……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已來種種變現:或作須大拿,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像,皆彩畫莊校,狀若生人」(2)。在西元五世紀初,「五百本生」,已成爲錫爾非常流行的,宣揚佛教的主要資料。齊武帝時(西元四八叁──四九叁),外國沙門大乘,在廣州譯出『五百本生經』(佚失)(3),這應該與銅鍱部所傳的『本生』有關。
據Gandhavam%sa說:巴梨文的「本生」,原本只有偈頌,長行部分,是由錫蘭語而轉譯爲巴利語的(4)。銅鍱部學者,稱『本生』偈本爲Ja^taka;長行與偈頌合本爲Ja^takat!t!hakatha^,看作『本生』的注釋。然從「本生」的一般情形來說,這是未必如此的。本書第四章第叁節第二項,第八章第四節第二項,已一再說到「本生」。「本生」有二類:經師所傳的本生──菩薩本生,如集在『長部』中的,是沒有偈頌的。律師所傳的本生──佛與弟子的本生,主要是有偈頌的(也有沒有偈頌的)。凡舉例以證成的「本生」、「譬喻」,在對話中,通常采取「說偈」的形式。早期的,「九分教」時代的「本生」(簡要的只有「敘過去事」、「結歸現在」二分)部類 [P837] 的原形,已無法考見。這二類「本生」的結合,著重于佛的前生──菩薩本生;具足叁段的形式(一、序當前的事緣;二、說到前生事,對話中有偈頌;叁、結歸現在事):這樣的「本生」,是部派分流以後,才盛行起來的。依各部派所傳,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本生,或是有偈的,或是沒有的。大衆部Maha^sa^m!ghika的『雜藏』,是『諸偈頌』(5),「本生」是有偈的;然律部(「波羅提木叉分別」)所引本生,卻多數是沒有偈的。所以,以菩薩「本生」爲主,有偈的「本生」,是大衆部與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阿育王As/oka時代(西元前叁世紀)以後的共同傾向。完成的「本生」形式,都有序分、主體(說偈在內)、結說──叁部分。沒有偈,還可以成爲「本生」;但有偈頌,卻不能表明爲「本生」。所以銅鍱部的『本生』,偈爲巴利語,長行爲錫蘭語,不應把長行看作錫蘭的後起的注釋。這應該是:「本生」被用作通俗教化的範本,所以長行轉爲錫蘭語;而偈頌有音韻等特色,在宏化當中,仍保留印度傳來的原形。「本生」對于大乘,有深切的影響;「本生」的廣泛流行,是在大乘興起以前的。作風保守,嚴守聲聞佛教立場本色的銅鍱部,所傳『本生』的集成,論理是西元前的事。
五四七則「本生」,大概可稱爲「五百本生」。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大毗婆沙論』,都說到「五百本生」(6),但並不是同一的。說一切有部的「五百本生」,是因提婆達多 Devadatta破僧而說「五百本生」(但實際上,並沒有敘述這麼多)。在說一切有部中,「五百 [P838] 」是虛數,形容很多的,如「五百羅漢」(7)也是這樣。在說一切有部看來,本生到底有多少,是難有一定的數目,只能說是「無量」。也就沒有廣泛搜集,成爲一大部,如銅鍱部所傳的那樣。五四七──「五百本生」,是銅鍱部一派所傳,不可誤會爲佛教界共傳的數目。
『小部』『本生』的集成,在初期聖典的成立史中,不能說是早期的。但部分內容,是早就有了的。如『本生』四二八──長生太子Di^gha^yu,在說一切有部的經、律,『銅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是譬喻;而在『本生』中,卻與『僧祇律』相同,化爲「本生」了。如『譬喻』叁八──歡喜牛,上座部系Sthavira各律,都是譬喻,但在『本生』中,與『僧祇律』相同,化爲「本生」。所以,這部『本生』的完成雖遲些,而部分的內容,或本來是「本生」,或「譬喻」而轉化爲「本生」,是與經、律同時成立的。
「本生」集而傳譯來中國的,以吳康僧會(西元二二七──二叁九)所譯的『六度集經』八卷爲最早。晉竺法護(西元叁00年前後)譯『生經』五卷。東晉失譯的『佛說菩薩本行經』叁卷等。在宏化的實用中,「譬喻」、「本生」、「因緣」,在北方佛教界,都融和了,所以都不是純粹的「本生」集。而且,傳譯來中國,時間更遲,部分又與大乘相融合了。
附編在『小部』『本生』前的,有『因緣談』Nida^nakatha^,是佛的傳記。
注【93-001】『本生經總說』(南傳叁九‧附叁──五)。 [P839]
注【93-002】『高僧法顯傳』(佛國記)(大正五一‧八六五上──中)。
注【93-003】『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叁中)。
注【93-004】 Ganbhavam%sa,JPTS.1886,P.59.
注【93-005】『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93-006】『十誦律』卷叁六(大正二叁‧二六四中)。『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93-007】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二二一)。
第四節 長老偈‧長老尼偈‧譬喻
第一項 長老偈與長老尼偈
「長老偈」Theraga^tha^,『長老尼偈』Theri^ga^tha^,爲『小部』的第八、第九部,是偈集,傳爲佛的大弟子──比丘、比丘尼所說。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這二部(1);依梵本『毗奈耶皮革事』,原文作Sthaviraga^tha^,Stahaviri^ga^tha^,也就是「上座偈」、「上座尼偈」(2),但沒有翻譯出來。
『長老偈』,共一二七九偈(攝頌作一叁六0偈)(3);另有「序偈」叁首,似爲後來附入的 [P840] 。全部爲二六四位長老,分二一集,是以長老偈的多少──一偈、二偈而分類的。『長老尼偈』共五二二偈,七叁位長老尼,分一六集。這兩部偈集,充分表達了古代的出家精神。少欲知足,厭離塵俗生活,而實現解脫自在的境地,有點近于中國禅者的詩偈。在表達精勤的修證中,也有對佛與大弟子的贊仰;對同道或弟子,諄諄的誨勉策勵,又表達了對僧伽清淨的願望。
『長老偈』與『長老尼偈』,誤傳爲長老與長老尼所說;其實,是與長老及長老尼有關的偈集。這些偈頌,部分是長老、長老尼所說;有些是敘事詩,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記錄。也有對話,如鴦掘魔An%gulima^la 偈(八六六──八九一偈),爲佛與鴦掘魔的對話。古代的伽陀,多數是連敘帶說的。敘述部分,不能不歸于偈頌的傳誦者、集成者。這些偈頌,近代學者K.E.Neumann,R.O.Franke等,推論爲出于一人的手筆(4),這是我們所完全不能同意的!兩部偈集的內容,有的與「雜阿含」、「中阿含」相同;與『法句』相同的也不少:決不能說,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筆。與比丘、比丘尼有關的偈頌,不斷的傳誦出來。除集入「雜阿含」的部分而外,傳誦于教界的還很多。從「九分教」的次第來說,「修多羅」、「祇夜」、「記說」而後,「伽陀」與「優陀那」,就是『義品』、『波羅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兩部偈集與「阿含」有關的,『長老偈』有: [P841]
圖片
〔長老偈〕 〔漢譯阿含〕 〔巴利四部〕
相應部六‧一五
阿難一0四六偈
長含遊行經 長部大般涅槃經
雜含一一九七經 相應部六‧一五
阿那律九0五
長含遊行經 長部大般涅槃經
優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雜含一一八一 相應部七‧一叁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經 相應部九‧五
叁彌提四六 雜含一一00 相應部四‧二二
左奴四四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