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P8

  ..续本文上一页最长的一部,也是完成较迟的一部。这部『本生』,分二二编,是以偈颂的多少而次第分编的。一偈到一三偈的,是一编到一三编。一四偈以上的,是一四编。二0偈以上的,是一五编;三0偈以上的,是一六编;这样的,直到九0偈以上的,是二二编。二二编全部,共五四七「本生」(1),这是铜鍱部 [P836] Tamras/a^t!i^ya所集成的『本生』。西元四0九──四一一年,法显在锡兰(师子国)时,见到:「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菩萨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国妻子及挑眼与人,割肉贸鸽,截头布施,投身饿虎,不 !6腇脑髓,如是种种苦行,为众生故。……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拿,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像,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2)。在西元五世纪初,「五百本生」,已成为锡尔非常流行的,宣扬佛教的主要资料。齐武帝时(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外国沙门大乘,在广州译出『五百本生经』(佚失)(3),这应该与铜鍱部所传的『本生』有关。

  

  据Gandhavam%sa说:巴梨文的「本生」,原本只有偈颂,长行部分,是由锡兰语而转译为巴利语的(4)。铜鍱部学者,称『本生』偈本为Ja^taka;长行与偈颂合本为Ja^takat!t!hakatha^,看作『本生』的注释。然从「本生」的一般情形来说,这是未必如此的。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项,第八章第四节第二项,已一再说到「本生」。「本生」有二类:经师所传的本生──菩萨本生,如集在『长部』中的,是没有偈颂的。律师所传的本生──佛与弟子的本生,主要是有偈颂的(也有没有偈颂的)。凡举例以证成的「本生」、「譬喻」,在对话中,通常采取「说偈」的形式。早期的,「九分教」时代的「本生」(简要的只有「叙过去事」、「结归现在」二分)部类 [P837] 的原形,已无法考见。这二类「本生」的结合,着重于佛的前生──菩萨本生;具足三段的形式(一、序当前的事缘;二、说到前生事,对话中有偈颂;三、结归现在事):这样的「本生」,是部派分流以后,才盛行起来的。依各部派所传,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本生,或是有偈的,或是没有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的『杂藏』,是『诸偈颂』(5),「本生」是有偈的;然律部(「波罗提木叉分别」)所引本生,却多数是没有偈的。所以,以菩萨「本生」为主,有偈的「本生」,是大众部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阿育王As/oka时代(西元前三世纪)以后的共同倾向。完成的「本生」形式,都有序分、主体(说偈在内)、结说──三部分。没有偈,还可以成为「本生」;但有偈颂,却不能表明为「本生」。所以铜鍱部的『本生』,偈为巴利语,长行为锡兰语,不应把长行看作锡兰的后起的注释。这应该是:「本生」被用作通俗教化的范本,所以长行转为锡兰语;而偈颂有音韵等特色,在宏化当中,仍保留印度传来的原形。「本生」对于大乘,有深切的影响;「本生」的广泛流行,是在大乘兴起以前的。作风保守,严守声闻佛教立场本色的铜鍱部,所传『本生』的集成,论理是西元前的事。

  

  五四七则「本生」,大概可称为「五百本生」。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毗婆沙论』,都说到「五百本生」(6),但并不是同一的。说一切有部的「五百本生」,是因提婆达多 Devadatta破僧而说「五百本生」(但实际上,并没有叙述这么多)。在说一切有部中,「五百 [P838] 」是虚数,形容很多的,如「五百罗汉」(7)也是这样。在说一切有部看来,本生到底有多少,是难有一定的数目,只能说是「无量」。也就没有广泛搜集,成为一大部,如铜鍱部所传的那样。五四七──「五百本生」,是铜鍱部一派所传,不可误会为佛教界共传的数目。

  

  『小部』『本生』的集成,在初期圣典的成立史中,不能说是早期的。但部分内容,是早就有了的。如『本生』四二八──长生太子Di^gha^yu,在说一切有部的经、律,『铜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是譬喻;而在『本生』中,却与『僧祇律』相同,化为「本生」了。如『譬喻』三八──欢喜牛,上座部系Sthavira各律,都是譬喻,但在『本生』中,与『僧祇律』相同,化为「本生」。所以,这部『本生』的完成虽迟些,而部分的内容,或本来是「本生」,或「譬喻」而转化为「本生」,是与经、律同时成立的。

  

  「本生」集而传译来中国的,以吴康僧会(西元二二七──二三九)所译的『六度集经』八卷为最早。晋竺法护(西元三00年前后)译『生经』五卷。东晋失译的『佛说菩萨本行经』三卷等。在宏化的实用中,「譬喻」、「本生」、「因缘」,在北方佛教界,都融和了,所以都不是纯粹的「本生」集。而且,传译来中国,时间更迟,部分又与大乘相融合了。

  

  附编在『小部』『本生』前的,有『因缘谈』Nida^nakatha^,是佛的传记。

  

  

  注【93-001】『本生经总说』(南传三九‧附三──五)。 [P839]

  注【93-002】『高僧法显传』(佛国记)(大正五一‧八六五上──中)。

  注【93-003】『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三中)。

  注【93-004】 Ganbhavam%sa,JPTS.1886,P.59.

  注【93-005】『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93-006】『十诵律』卷三六(大正二三‧二六四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93-007】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二二一)。

  

  

  

  第四节 长老偈‧长老尼偈‧譬喻

  第一项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

  「长老偈」Theraga^tha^,『长老尼偈』Theri^ga^tha^,为『小部』的第八、第九部,是偈集,传为佛的大弟子──比丘、比丘尼所说。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这二部(1);依梵本『毗奈耶皮革事』,原文作Sthaviraga^tha^,Stahaviri^ga^tha^,也就是「上座偈」、「上座尼偈」(2),但没有翻译出来。

  

  『长老偈』,共一二七九偈(摄颂作一三六0偈)(3);另有「序偈」三首,似为后来附入的 [P840] 。全部为二六四位长老,分二一集,是以长老偈的多少──一偈、二偈而分类的。『长老尼偈』共五二二偈,七三位长老尼,分一六集。这两部偈集,充分表达了古代的出家精神。少欲知足,厌离尘俗生活,而实现解脱自在的境地,有点近于中国禅者的诗偈。在表达精勤的修证中,也有对佛与大弟子的赞仰;对同道或弟子,谆谆的诲勉策励,又表达了对僧伽清净的愿望。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误传为长老与长老尼所说;其实,是与长老及长老尼有关的偈集。这些偈颂,部分是长老、长老尼所说;有些是叙事诗,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记录。也有对话,如鸯掘魔An%gulima^la 偈(八六六──八九一偈),为佛与鸯掘魔的对话。古代的伽陀,多数是连叙带说的。叙述部分,不能不归于偈颂的传诵者、集成者。这些偈颂,近代学者K.E.Neumann,R.O.Franke等,推论为出于一人的手笔(4),这是我们所完全不能同意的!两部偈集的内容,有的与「杂阿含」、「中阿含」相同;与『法句』相同的也不少:决不能说,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笔。与比丘、比丘尼有关的偈颂,不断的传诵出来。除集入「杂阿含」的部分而外,传诵于教界的还很多。从「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祇夜」、「记说」而后,「伽陀」与「优陀那」,就是『义品』、『波罗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两部偈集与「阿含」有关的,『长老偈』有: [P841]

  

  图片

   〔长老偈〕 〔汉译阿含〕 〔巴利四部〕

   相应部六‧一五

   阿难一0四六偈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杂含一一九七经 相应部六‧一五

   阿那律九0五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优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杂含一一八一 相应部七‧一三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经 相应部九‧五

   三弥提四六 杂含一一00 相应部四‧二二

   左奴四四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