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231;4‧4
上來卷叁五
[P782]
叁歸五戒(一二四一) │ │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 │
慚愧(一二四叁) │ │二‧9
燒然不燒然(一二四四) │ │
叁惡行舍與斷(一二四五) │ │叁‧17(7)
煉金(一二四六) │ │叁‧100
思惟叁相(一二四七) │ │
牧牛(一二四八) │ │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 │叁‧18
利養聚落(一二五0──一二五一) │ │五‧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0‧8 │
慈心布施(一二五叁) │二0‧4 │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0‧3 5 2 │
無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0‧6 │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0‧7 │
[P783]
系著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0‧10(一二六0)│
野狐鳴(一二六二) │二0‧11 │
糞屎(一二六叁) │一七‧5 │
野狐鳴(一二六四) │一七‧8 │
病(一二六六)[略] │ │
上來卷四七 │ │
病(一0二叁──一0叁八)[略] │ │
淨法(一0叁九) │ │
舍法(一0四0) │ │
祭祀(一0四一) │ │一0‧176
非法行法行(一0四二) │ │一0‧167
作不作(一0四叁) │ │一0‧177
自通法(一0四四) │五五‧7 │二‧二‧6
習近法(一0四五) │ │一0‧194
蛇行法(一0四六) │ │一0‧205
[P784]
善不善業報(一0四七──一0四八) │ │一0‧206
善不善業因(一0四九) │ │一0‧174
出不出法(一0五0) │ │一0‧175
彼岸此岸(一0五一) │ │一0‧169
惡法真實法(一0五二) │ │一0‧191
惡法惡惡法等(一0五叁) │ │四‧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0五四) │ │一0‧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0五五)│ │四‧204
成就十法等(一0五六──一0五九) │ │一0‧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0六0──一0六一)│ │一0‧178……198
上來叁七卷 │ │
「如來所說」部分,除「羅陀」、「見」、「斷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經(四四‧二四‧一四‧二一‧叁0‧二叁‧二六‧叁九)。被編入『增支部』的,共七0經。多數是關于念──叁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壞淨;布施;戒。 [P785] 二、「弟子所說」部分,編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爲『增支部』的九‧37 ),五六0(九‧170),五六叁(叁‧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 ),四九九(九‧26),五四六(二‧四‧6),五四七(二‧四‧7 ),五四九(一0‧26),五五0(六‧26)──共一五經。
叁、「菩提分法」中,屬于「力」的,共一八經:六六一(二‧二‧1 ),六六九(四‧32 ),六七叁(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l),六八0(五‧2),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0(七‧3),六九二──六九叁(八‧27 ),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屬于「道支」的,共九經:七五八(叁‧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0‧117),七八二(一0 ‧134……154),七八七(一0‧103 ),七八八(一0‧104 )。屬于「學」的,共一0經:八一六(叁‧89),八一九(叁‧87),八二0──八二一(叁‧85 86),八二叁(叁‧84 )八二七(叁‧82),八二八(叁‧81),八二九(叁‧83),八叁0(叁‧90) ,八叁二(八‧88)。叁類合計,共叁七經。──此外分見于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應修多羅」,一向有「數法」的特色,如五蘊、六處、十二緣起、四食、 [P786] 四谛、六界(叁界、十八界等)、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叁學、四證淨(四沙門果)等。在「弟子所說」,尤其是「如來所說」,特重于信──四不壞淨,念──叁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種種數法的類集。在『雜阿含經』中,「力」已不限于「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類集。在「中阿含」(對內),「長阿含」(對外)集成後,佛弟子(集經者)又以「如來所說」(弟子所說)爲主,釆錄「菩提分法」的部分數法(還有『中阿含經』的「七法…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