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象」,是有關釋尊與提婆達多的。『銅鍱律』雖說得不太分明,但的確是釋尊與提婆達多的前生。『四分律』與『五分律』,就分明是「本生」了。關于提婆達多的,『僧祇律』僅有「野幹主」「本生」一則(32);『僧祇律』的「本生」極多,但並不是偏重的。與提婆達多有關的,『四分律』有叁「本生」,『五分律』有四「本生」;『十誦律』有四「本生」,並說「廣說五百本生」。『根有律破僧事』,與提婆達多有關的「本生」,共叁六則。提婆達多,是比丘中的頭號問題人物,這就是「本生」特別多的理由。『銅鍱律』所傳的九則,惟有關偷羅難陀尼與提婆達多的,有「本生」的特色 [P567] 。上座部Sthavira系的律師所傳的「本生」,有集中的傾向,以偷羅難陀尼及提婆達多的惡行爲主,而大量的集錄出來。這與『僧祇律』的一般性展開,顯然是不同了。
後代傳說或集成的「本生」,數量非常龐大。如現存『小部』的『本生』,共有五四七則。『十誦律』說:「廣說五百本生」(33)。『大智度論』說:「無量本生」(34)。晚期論師所傳,如上面所引,都以釋尊的過去生中菩薩行爲「本生」。這是經師、律師──二類「本生」的綜合所成。經師所傳,以佛的往昔生中的德行爲主,但直說過去事(實爲「本事」),僅結說「即是我也」,而沒有具備「本生」的文學形式。律師所傳,體裁爲「本生」,但或善或惡,並不以佛的過去事爲限,反而重于弟子的「本生」。將這二者綜合起來,取律部的「本生」形式,及經、律所傳(及經律外的傳說),有關佛的「本生」實質,形成晚期共傳的,菩薩大行的「本生」。這是綜合所形成的;而在初期,九分教成立時代的「本生」,決不就是這樣的。「波羅提木叉分別」,各部律都有或多或少的「本生」。這類「本生」,在「本生」成爲分教時,應該已經存在。這是「本生」的原始意義,與『大毗婆沙論』的解說相合。律部所傳的「本生」,逐漸盛行,經部受到了影響,而「本事」也日漸「本生化」。終于取得律部的「本生」形式,而演進爲菩薩大行的「本生」。現存Bha^rhut塔的欄楯,有浮雕的「本生」二八種,爲西元前二世紀的遺物。依此遺物的實證,可以說:當西元前二世紀,現存于雕刻而可以考見的「本生」,有二八種。而不能 [P568] 說:當時有二八種「本生」。「本生」原是在傳說中的,傳說每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所以Bharhut 的「本生」,與聖典所傳的,或略有不同,也是當然的事。這二八種「本生」,與西元前一世紀造的,Sa^n~ci塔門的「本生」,都是有關釋尊的「本生」。這一事實,不能否定律藏所傳的,有關衆弟子或善或惡的「本生」。而只是表明了,佛教界重視佛的「本生」。重視佛「本生」的傾向,久而久之,「本生」幾乎被看作釋尊的前生,菩薩行的別名。
注【64-001】『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八上)。
注【64-002】『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叁0‧四一八下)。
注【64-003】『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注【64-004】『長部』『大典尊經』(南傳七‧二六八)。
注【64-005】『長部』『大善見王經』(南傳七‧二0一)。
注【64-006】『中部』『陶師經』(南傳一一上‧七二)。
注【64-007】『相應部』「蘊相應」(南傳一四‧二二六)。
注【64-008】『中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一‧五一五上)。
注【64-009】『中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五下)。
注【64-010】『中阿含經』卷叁九(大正一‧六七八上)。 [P569]
注【64-011】『中阿含經』卷四0(大正一‧六八四上)。
注【64-012】『中阿含經』卷二(大正一‧四二九中)。
注【64-013】『摩诃僧祇律』(大正二二)。所錄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一(二二八上)。2.卷一(二二九下)。3.卷一(二二九下──二叁一中)。4.卷一(二叁二中──二叁叁上)。卷二5.(二叁九中)。6.卷二(二四0上)。7.卷二(二四0下)。8.卷二(二四一上)。9.卷二(二四二上)。10卷叁(二四叁上)。11卷二(二四叁中)。12卷四(二五八中)。13卷四(二五九上)。14卷四(二六0上)。15卷五(二六五上)。16 卷五(二六五中)。17卷六(二七五下)。18卷六(二七七中)。19卷六(二七九下)。20 卷七(二八二中)。21卷七(二八四上)。22卷七(二八五中)。23卷七(二八五下)。24卷七(二八八中)。25卷七(二八八下)。26卷二七(四四六上)。27卷叁八(五二八下)。28卷叁八(五二九上)。
注【64-014】『摩诃僧祇律』卷一(大正二二‧二叁叁上)。
注【64-015】『摩诃僧祇律』(大正二二)。所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八(二九一下)。2.卷八(二九二上)。3.卷一二(叁二五中)。4.卷一二(叁二六中)。5.卷一二(叁叁0下)。6.卷一叁(叁叁一下)。7.卷一叁(叁叁五上)。8卷一四(叁四一下)。9.卷一五(叁五0中)。10卷一六(叁五叁下)。11卷一七(叁六叁中)。12卷一七(叁六五中)。13卷一七(叁六五中)。14卷一七(叁六五下)。15卷一八(叁七叁下)。 16卷一九(叁七七中)。17卷一九(叁八四中)。18卷二0(叁九二下)。19卷二九(四六二中。20卷二九(四六二中)。21卷二九(四六二中)。22卷二九(四六二中)。23卷二九(四六叁下)。24卷叁五(五0 [P570] 八上)。25卷叁六(五一九上)。
注【64-016】『十誦律』(大正二叁)。所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二七(一九九下)。2.卷叁四(二四二中)。3.卷叁六(二六叁上)。4.卷叁六(二六叁中)。5.卷叁六(二六四中)。6.卷叁七(二六六上)。7.卷五八(四叁八中)。8.卷六一(四六四上)。9.卷叁四(二四五下)。
注【64-017】『十誦律』卷六一(大正二叁‧四六四上)。
注【64-018】『十誦律』卷叁六(大正二叁‧二六四中)。
注【64-019】『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二叁)。所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二(六叁五上──中)。 2.卷一六(七0八中──七一0上)。3.卷一九(七二叁下──七二六中)。4.卷二八(七七九中──下)。5. 卷叁0(七九一下──七九二上)。6.卷叁一(七九八中──七九九中)。7.卷叁二(七九九下──八0一中)。8.卷叁二(八0二上──八0叁下)。9.卷叁八(八叁六上)。10卷四七(八八七上)。11卷四七、四八(八八七中──八九一下)。12卷九(六六八中──下)。13卷叁二(八0四中)。14卷叁一(七九九中──下)。
注【64-020】『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大正二叁)。所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一七(九九七中)。2.卷一七(九九七中──下)3.卷一八(一00一下──一00二上)。4.卷一八(一00二上)。5.卷一九(一0一0中)。
注【64-02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大正二四‧四中──下)。又卷九(大正二四‧叁九上──中)。 [P571]
注【64-02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正二四)。所錄「本生」,卷與頁數如下:1.卷一0 (一四八上── 中)。2.3.卷一0(一五一中──下)。4.5.卷一0(一五二上──一五二下)。6.7.8卷一一(一五五中── 一五六下)。9.卷一二(一五九中──一六0下)。10卷一二(一六一上──一六二上)。11卷一二(一六二上)。12卷一四(一七二下──一七叁中)。13卷一四(一七叁中──下)。14卷一四(一七四上──中)。15 ──24卷一五‧一六(一七五上──一八四中)。25卷一七(一八八上)26‧27卷一七(一八八上──一八九上)。28卷一八(一九一下)。29卷一八(一九二上)。30卷一八(一九叁中)。31卷一八(一九四下── 一九五上)。32──36卷一八‧一九(一九五中──一九七中)。37‧38‧39卷一九(一九九上──二00中)。 40卷一九(二00下)。41‧42卷一九‧二0(二0一上──中)。43卷二0(二0一下)。44卷二0(二0二上──中)。45卷二0(二0二中──下)。46卷二0(二0四上──中)。47卷二0(二0四中)。48卷二0(二0四下)。
注【64-02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二八一下)。
注【64-024】『銅鍱律』1.「經分別」(南傳一‧二四六──二四八)。2.「經分別」(南傳一‧二四八──二五0)。3. 「經分別」(南傳一‧二五0)。4.「經分別」(南傳二‧七──八)。5.「經分別」(南傳二‧叁二九── 叁叁0)。6.「經分別」(南傳二‧四…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